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在教育領域、在中國的家庭里,成了一句響亮的口號。這句話,對中國的教育、特別是中國的家庭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的家長們?yōu)榱恕安蛔尯⒆虞斣谄鹋芫€上”,真是蠻拼的,請保姆、找家教、陪讀、陪育、上興趣班、輔導班……等等等等,只要能為孩子教育做的,竭盡全力、不遺余力。因自己輸了別讓孩子輸,因自己贏了還要讓孩子贏,于是孩子不是在上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
其實作為我個人,對“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并不是贊同的。對這一句話中包含的幾個意思我們先要弄清楚:
1、“起跑線”是指:出生時,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是……?這個沒弄清,何時起跑,怎么起跑?
2、如何算贏:是贏在學業(yè)、品格、健康,還是贏在金錢,地位,名譽?是贏在成就,幸福,享受,還是贏在……?或許贏了這一樣,會輸?shù)裟且粯印R粋€人,樣樣都贏,再努力與拼命,也不大可能吧?
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得及早教育,及時教育。但這教育是指:分數(shù),升學率,品格,成才,成人,貢獻大小,還是指……?
4、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場賽跑,教育到底是不是一場比賽?到底要不要各盡其才、各盡所能,每一個個體是否應該具備相互不同的知識和特長?
從這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深思這些問題,我們對教育才會少那么一些焦慮,多出一些理性。在“起跑線”上輸了,未必中途就不能超越。在“起跑線”上贏了,也未必就能贏到終點。在一個多極的世界,多元的社會,成才與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贏與輸也非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其實,近些年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家長們還是產生了許多的誤導。由于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除了學校的教育外,家長們給孩子請家教,報各類培訓班,給孩子灌輸與年齡不同步的各類知識,揠苗助長。家長帶著孩子,使孩子從小就拼在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未必是件好事。
倘若人生是一場競賽,也應該是一場馬拉松的長跑。若在“起跑線”上拼盡全力,是否會在中途乏力?贏在了起跑線,是否就贏了人生?既然是跑步競賽,只有短跑的關建要素是起跑。若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在起跑線是否領先就顯得不十分重要了。誰能笑到最后,誰能笑得最好,還是要強壯的體魂和與充沛的耐力作為支撐的。
對于教育,與人的成長、閱歷、經(jīng)驗、環(huán)境、家庭都有著直接的關系。灌輸一些與孩子年齡不相符的知識,不僅是孩子不能消化吸收,或感悟不深刻,相反,這些不相符的東西往往會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厭煩,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學知識最大的動力是興趣,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學習就會顯得輕松自如,就會越接近成功。無論家長或老師,一邊傳授孩子知識,一邊培養(yǎng)孩子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興趣,而興趣的培養(yǎng)與堅持又是相輔相成的。不是今天看這個感興趣去學,明天看那個感興趣去學,學太多就難以去學精。但不管怎樣,唯有興趣才能激發(fā)孩子的潛能,才有可能讓孩子走向成功。
讓孩子成才,讓自己的兒女比別人家的孩子優(yōu)秀,這本身沒有錯。這些一廂情愿地做法,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孩子出生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哺育,首先得先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再可能學會識字,學會算數(shù),之后才能夠慢慢地接受由淺及深的知識。一些與年齡相關的知識,只能等年齡不斷增大再逐步灌輸,一切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0多年前,某大學的少年班曾家喻戶曉。昔日的這些神童如今也未見有多大作為,好象現(xiàn)在還沒一個是某領域的領軍人物,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果讓他們循序漸進地學習,或許效果會更好。
作為父母,自己的言行舉止比任何強制性灌輸更為有效。若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生,自己一事無成,反而逼孩子如何如何,不僅不會使孩子成功,這種父母其實也是不人道的。把一切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一切未實現(xiàn)的愿望都要兒女幫父母去實現(xiàn),這些父母哪里可能全部如愿?父母才是孩子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兒女將來的成長、成才、成功與父母息息相關。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做孩子的榜樣。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做朋友比做長輩更有力量。
