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到燕昭王手上的燕國,是個亂攤子,且還是個大亂子。那我們就從燕昭王,說起這第四階段的故事。
第四階段(公元前312年-前284年)
逆轉乾坤的燕昭王
燕昭王的在位時間是公元前311年-279年,大抵也是在這個時間段內。
在他即位之前,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借平叛的借口,只花了50天就打到了燕國都城,燕國幾乎亡國。
在他死的那一年,他已經派大將樂毅攻下了齊國的大小城邑70座,齊國僅僅剩了即墨、莒這兩座城,曾經讓他差點亡了國的齊國——接近亡國。這簡直跟越王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一樣的勵志。
那么,我們還是從頭開始捋:
子之之亂
如果你還記得,蘇秦幫助一個燕易王問齊國討回10座城這個事兒,子之之亂就發生在燕易王的兒子燕王噲身上。也許是因為蘇秦和子之的姻親關系,蘇秦的弟弟蘇代幫助子之成為了燕王噲最信任的相國,信任到最后要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子之(公元前316年)。
這是真心真意的禪讓,絕不同于后世以禪讓之名搶奪皇位的套路。為了鞏固子之的政權,燕王噲廢掉了太子平,并收回了300石以上官員的官印,確保子之能行駛國君之權。
于是貴族們不服子之的政權,太子平去齊國尋求支持,并且和將軍市被(絳袍朱發,赤馬紅纓,乃是一員猛將)起來叛亂,子之鎮壓,老百姓也不服太子平,最后的結果是子之、太子平、市被全部死于這場叛亂,公子職流亡韓國。
而齊宣王,卻用幫助太子平的借口,一路打到了燕國都城薊、現在的北京,老百姓豪不抵抗,齊軍長驅直入。
當時趙國的趙武靈王考慮到本國利益,將公子職從韓國迎回來,送到燕國做了新國君,就是燕昭王。
交到燕昭王手上的就是子之之亂后、一個滿目瘡痍的燕國。
筑黃金臺
詩仙李白有一首詩《古風》(第十五首)有云“燕昭延郭隗, 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 鄒衍復齊來。奈何青云士, 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 糟糠養賢才。方知黃鵠舉, 千里獨徘徊。”
借燕昭王高筑黃金臺,舉天下賢才,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
燕昭王筑高臺,上放置黃金,以賞賢士,故名黃金臺。
燕昭王當了國君之后,向臣子郭隗(wěi)請教如何復興燕國,郭隗就給他說了一個故事。
說一個國君,很喜歡千里馬,就派臣下去四處購買,千里馬難尋,等臣子找到千里馬的時候,千里馬已經死了,臣子就將千里馬的骨頭買了回來。國君大怒,我讓你千金買馬i,并不是買死馬骨頭。臣子不慌不忙說,國君連死馬骨頭都買了,天下人一準兒知道國君是真心愛馬,一定會送來許多千里馬,后來果然如此。這就是千金買骨的故事。
郭隗說,老臣不才,但請大王將我當做那個死馬的骨頭,那么天下的賢才就會紛紛來投奔了。燕昭王于是筑起華麗的黃金臺,恭恭敬敬地請郭隗住進去,并禮賢下士于他。
果然,樂毅、鄒衍、劇辛等人來到燕國,效忠于燕昭王。
大將樂毅
樂毅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于幫助燕昭王實現了他的終極夢想——報復齊國。
樂毅來到燕昭王身邊后,先幫他肅清內政,同時訓練兵馬,為報復齊國做準備。
樂毅認為燕國弱小,僅憑借一國之力無法打擊齊國,必須“與天下共圖之”。
那時候的諸侯各國,有一個特點,如果一個國家崛起了、強大了,那么其他國家感到威脅,就會聯起手來攻擊它,之前五國合縱攻秦,正是如此。公元前303年的時候,楚懷王將越國滅了,擴張了不少地盤,齊、魏、韓、秦就聯合攻楚,楚國被打怕了,直接向秦國求饒,讓太子橫做人質去。
因此,樂毅和鄒衍就為燕昭王出主意,引誘齊國滅了宋國,引發了其余國家對齊國的警惕和戒備。
公元前284年,楚、秦、趙、韓、魏五國合縱伐齊國,齊國位于東面,這五國分別從北面、西面、南面攻齊,齊閔王萬萬沒想到他們就這樣打過來了,倉促應戰,加之士氣低落,在濟水這個地方被殲滅主力,齊閔王只能退守臨淄。
燕昭王十分歡喜,親自到濟水邊勞軍,樂毅被封為昌國君,各級軍士皆有所賞,秦國和韓國也得厚賞歸國,一時士氣大盛。
樂毅并未止步于此。
一方面,他派趙國軍隊進攻河澗、魏國進攻被原先齊國占領的宋國舊地,自己領燕軍攻向齊國都城臨淄。利用半年的時間,攻下了齊國70座城,那曾經是泱泱大國的齊,只剩下了莒、即墨兩座城。
出來混,債總是要還的。曾經,是燕國被齊國這樣按在地上打。
另一方面,樂毅攻占大部分的齊國領土后,并沒有直接班師回朝,他安撫軍民、減少賦稅、廢除苛法,命祭祀齊桓公、管仲,收服了齊國百姓的心,此外,他還給齊國的大小貴族大肆封賞,又籠絡了一般貴族的心。
看得出來,樂毅此人十分有治國理政的本事。燕昭王的太子也看出來了,他向父親說,看來樂毅是準備自己當齊王了。
按照一般的套路,必定是13面金牌將樂毅招回來,再借助小人之口貶斥他,甚至殺了他。
然而,燕昭王卻沒有這么做。
燕昭王把臉一唬,說,先王的仇是誰給我們報的?還把太子打了一頓,還打出了后遺癥。
君臣能如燕昭王與樂毅這樣,世所罕見。燕昭王非但沒有怪樂毅,反而派使者前去請樂毅當齊王,樂毅連忙表明衷心,堅辭不授。
如果燕昭王能多活兩年,也許戰國后期的光景會有稍稍的不同。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太子燕惠王繼位,他還記得那頓鞭子的仇呢,這就是后遺癥了。齊國用反間計,讓燕惠王對樂毅生疑,樂毅怕受迫害,這一年就逃到趙國去了。燕惠王自己不肯重用樂毅,又怕樂毅為趙國所用,還派使者搬出燕昭王來責備他,樂毅則寫下了著名的《樂毅報燕惠王書》,表明心計。
“臣聞古之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樂毅乃是第一流的臣子,燕惠王,卻不是有雅量的君主。
樂毅的離去,給了齊國扳回一局的機會。齊國的田單用火牛陣,將刀劍綁在牛角上,給牛尾巴點上火,讓受了驚的牛四處亂撞,就這么著打敗了燕軍,又收復了失地。但齊國整體的頹勢和敗局,再也扳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