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和運營的工具有很多,古典老師就已經介紹過:清零開始,WOOP,碎片化時代的時間管理,精力管理金字塔……選擇太多了,不幸全部被古大言中。上次時間管理“利器”展的時候我挑了三把“武器”嘗試,滴答清單、forest、每日三件事,一開始雄心勃勃要好好管理自己,前二者堅持不過3天,每日三件事堅持了6天,因為老有事完不成,自己也不開心,就暫停了。
今天看了古典老師的介紹,才知道不是“武器”不好,原來是我自己試用的方式不對啊!總結一下我自己失敗的原因,第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把一項大任務也當做了一件事,當天完不成很正常,純屬自找不痛快。第二,工具太多,我同時用了三個時間管理工具,又都是剛開始試用,某個場景到底該用哪種工具呢,作為最糾結的天秤座,選擇困難啊!第三,我也沒有把每日三件事公布在朋友圈里,缺少朋友和同事的監督和鼓勵,你想怎么做都由自己,做得成做不成也沒關系,就比較松懈。
那么古典老師是怎樣來用好每日三件事這個小工具呢?
“三件事”格式很簡單,可以記在本子上、發朋友圈或微信群,格式如下:
1.#每天三件事# 1/100 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小確幸+昨日收獲
2.小確幸(細小而確定的幸福):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小事,即使是5分鐘,也能讓你對全天充滿期待。
3.Tips:在前面增加數字1/100會讓你更容易持續,也更有成就感。你可以從1/30開始,堅持一個月。
每天“三件事”,既有成功感,又有幸福感。
看著簡單,可真要做好不容易,執行還是有很多小竅門兒,以下就是古典老師的干貨分享。
1.早上想
早上剛起此時大腦還沒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輕重緩急。這時能定出更加靠譜的計劃。
進階選手可以考慮臨睡前去做,這樣能有更多時間思考,也減少第二天早上的意志力消耗。早起直接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2.寫下來
光想沒用,因為沒記錄,沒發布,也不能有回顧。這樣“目標損耗” 的情況就常常出現了(直接戳中我的痛點了…)。目標損耗就是我們由于不愿承認計劃和現實差距而產生的偷偷降低目標標準的行為。比如我需要登記病史,每天3份,結果只輸了半份,只好自我安慰做總比不做好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三件事”做了嗎?說沒做也做了,說做了好像又沒做。真正重要的事一拖再拖,實在感覺糟糕,這種拖延的壓力和伴隨的內疚感比本身不做還嚴重。
古典老師說,如果當天沒完成,思考下是不是必須完成的?如果不是,可以把它劃掉;如果是,寫到第二天的計劃里面去。若這件事在你計劃清單里出現了一周還沒做,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拖延它的本質是什么了。
3.發出去
一直到這里,這還是一個自我時間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變成了一個資源鏈接工具啦。
公眾承諾帶來執行力
古典老師無論再忙再想休息,還是會去發三件事,習慣成自然。一件寫下來的事情,不好意思一連五天拿出來吧,所以只好對自己說:“裝逼就是禍,寫了就要做!”
一旦做了,又總忍不住要做好才拿出手,所以如果計劃制定得不靠譜,往往干到很晚才休息,然后在回顧的時候寫:“下次打死不亂定計劃了!”
不過最后的效果很贊:今日事今日畢;指哪打哪不貪多。
這樣,在對三件事完成率和單個事情完美率的追求之間來回往返,時間一長,你就能找到自己制定計劃的節奏。對于自我的把握和信心,就來自于這些練習。
可能獲得協作和資源
看到你做的事,有可能正是別人感興趣的,可能會帶來新的想法和轉機。你也能通過幫助其他人勾搭到別人。
如果是一個公司里的人都這么做,效率倍增。互聯網團隊往往不在一起上班,更應該考慮。
帶來領導力
行動是最好的領導力。天天發三件事,還可以影響別人。逐漸成為社交節點。但是要記得公眾承諾的要點—— 和積極的人群在一起說,先行動至少一周,然后才號召一起來做。
一個總結
今天講的“三件事”工具,不復雜,不燒腦,也沒刷認知,一個真正好用的工具,就是那些簡單到你會忘記它存在,無需專門花時間、學習和記錄的工具。
每天三件事,早上想,寫下來,加進度,發出去。
在每天的事情里察覺和精進,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今日精進
想想你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試著用今天介紹的方法開始你的第一天。
還有早已經在用“三件事”的超體們,可以加上【我在踐行】的標簽,來分享你實踐后的感悟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