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中國家具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
人們的生活方式決定家具發展方向。魏、晉時代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為低矮型。到唐朝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革,人們開始坐高,雙足懸起,中國垂足家具才逐漸興起,唐朝,經五代十國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藝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家具達到鼎盛時期,真正將中國家具推向藝術頂峰。優良的材質,純熟的工藝,這些都是明以前的家具所無法比擬的。
中國家具,它們包括很廣,但通常指“桌椅板凳”之類。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再后來出現屏、幾、案等家具,床既是臥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漢、魏各時期,沒有太多變化,有凳、桌出現,但不是主流;直到漢代,胡床進入中原地帶,到南北朝時期,高型坐具陸續出現,垂足而坐開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兩種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習慣。
中國家具在唐宋兩代有了根本的發展,對以后明清家具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什么在唐宋家具發展會這樣高速那?這是有原因的。
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五代時期家具以發展的初步完善,以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家具。為中國歷史家具的最完美階段打下了基礎。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王朝經濟高速發展、城市繁榮富有。宋時高座家具已相當普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而定。城鎮生活的繁榮使高檔宅院、園林大量興建,打造家具以布置房間成為必然,這給家具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宋代家具,為明清家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代,是中國家具史中空前發展的時期,也是家具空前普及的時期。宋代家具品種有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等。還出現了專用家具,琴桌,棋桌,等。家具形式也多種多樣。僅桌子一項已有正方、長方、長條、圓桌、半圓桌,還有炕桌、炕案;凳子有方、長方、、等形式;椅子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
宋代還發明了燕幾,當時的士宦大家為裝飾屋宇,竟相仿造,燕幾由7件組成,有一定的比例規格。它的特點是可以隨意組合,可聚可散,可長可短,縱橫離合。符合了上層社會使用的要求。宋代家具在制作上也不有少變化。開始使用束腰、馬蹄、螞蚱腿、云興足、蓮花托等各種裝飾形式;同時使用了牙板、羅鍋棖、矮佬、霸王棖、托泥、茶鐘腳、收分等各式結構部件,。宋代,我國已基本完成起居方式的轉變,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絕對主導地位。
在宮廷里,統治階級不惜工本制作了一批高級家具。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桌子和椅子,就是較為完美的代表作品,體現出宋代家具藝術的發展水平。所以,“沒有宋代家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就不會出現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在宋代家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明手工藝的繁榮,對家具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明代,手工業的藝人較前代有所增多,技藝也非常高超。明代江南地區手工藝技術較前代大大提高了,并且出現了專業的家具設計制造的行業組織。明代,總結各種工藝技術經驗的專門書籍逐漸增多。木器家具方面的專著當推《魯班經匠家鏡》一書。此書為明代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榮匯編,分建筑和家具兩部分,其中對家具作了詳盡的分類。如:椅凳燈、桌案類、床榻類、櫥柜類、臺架類、屏座類等。
每一類中又分別敘述不同形式。如床榻類中有大床、禪床、涼床、藤床等;桌案類有一字桌、案桌、折桌、圓桌、琴桌、棋桌、方桌等。其他如選材,卯榫結構,家具尺寸,裝飾花紋及線腳等都作了詳盡的規定和記述。《魯班經匠家鏡》一書是建筑的營造法式和家具制造的經驗總結。它的問世,對明代家具的發展和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有關家具方面的書籍還有明代文震享所編的《長物志》。書中對各類家具一一作了具體分析和研究,對家具的用材、制作、式樣分別給予優劣雅俗的評價。明代高濂編著的《遵生八箋》還把家具制作和養生學結合起來,提出獨到的見解。這些書籍的出現指導了家具形式的設計和制作生產工藝的提高,并豐富了家具制作的理論。
明式家具的產生和發展,主要的地域范圍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這一地區的明式家具持續著鮮明獨特的風格。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但從產品不難看出只有蘇州地區的風格特點和工藝技術最具底蘊。這種風格鮮明的江南家具,得到廣泛喜愛,人們把蘇式家具看成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式家具”。
中國家具經過不斷地變化、演進和發展,到了明代,進入了完備、成熟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被稱“明式家具”。而明式家具中夾雜著文人化的意趣,文人已參與了家具的設計,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無法擁有的。明代的家具遺留至今的精品為數不少,從而可以讓我們直觀地了解明式家具的發展進程。明式家具的品種式樣豐富多彩。家具藝術也和其他藝術一樣,在明代初期至中期也有很大的發展。流傳至今的大批家具珍品記錄了手工藝人的勤勞智慧和光輝業績。
清代審美造就清式家具
清初之時,家具上的創新不多,還保持著明代家具的樣式,清代中葉以后,清式家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家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征,與全國的明式家具相互影響,又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獨到之處,總體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寬大,形成穩定、渾厚的氣勢。而樣式也十分豐富,例如新興的太師椅就有多種式樣,靠背、扶手、束腰、牙條等新形式,更是層出不窮。
裝飾上求多、求滿,常運用描金、彩繪等手法,顯出光華富麗、金碧輝煌的效果。清代家具以雍、乾為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家具品種多,式樣廣,工藝水平高,最富有“清式”風格。在裝飾上,這一時期力求華麗,并注意與其它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使用了金、銀、玉石、珊瑚、象牙、琺瑯器、百寶鑲嵌等不同質材,追求金碧璀璨、富麗堂皇,遺憾的是,這一時期的家具,有的由于過分追求奢侈,顯得繁瑣累贅。而到了道光以后至清末。
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家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造型上接受了法國建筑和法國家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木材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
汲取民族傳統家具文化精髓,開創中國家具特色
黑格爾曾經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經濟、生活、文化呈現全球化、趨同化的特點,從而導致了工業產品無個性的后果。因此越富有個性和民族傳統的東西就越能被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所接受。
中國有希望成為家具強國的關鍵在于其設計的家具產品能引起世界的廣泛興趣、能贏得世界的青睞和認可,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占領國際市場。實現這一理想的要本是潛心技術先進和樹立中國家具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家具的核心競爭力力是指家具產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能力,是有可能超越對手的關鍵之處,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中國家具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對優秀民族傳統家具的融會貫通和繼承發展。那么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究竟該怎樣面對世界上這份絕無僅有、博大精深的民族家具傳統遺產而開創中國特色呢?
日本現代建筑大師黑川紀章認為對傳統的繼承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眼睛看的見的內容,比如傳統家具的造型要素、結構特征、裝飾風格等外在的東西;另一方面是眼睛看不見的內容,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的要義等等內在的東西。
繼承發揚民族家具傳統應表現在:其一,對傳統家具文化的超越與創新;其二,對傳統家具功能的取舍與形式仿造;其三,對傳統家具風格的修改與簡化;其四,傳統家具造型符號(如:構件、線腳、裝飾圖案等)的提煉與重構。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具文化是國家和民族永遠追求的目標,盡管在實踐與認識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仍要堅定地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這樣就要求中國家具設計師們以一種負責作的態度和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姿態將自己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勇于借鑒國際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創造凝聚中國風格、現代風范和人文精神的家具產品;去設計與制作技術先進兼具民族、國際與時代性,富有強在生命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本土家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