廣州有一位非常年輕的媽媽,她說每個來廣州演講的專家,她都親自來聽講座,專家的各種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圖書,她都買回家來跟女兒一起看。還有,為了女兒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讓她不輸在起跑線上,她選擇了廣州少年宮一個特別的地方,在那里買了房子,買 一套最貴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她的女兒從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兒不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當她女兒走進中學,她發現女兒讓她 失望了。從女兒三歲開始,她就送女兒上少年宮,學繪畫,學英語,學音樂,學舞蹈,幾乎流行的早教課程,所有該學的都學了,但是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兒的各 科成績很差,讓她特別失望呢?
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說:我付出了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為什么沒長成我希望的樣子呢?
常言道:“沒有傘的孩子,要學會努力奔跑。”放在現實生活中,這句話在很多“愛子心切”“愛女如命”的家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類似“笨鳥先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不僅見于各類培訓機構的傳單上,在很多家庭的教育觀念中,都可謂是根深蒂固。然而,這種所謂“起跑線上的恐慌”,更像是一種焦慮癥。
說它是一種焦慮,原因在于很多家長都擔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別人,這種情緒極易在家長群體中傳遞,甚至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一個孩子一旦降臨人世,其家庭就要承受更多壓力,競爭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就像馬拉松比賽一樣,跑在第一梯隊的人,就是那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但他們依然會向往更好的名次,隊伍稍后一點的,會擔心自己落后別人太多,而處于最末端的,則會陷入一種“總是被別人甩在身后”的恐慌。
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是每個家庭之間的博弈。很多家庭把子女教育視為一筆投資,然而,教育不僅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門“藝術活”。父母節衣縮食,卻讓孩子參加各種高價培訓班,逼孩子學各種技能,這樣的愛不可謂不深,可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還是說,這僅僅是家長們的意愿?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熱衷于“曬孩子”,很多不是曬孩子有多么可愛,而是曬他們有多么厲害。今天背了多少單詞,明天又掌握了多少技能……表面上看,家長們為孩子提供了優質的教育環境。實際上,這種“優質”并不全然合適。
很多孩子參加的學前班、奧數培訓班之類,無外乎是家長們的想法,說好聽一點是“鋪路”,說難聽一點就是“下賭注”。與父母的期望大相徑庭的是,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念影響,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巨嬰”,他們跑不動、跳不高、走不贏,把對人生更重要的大學問忘得一干二凈。
話說回來,這種觀念很大一部分又源于現實因素影響。
比如,在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當中,渲染比較多的是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等早慧故事,在這種觀念的潛移默化之下,中國的父母普遍迷信早培、速成和提前教育;
另一層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大到一些地方對GDP的追求、官員對政績的迷戀,小到一個商販對銷售額的渴望、學生對成績的追求,無不體現這種“起跑線上的恐慌”。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現在中國家長們最堅定的信念和最執著的追求。于是乎,有很多的孩子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背起了重重的書包,開始了繁重的學習。每天的學習內容安排地滿滿的,算術,語文,鋼琴,英語,體操,游泳等等。但是,可能你萬萬沒想到的是,孩子沒輸在起跑線,而是‘輸在’過程中。
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說到報培訓班,這可算得上是家長們的心頭愛。如今在全球范圍內,將子女教育投資視為最不可削減的投資的家長占比32%,中國,內地、香港、臺灣的這一比例分別為:59%、50%、45%,名列前茅。
近日在網上一篇《中產辣媽的教育焦慮癥:為女兒報7個興趣班,三年培訓里程可繞地球一整圈》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帖子的發布者將3年多來帶孩子參加培訓班時的行走軌跡在地圖上勾畫出來,想以此作為六一禮物送給孩子,當做孩子日后人生的懷念。
然而,真正讓孩子書在起跑線上的原因
1、“你太聰明,反應太快也不好”
有的時候,我們有的家長覺得“為了孩子好”,勤快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之前我們說過孩子打招呼這個問題,有的孩子可能因為反應稍微慢一點,家長就會忍不住上前替孩子回答,或者是替孩子說了;或者有的孩子在玩一些智力玩具的時候,總是遇到小阻礙的,但是沒有給孩子思考時間和機會去嘗試,就幫孩子解決了難題;其實,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笨一點、慢一點,更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反地,我們應該做的是,通過生活的小事情來鍛煉孩子,比如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找到需要買的東西,記住東西的名稱;或者是準備吃飯的時候,讓孩子也一起幫忙準備,比如需要準備多少碗筷等等;為了孩子,除了要有耐心,我們還要適度“裝笨”哦。
2、忽略勞逸結合
有的家長只要看到孩子手里捧著書,就十分高興,而只要孩子玩耍、游戲中,就燃起怒火;
我們應該要做的是,跟孩子制定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當然這不僅僅是指學習計劃,還要包括休息放松的時間。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做到兩不誤,對智力的開發,很有幫助。
3、不讓孩子宣泄情緒
孩子的哭聲確實是讓人十分煩惱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孩子哭,涌上心頭的是不安、惱火、憤怒、焦慮等,所以有的家長都是本能去迫使孩子停止哭泣,認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
另外,還有的家長對男孩子說,男子漢,不許哭,沒出息之類的話,其實讓孩子成為男子漢,并不是靠壓抑他的情緒來實現的,而是應該讓他們認識到堅強,有擔當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與其說“起跑線上的恐慌”是一個家庭的焦慮,還不如說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教育謊言,在其背后,仍然有著深厚的現實因素和價值追求背景。正因如此,才應該將這種觀念從單一個體抽離出來,放到一個社會大環境來審視。或許每對父母都會擔心孩子淋雨,擔心他們輸在起跑線上,而每個家庭都會面對“起跑線上的恐慌”,但必須強調的是,想要讓孩子奔跑起來,就不要讓他們總是模仿你的姿態,按照你的設定去生活。
給媽媽們關于培訓班我們的建議
1.了解孩子的興趣。家長們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了解孩子的意愿后再選擇培訓班,這樣孩子們有了興趣的前提,學起來也更加事半功倍。但是切忌盲目跟風或根據家長的意愿讓孩子去學。
2.選擇適合孩子的。有些家長覺得彈鋼琴好就從很小給孩子報了鋼琴培訓班,但是有些孩子手眼腦的協調能力還未發育成熟,盲目去學不僅會影響學習效果,還可能讓孩子對鋼琴產生抵觸。所以還是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和情況,選擇合適的培訓班。其實,在這之前您可以選擇給孩子聽一些鋼琴曲,給孩子一個熏陶的環境。
3.家長更應該注重過程。孩子在上完培訓班后,多數家長都急于看到培訓的結果,比如會彈幾首曲子、學習成績是否提高。但是學習更應該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算對了幾道題,學會了幾首歌。請您明白,能力才會陪伴孩子的一生。
4.數量不要太多。所謂“貪多嚼不爛”,學的多不一定會的多。孩子在童年應該有自己的時間,不論是獨自放松還是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希望您能根據孩子的自身意愿,報班不用過多,選一到兩個培訓班就足夠了。
家長對于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視可以理解,但是千萬不要拔苗助長。社會各界一直在號召學校給孩子減壓,這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考慮。孩子的本性就應該是自由的奔跑,而不是困在一間小小的補習教室內。
更多咨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生活省錢助手。免費送影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