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聊到,燕國子之忽悠燕王姬噲玩禪讓,竊取了燕國的王位。但子之執政僅三年,以原太子姬平為首的燕國貴族就發動了奪權暴亂,燕國全面進入內戰,時間長達三個月。
姬平敢于發動暴亂對抗子之,與齊國的慫恿有一定關系。齊王在燕國暴亂發生之前,曾派人對姬平說:“我聽說您將要整飭君臣大義,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國家愿意支持您的號召,做堅強后盾。”等到燕國暴亂發生,齊王命章子為大將,率領國都周圍五城的軍隊及北方的部隊征伐燕國,僅用五十天就打下了燕國,捕獲子之并把他剁成肉醬,同時殺死了燕王姬噲。
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宣王。齊宣王是繼齊威王之后,齊國又一位重要君主。在他當政期間,對文學游說之士“皆賜列第,為上大夫”,讓他們“不治而議論”,天下學士常年聚集于稷下的有“數百千人”,臨淄成為戰國時期新的文化中心,對百家爭鳴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攻打燕國的戰事進展得太過順利,以至于讓齊宣王都有些不知所措。于是,齊宣王跑去請教亞圣孟子,說:“有人建議我不要攻占燕國,有人卻建議我乘機吞并它。我想,齊國能在五十天征服擁有萬乘兵車的燕國,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只能是天意。現在我若不吞并燕國,上天一定會降禍怪罪。我準備把燕國并入齊國,怎么樣?”
“天予不取,必受其罪。”但攻打燕國的戰事之所以如此順利,齊宣王其實心知肚明,那不是因為天意,而是因為燕國正在發生內亂,根本無心抵抗。那么,齊宣王為什么還要硬往天意上扯?
從齊宣王對孟子說的話中可以看出,齊宣王渴望吞并燕國。只是燕國畢竟也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想要吞并燕國,必須“師出有名”。之前齊國攻打燕國,是以幫助太子姬平奪回王位為借口,現在子之也殺了,姬噲也死了,齊國還有什么理由留在燕國?
天意!這就是齊宣王想出來的理由。不過,齊宣王自己也清楚,這個理由顯然不夠充分,沒有什么說服力。因此他很為難,不得不來請教孟子,希望借助孟子的威望,來替自己占領燕國“背書”。
孟子是什么人,豈能看不出齊宣王的意圖?故而便對齊王說了一番模凌兩可的話,說:“吞并燕國后,如果燕國人民很高興,那就吞并吧,古代有這樣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國人民氣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這樣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齊國以萬乘兵車大國征討另一個大國,那里的百姓都捧著食品、茶水來迎接齊軍,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跳出水深火熱的戰禍!如果在新的統治下水更深,火更熱,百姓又將轉而投奔別的國家了。”
孟子這話,實際上是委婉地拒絕了齊宣王希望孟子替齊國占領燕國“背書”的要求,同時還給齊宣王指明了一點:要對燕國的老百姓好點,否則就別想吞并不吞并的事兒了。
齊宣王未能從孟子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自然也不會聽取孟子關于對燕國老百姓好點的建議。于是,他決定一意孤行,不僅命齊國軍隊占領了燕國,還放任齊國軍隊大肆搜刮掠奪燕國的財寶與子民。
齊國的行徑,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包括趙、魏、韓、楚、秦等諸侯國在內的各國開始策劃援救燕國。
齊宣王感受到壓力,又來問孟子說:“各國都謀劃來討伐我國,怎么辦啊?”
這一次,孟子的回答更加干脆,更加直白,他說:“我聽說過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統一號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湯。沒聽說過擁有千里之廣的國家而總是畏懼別人的。《尚書》說:‘盼望我們的君主,他來了我們就可以獲得解救。’現在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國人民認為是從水深火熱中拯救了他們,都簞食壺漿前來迎接仁義之師。您如果殺了他們的父兄,囚捕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掠奪他們的國寶,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會招致天下的討伐。大王您應該立即下令,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后離開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
到這時,局勢已經逐漸明朗,齊國想要獨吞燕國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孟子的態度也隨之明確,那就是:釋放百姓,停止掠奪,推舉新國君,然后離開燕國。
孟子的這個態度無疑是一種政治正確,齊宣王考慮更多的則是實際利益。當初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時,各國都去哪里了?現在齊國好不容易拿下子之,打下燕國,各國卻紛紛出兵。他們聲稱要援救燕國,其實是害怕齊國吞并燕國后一家獨大。
到嘴的肥肉怎可輕易讓出來?所以齊宣王沒有采納孟軻的勸告,在錯誤決策的道路上再邁進一步。
不久,燕國人在各諸侯國的支持下,果然紛紛反叛齊國,齊宣王被迫命令齊軍從燕國撤兵,嘆息說:“我真慚愧沒聽孟軻的話。”
齊宣王作為一國之王在位19年,大小決策無數,如退出蘇秦的合縱聯盟、解除齊楚聯盟、立無鹽女為王后等。這些決策有對有錯,但就影響力而言,齊宣王沒能及時從燕國退兵的錯誤決策,可能對齊國的影響最為深刻。
因為齊國與燕國從此結下了不解之仇,燕昭王即位后,禮賢下士,勵精圖治,號召子民以報復齊國為目標,后來樂毅領兵攻打齊國,幾乎滅掉了齊國。
齊、燕兩國相爭,相互消耗,最終得利的卻是秦國。在統一六國的征程中,秦國在燕國和齊國幾乎都沒有遇到什么阻力,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了燕國、齊國,這不僅是因為秦國國力強大,還因為齊宣王的這次錯誤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