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雖然方法很簡單,但要想真正做好是不簡單的。至少之前70天我光記錄三件事,并沒有覺得自己有進步啊。因而學習了具體記錄方法和結(jié)果思維的心法之外,我覺得可能還要用到其他的自我管理工具。
果然今天古少俠就來講講,還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助自己更好地做好三件事。
寫“三件事”之前,先“清零”
我的痛點就在這里,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到底哪三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呢?有時決定選擇做哪三件事比執(zhí)行這三件事還要燒腦,還要消耗精力。有時候就會糾結(jié)很長時間去決定做哪三件事,有時候為了追求事情的完成率,就會把簡單的事情先做,而難做的事情會拖到最后,精力不足,事情反倒沒做好。
古少俠說這需要先“清零” :站到原點,重新理一理你和這些事的關(guān)系;在“想做、該做、必須做的事情”中間,找出最重要的“三件”。
我的清零能力不足,導致三件事的第一步就失控了。解決方法,我是夜貓子,晚上腦子比較好用,我準備睡前先充分思考,并記錄下來,早晨起來就可以開工。多想多練,可能就不會這么糾結(jié)了。
做“三件事”時,用WOOP和“加減乘除”
“三件事”的本質(zhì)是三個結(jié)果。所以,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以用到WOOP 去執(zhí)行,通過“執(zhí)行意圖” (If……Then……)制定計劃,把每件事做下去。
在做“三件事”的時候,可以利用時間管理提到的 “加減乘除” 的技巧。上班路上思考、寫下自己當天要完成的“三件事”,安排進度和計劃。碎片時間思考,大塊時間執(zhí)行。下班的路上回顧總結(jié)當天“三件事”的完成情況。
對付拖延癥
如果一個目標連續(xù)三天都留在“三件事”清單,那么這件事需要專門研究一下它為什么會拖延。
拖延的原因可能有三個:不想,不能,不應(yīng)該。
“不想”,是心里沒有真正重視;
“不能”,是重視了,但能力資源不夠;
“不應(yīng)該”,是環(huán)境不允許你做。
我分析了自己拖延的原因,“不想”和“不能”占了多數(shù)。
1.破“不想”的四招
1) 想后果:要想想不做的可怕后果,自己是否可以承受?
2) 先開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這直擊了我的痛點。比如以前每天的輸出我力求做到最好,改了又改,因為還有其他事情要做,往往就會導致拖延。現(xiàn)在我先把框架搭好,有了基本內(nèi)容,鏈接先發(fā),然后回頭再修改,做總比沒做強,雖然它可能不完美。
3) 不重要的事果斷刪除,不再想,到需要做的時候再說。
4)很重要難度又高的事,可以用“吞青蛙法” 。選精力最充沛的2個小時做最難的那件事。這個是我最需要強化的,每天早起兩小時很有必要,只是寒冬對早起的壓力太大了,這個怎么破我還沒想到辦法。最近替代的辦法就是壓縮午休時間,冥想10分鐘,然后開始工作,不和同事閑聊了。
2.破“不能”的三招
1) 細分目標,降低難度
目標制定要切合實際,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否則就會反復打擊自信。如果一直不能完成,任務(wù)量減半,直到能做,總之,先從簡單的做起,然后再慢慢增加難度。我剛開始鍛煉的時候就是這樣,快走1公里都會四肢酸痛,后來慢慢加量,現(xiàn)在10公里也能ok了。
2) 找到一個啟動點
找到任務(wù)中最能打動自己的部分可以讓自己開始做,也可以尋求第三方的幫助。
3) 使用番茄鐘
把大任務(wù)拆解成小任務(wù),每個小任務(wù)定一個25-30分鐘的番茄鐘。每天能完成3-4組番茄鐘,就非常厲害了。
3.“不允許”的可能性:
1) 空間不允許。如果是因為環(huán)境太吵,沒法做事,那就換個環(huán)境。我是不喜歡太安靜的地方,太安靜會睡著,在家又會有很多雜事干擾,比如收拾一下小朋友的玩具和書。所以咖啡館我很喜歡,也喜歡大學的圖書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我每天去上醫(yī)圖書館寫,到了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因為圖書館改造閉館了,我就去了中科院邊上的星巴克寫,周邊都是中科院的牛人在討論各種課題,太有促進作用了。
2) 時間不允許。這屬于內(nèi)因,可以從前面兩點去找到具體的原因。可以把不需要自己親自去做的事情盡量分配出去,用錢來買回一部分時間。
3)人不允許。如果不斷被人打斷,那么就直接和他溝通,說清你的訴求。
問問自己到底什么在妨礙,然后根據(jù)原因找到解決方法。找到差距,合理歸因,所有的問題都能一一解決。
“世界上最簡單的自我管理工具”其實不簡單,以結(jié)果和交付的標準來衡量,每天能做好“三件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