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吃面包,只要路過BREAD TALK,就會進去買一兩個面包,菠蘿包則是首選。如果碰巧遇上剛出爐的菠蘿包就超贊了,裝在袋子里都能聞到很香濃的味道,咬下去酥軟如棉。吃面包的同時配上一瓶牛奶,整個心跟胃都滿足到爆。
后來吃多了,發現不是每次的菠蘿包都是那么好吃。那時候以為只是放置時間比較久,面包表面硬化了,導致風味有些許差異。
直到這幾天看了《面包制作的科學》這本書,才知道一個面包的成形與最終風味不僅僅取決于一個外在條件,它是集原材料(谷物粉,水,鹽,酵母,食用油脂,奶制品等)、揉制方法、發酵環境以及烤制過程多個因素于一體的最終產物。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稍有差錯,都有可能使面包風味不盡相同。
市面上很多書以及大部分美食APP都有烤制面包的教程,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很多面包制作的方法,卻無法全面了解到面包制作的科學原理。那些教程會告訴我們應該準備什么材料,要揉制幾分鐘,然后要等待幾分鐘,最后烤制又需要幾分鐘。然而,我們無法明白為什么面粉、水、鹽以及其他配料的比例要如此固定,為什么揉制之后的面團放在空氣中靜置一段時間就叫發酵,為什么剛出爐的面包表面的顏色那么金黃。《面包制作的科學》這本書剛好就彌補了這一部分的缺失。
以前我就產生過好奇心,很感慨為什么面粉團經過加熱之后就能夠搖身一變成為香氣四溢的可口面包,并且體積瞬間翻倍膨脹起來。看了書之后才明白,原來面包膨脹要經過2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面團在制作過程中通過分割形成等一系列操作,最終發酵完成而產生了膨脹現象。第二階段則是生面團完成最終發酵之后被放進烤箱加熱而產生了二次膨脹。
有意思的是,書里有些配圖很Q,看起來萌萌噠。
雖說本書的理論比較多,但也不會很枯燥乏味,更不會讓人看完之后感覺一團糟。因為本書的排版很有條理,而且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我喜歡一切有條理的東西。本書從面包是什么開始講起,隨后進入面包的歷史,接著才講面包制作的流程和方法。我把后面的流程跟方法當做工具書來看了,覺得收獲頗豐。
分析面包制作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步驟:生面團混合攪拌成團——中間流程——烤制完成。
我一直偏執地認為手工揉制的面團口感會比較好,所以我是傾向于手工揉制生面團的。可惜本書主要介紹的是用和面機來揉制的,而非人工。只要懂得面包制作的科學,并且肯努力用心去烘培,無論是人工還是機器揉制面團,都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