各個家庭的條件不一樣,育人的標準根本不需要追求統(tǒng)一的模式,父母只能根據(jù)自己的家庭條件作出合理的安排。比如請保姆、請家教,你就得有承受得起的經(jīng)濟實力。比如陪讀,你就得有充裕的時間。而興趣班,就真該找到孩子的興趣才真有用。至于補習班,你也該好好了解是誰在培訓,孩子哪科薄弱需要補。由于當今社會分層嚴重,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yǎng)其實自然也是分層了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想辦法做到的。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你就只能陷于無限的焦慮之中。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贏在終點,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成功的人生。而我們不能把這種成功界定為當官與發(fā)財這兩點之上,不能界定在出人頭地、呼風喚雨之上。而要把成功界定在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做出多大的貢獻上,對家對國對人類報答能力越強大,才可能作出較大的貢獻;界定在對自身幸福生活的認知率,我們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擁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讓孩子過得幸福才是正途。這一切都取決對各種能力的獲得率,這些能力除了能有過上幸福生活的專業(yè)知識能力外,還包括人際交往的能力,正確認知自我的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抗擊挫折的能力。這些除獲取知識能力的其它能力的培養(yǎng)跟灌輸知識同等重要。而這些能力在某些方面會更為重要,一個人幸福指數(shù)的高低,多與擁有這些能力有關。而獲取這些能力,與“贏在起跑線”毫不相關。
除了能力,還有一種力量叫想象力。具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更有效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叫愛因斯坦,他就是具備超強想象力的人,由于他超強的想象力,才有廣義相對論的產生。他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而想象力與知識毫不相關,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是不會增長的,甚至成反比。在學齡之前,大多的孩子具有很強的想象力,腦子中被許多想象占據(jù),于是孩子才會問大人許多荒誕的問題。而大人往往是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天敵,由于過多知識的占據(jù),反而將想象力驅逐出境,知識淵博了,想象力喪失了,這也是另一種教育的失敗。前人憑想象力發(fā)現(xiàn)了知識,而我們若停留在前人的知識里,又怎么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只有知識和想象力在大腦里共存,才會有新發(fā)明,新發(fā)現(xiàn)。這種想象力似乎是與天俱來的,與培養(yǎng)沒什么關聯(lián),而我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反而把這種天生能力給扼殺了。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個把孩子的成長當成一場競爭的家長,就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慮之中。盲目地讓孩子學這學那,就得拼命賺錢,就得找社會上最好的資源,就得找最好的培育與輔導方式。孩子多才多藝了,孩子優(yōu)秀出眾了,于是自己的幸福生活反而沒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孩子知識長了,童趣沒了,想象力丟了。一個人成長,是要在許多方面一起成長的,除了學習成績,還有身體的鍛煉、品德的樹立、與他人之間交往,還有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與情緒控制培育等等。
綜上所述,讓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顯得不重要了,但這并不意味對孩子的培育、培養(yǎng)不重要。既然做了父母,就要擔起做父母的責任。父母要盡力培養(yǎng)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成功,而不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循序漸進接受知識,讓孩子把想象力保存下來,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也是父母應該做到的。
我認為,0至5歲的孩子,沒有必要接受過多的知識,做一些必要的啟蒙教育即可。到5歲之后,孩子的認知水平已達到一定的程度,再灌輸相應的知識就不會那么費勁。當在孩子入學后,學校注重知識教育,家庭注重為人教育,各有側重而又互相配合,孩子就會成長得更快。
家長教育孩子,主要應該關注到孩子學習以外的廣闊發(fā)展領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天天看著孩子長大,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要對孩子的成長軌跡相當了解,知道自己孩子的優(yōu)勢與劣勢。父母才是孩子成長中第一個最好的老師,遵循規(guī)律,科學養(yǎng)育,和孩子做朋友,引導孩子正確成長。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場戰(zhàn)爭,不是和別人家的孩子競爭,不是和別人的孩子賽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長,只要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每天都比昨日強,最終就會比你強。和自己昨天比,和自己的過去比,讓孩子做好自己就行了。當孩子大了,你也就該放手了,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每一個家長應該放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去掉功利主義的育兒觀,我們的家庭教育才會走上正軌。
讀懂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必修課。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透過孩子的一些行為舉動,了解他們深藏于內心的想法和需求,順應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因時施教,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用更科學和人性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我們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從孩子生命的全程出發(fā),為孩子一生發(fā)展奠基,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做人優(yōu)秀,做事成功,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