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內亂,大肆入侵燕國,殺了燕國內亂中的兩個關鍵人物子之和姬噲。那么,燕國內亂的另一位關鍵人物太子姬平后來的結局如何呢?
對于這個問題,歷史上的說法不一:一種觀點認為姬平在內亂中已經被子之殺死,所以后來的燕昭王并不是姬平,而是姬平的弟弟姬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姬平當時并沒死,而是逃到了韓國。齊國退出燕國后,姬平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返回燕國,被燕人立為國王,這就是燕昭王。
從相關史料看,《史記》偏信于第一種觀點,《資治通鑒》則是采用第二種觀點。不過我們不必糾結于信哪一種,既然我們是在讀通鑒,自然選擇相信《資治通鑒》的說法。
經過內亂以及齊國掠奪之后的燕國情況之糟糕自不待言,燕昭王上臺后,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也是不言自明的。面對這樣的局面,燕昭王是如何讓燕國重新振興起來并最終報了齊國之仇的呢?這才是我們讀通鑒應該關注的重點。
關于這個問題,《資治通鑒·第三卷》給我們總結了一句話,即“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也就是說,燕昭王之所以能夠重振燕國,主要原因是他采取了體恤百姓、關注民生、招賢納士的措施。
燕昭王如何體恤百姓、關注民生?由于史料沒有記載,我們無從得知。不過,對于燕昭王的招賢納士,《資治通鑒》中還是有所記載,我們就來聊聊這一點。
人才,從來都是一個國家振興的關鍵。燕昭王之前,無論是魏文侯興魏,還是秦孝公興秦,抑或是齊威王興齊,無一不是從重視人才做起。燕昭王顯然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才會表現得求賢若渴。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才能招納到人才?換句話說,燕昭王得先讓天下人才清楚知道他是個求賢若渴的君王才行。“酒香不怕巷子深”固然不錯,但這“酒”得先“香”起來,酒客才能來光顧不是?
魏文侯招賢納士,用得招術是招納當時的人才領袖卜子夏、段干木等,以此給天下人才樹立榜樣;秦孝公招賢納士,用得招術是一紙告示,昭告天下,大肆發廣告做宣傳;齊威王招賢納士,用得招術是建稷下學館,舉辦學術論壇和沙龍。那么,燕昭王應該用什么招術來招賢納士呢?
為了這事,燕昭王估計沒少犯愁,無奈之下他只好找到郭隗,說:“齊國乘我們內亂之際攻破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小力少,不足以報仇。然而,招攬賢士與他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的恥辱,始終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見到合適人才,推薦給我,我一定親自服侍他。”
郭隗說:“古時候有個君主派一個負責灑掃的涓人用千金去購求千里馬,那個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頭帶回來。君主大怒,涓人解釋說:‘死馬您還買,何況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馬就會送上來的。’不到一年,那位愛馬的君主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馬。現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比我賢良的人,都會不遠千里前來的。”
關于郭隗,史書中所記載的事跡僅此一件,可見郭隗此人可能真的如他自己所說,并沒有什么大本事,頂多只是個二流人才,不過他能理直氣壯地大言“先從隗始”這一點還是挺令人敬佩的。歷史上,沒有什么才能,僅憑一句話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郭隗說第二,恐怕就沒人敢說第一了。
燕昭王覺得郭隗這招挺靠譜,趕緊拿錢為郭隗建了座豪宅,并尊他為老師。各地的賢士聞訊,果然爭相來到燕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樂毅和劇辛。樂毅從魏國來,劇辛從趙國來。昭王奉樂毅為亞卿高位,委托以國家大事。
事實上,與樂毅和劇辛同期來到燕國的,還有蘇代(蘇秦的弟弟)和鄒衍。鄒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并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
這真是“一招鮮,吃遍天。”由于燕昭王對如郭隗這樣的二流人才也能以禮相待,所以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之名才得以迅速傳遍四方,各方人才才會紛紛來到燕國。而在這些人才的共同輔佐下,燕昭王終于帶領燕國逐漸走出的低谷,國家重新變得殷實富足,士兵們也變得樂于出擊,不懼怕打戰了。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與秦、趙、魏、韓等國共同謀劃,發兵征討齊國。齊軍戰敗,齊湣王逃亡他國。之后,燕軍在樂毅的率領下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攻入齊都臨淄,奪取了齊國的大批寶物,焚燒了齊國的宗廟宮室。齊國城池只有莒和即墨兩處沒有被攻下,其余的都被燕國占領,隸屬于燕國時間達六年之久。
燕昭王,終于替當年遭受到齊國掠奪、蹂躪的燕國子民報仇雪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