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種類繁多,各式各樣。不僅有椅凳類坐具、幾案桌臺類盛放具、床榻類臥具、屏風類裝飾物,還有各種各樣的小玩件,情趣盎然,值得玩味收藏。
椅凳類
椅與凳都是常用的坐具,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椅子一般都有靠背,有的還有扶手;凳子既沒有靠背,又沒有扶手。從形制上來看,椅子一般都比凳子大。
據高承《事物紀原》記載:“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由此可見,漢代時候,椅子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唐宋時期,椅子作為一種坐具被大量使用。明清時期,椅子的形制更加完善,種類繁多,制作考究,成為家具之中最為重要的種類之一。
凳子,古代又稱杌或杌凳,是一種出現比較早的坐具。在遼寧遼陽的漢墓壁畫群中就出現了凳子的形象。畫中的凳子形如腰鼓,兩頭大中間細。隨著高足家具的不斷發展,凳子的使用日益普及,種類也豐富起來。宋代不僅出現了方凳,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長凳。到了明代,凳子的品種更加繁多,不僅可以分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類,根據凳面的材料,還可以將凳子分為藤芯、大理石芯、瓷芯、癭木芯、硬木芯等。
椅類家具種類繁多,主要有交椅、燈掛椅、官帽椅、圈椅、靠背椅、玫瑰椅、太師椅、寶座等八大種類。在所有種類的椅子中,交椅出現得最早,漢代時就已經出現,直至明清時期仍然有交椅出現。漸漸地,交椅演變成圈椅。圈椅采用四條直足,而交椅則為叉足,可折疊。其座面有木板的,也有編織而成的,背板中心一般會有簡潔的圖案。
明清時期,圈椅的變化不是很大,造型樸實、大方、端莊、美觀,并且很實用,常陳設于廳堂內,與方桌搭配擺放。官帽椅是椅類家具中的精品,因其造型醋似古代的官帽,因而得名。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的代表作,又可以將其分成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式官帽椅兩大類。所謂的四出頭,即是指椅背搭腦的兩頭與扶手前拐角處的兩頭均向外突出。明式四出頭官帽椅多用名貴的黃花梨木制成,是古代家具之中的珍品。
玫瑰椅出現得較早,在宋代的繪畫中就有玫瑰椅的形象出現,到了明代,這種類型的椅子更為普遍。其突出的特征是,椅背低于其他各種類型的椅子,江南一帶又稱其為“文椅”。這種椅子造型別致,輕巧而靈活,明清時期,這種類型的椅子大多用名貴的黃花梨與雞翅木精致而成,制作考究,常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常置于文人的書房內,與桌案配合使用。
太師椅是一種形體較大,莊重而華美的坐具,常出現于王公貴族、官宦富貴之家。太師椅起源于南宋,明清時期,太師椅的制作常以大獅與小獅為圖樣,寓意太師、少師,故稱太師椅。乾隆時期的太師椅最為精美,一般采用非常名貴的紫檀、花梨與紅木等木材打制出木胎,然后再采用髹漆、鑲瓷、雕刻等工藝裝飾而成。太師椅的椅背大多是屏風式的,而且有扶手。
寶座,又稱座椅,也稱床式椅,原來是供皇帝專用的,是中國古典家具中最莊重、華美的坐具。其形體龐大、莊重且威嚴,裝飾華美是它的特點。在制作工藝上,多以金銀寶石等非常名貴的材料鑲嵌或髹飾而成。后來,隨著家具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寶座的數量也多了起來,寶座從皇宮走向大臣及豪紳之府。常見的寶座有三屏式、五屏式與圈椅式,用龍鳳紋樣裝飾。與其他椅子不同的是,寶座大都單獨陳設,很少配對使用。前置踏腳,后面擺放落地大屏風,以示莊重。椅上還常常放置坐褥與靠墊。后來出現的禪椅、半床及貴妃榻等家具,都是由寶椅演化出來的。
凳類家具與椅子相比,要差一個檔次,通常為平民百姓家所使用的一種坐具。凳類家具的品種也不如椅類家具多,方凳、條凳、春凳、圓凳、繡墩等是常見的凳類家具。民間使用最為廣泛的是條凳與春凳。明清時期,有一種形制與桌形結構相似的長形凳子,可容數人并坐,也可放置器物,北方稱之為條凳,南方則稱之為春凳,目前尚有實物存世。
圓凳是一種凳面呈圓形的坐具,凳腿直接落地,常見的有四足、五足的,也有六足的。足式有直腳、收腿式、鼓腿式等。有一種凳面呈橢圓形的四腳凳,民間俗稱“鴨蛋凳”,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圓凳。其足端外撇踩珠,民間俗稱“鵝頭腳”。有一種五足圓凳,呈梅花形,故稱為“梅花凳”,是紅木家具中常見的坐具。
明清時期的繡墩,又名坐墩,因其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綢繡織物,故而得名。繡墩是凳類家具中的珍品,多為圓形,兩頭小,中間大,形如花鼓,又稱花鼓凳,多用紫檀、紅木、花梨等名貴木材制作而成,是硬木家具中的珍品。繡墩的制作工藝非常考究,凳芯通常用癭木、云石等鑲嵌,或者用藤條編制而成。在面框的四周常雕出鼓釘一周,墩身也有光素與雕刻之分,拐子龍紋、藤紋等是常雕刻的花紋。在使用繡墩時,人們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輔以不同的坐墊。為了使圓墩形繡墩看上去更有靈氣,一般會在鼓腰上開洞孔,通常稱為“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