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遇秋多憂愁——“悲秋綜合征”》
唉、唉…
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想嘆氣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一簾秋雨,滿城楓葉,輾轉難眠
在“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秋天
似乎大家都被迫開啟“省電模式”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
“精神消沉、煩躁得很”;
“看誰都不順眼,總愛在生活中挑毛病”;
“很容易累,早上起不來床”;
“一到秋天我就想流淚,總是被低落、煩悶和沮喪等情緒籠罩。要是再碰上下雨天,emo值直接爆表!”……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悲秋綜合征”。
一、“悲秋綜合征”的概念和概況
“悲秋綜合征”是指在秋天換季之時人體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使得情緒與精神狀態受到影響,加之秋季氣溫驟降、景色蕭瑟,從而使人產生的凄涼、苦悶之感,甚至產生焦慮、抑郁情緒。
“悲秋綜合征”好發于20歲至50歲之間的中青年,平素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內工作、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女性居多。
主要表現為情緒焦慮、低落、憂傷、悲觀,食欲下降、失眠,精神運動遲滯。對事物興趣喪失、生活和工作精力減退、自我評價低。
調查顯示,約高達38%的抑郁癥患者,會在秋冬季抑郁發作,秋季的自殺率也是全年中最高的。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也會在秋天有抑郁情緒的體驗。
二、“悲秋綜合征”的成因
1.秋天來臨,天氣由熱轉涼。身體也會由興奮、積極向上的狀態,轉入消沉、向內的狀態。
2.入秋后日照減弱,人腦內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會抑制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
少了這兩大“快樂激素”,不僅會令人疲勞嗜睡,還可使人意志消沉、思維遲鈍,從而出現抑郁情緒。
3.個人的性格特點、生活經歷、心理承受能力等,也會影響悲秋綜合征的發生和嚴重程度。
一般而言,心思敏感、上進心強、性格內向者;常年在室內工作、生活不規律;體質較弱、缺少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剛剛經受了情緒刺激,又沒能得到排解的人,都容易患上悲秋綜合征。
三、如何走出“悲秋綜合征”?
1.防治“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
2.每天盡量爭取在晚上10點前入睡,要早睡早起;中午適當小睡10到20分鐘。
3.多結交朋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親友,向其傾訴心里話。
4.體育鍛煉能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和心理變化,較適宜的運動項目有慢跑、戶外散步、跳舞、游泳、練太極拳等。
5.書寫本身就是一種情緒釋放。記錄下自己的情緒、食欲、睡眠等變化。面對壓力時,可以通過列清單的方式,將待辦事項分輕重緩急排序處理。
6.狀態實在不好時要允許自己停下來,以免把“弦”繃斷了。學會“借力”,向親人、朋友傾訴,必要時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
7.挑選自己喜歡且營養均衡的食物,有什么比吃一頓美食更能補充精神能量呢!
8.去旅行、養寵物、適當地哭一場宣泄情緒、收拾房間等,對緩解情緒壓力也有不錯的效果。
秋季有人因看到落葉紛飛而悲秋
也有人在秋高氣爽的天氣感到愉快
自然萬物,換個角度欣賞
或許“悲秋綜合征”也能隨風而解
祈愿大家都能一鍵恢復“滿格能量”!
丁俊貴
202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