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最近幾年間端午節已經“不能快樂”了。
每年到這個時候,朋友圈微博就開始了刷屏的“端午安康”,似乎快樂成了一個人沒文化的象征,一些似乎很懂的網友還會給你安利——因為端午節是用來祭祀的,這樣嚴肅的日子,不能祝端午節快樂,只能“安康”。
端午節,本來叫做端五節。起源于古時候的吳越地區,也即現在的江浙一帶。端者,兩端,五,初五。簡單來說,這個日子的原意其實就是一年最中間那個月初五日的意思。而端午節也有叫端陽節,天慶節這樣的叫法,時點在夏至日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習俗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彼時,屈原尚未出生。
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每年陽歷的夏至日在6月22日,這一天對應到我們中國的農歷里面就剛剛好是五日,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古時候吳越地區的人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天祭祀水神,以祈禱下半年的風調雨順。而祭祀神明的節日,包括春節,冬至都含有祭祀成分,大家其實基本上都是過得喜氣洋洋的。該類傳統古節日,不同于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等悼亡王紀念日。
從現有資料看,一致公認“端午”二字首次出現在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根據相關史料可以推斷,從東漢至隋唐這四百年間是夏至節與端午節的相融期。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第五卷寫道:“南方民之競渡,也謂屈原沉汨羅之日,并揖拯之。在北舳艫即少,罕有此事。”宋朝的《歲時廣記》也記錄過:“龍舟競度之事,起越王勾踐。蓋斷發紋身之術,習水好戰者也。”
宋初宮中端午節要觀“水嬉”(不是表演屈原投江),并奏樂一日(奏歡快的喜樂),朝廷還要賞賜群臣各種應節禮物與衣料。《夢梁錄》:“五日重午節……御書葵榴畫扇,艾虎紗匹段,分賜諸閣分、宰執、親王。”宋寧宗楊皇后《宮詞》:“內家衫子新番出,淺色新裁艾虎紗。”元人葉颙亦有詩云:“內家端午賜新衣,萬姓千官樂盛時。”
明代端午節在奉天殿舉辦筵宴,君臣好吃好喝并詩文唱和,皇帝后妃還去西苑看斗龍舟、劃船,或到萬歲山前插柳,看御馬監勇士跑馬走解(在馬上表演技藝),《謇齋瑣綴錄》:“永樂間,禁中凡端午、重九時節游賞,如剪柳諸樂事。”端午還有專門用于過節的盛裝——五毒吉服,宮眷內臣和外廷官員都要在端午這天穿吉服(沒有說把端午節當忌辰過全員穿素服的)。
無論從哪個古代的民俗、風俗記錄里面,都能看出來民間端午節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與各種美食,端午節的時候其實都是開心快樂的,沒有哪一項是為了引發人們的憂傷、讓人不快樂的。
就連所謂“不能說快樂”的清明節,也有蹴鞠和蕩秋千、放紙鳶等活動,查慎行《清明日蒙陰道上觀鞅戲作》:“隔墻聞笑聲,人在花枝下。花枝旋搖動,傍有秋千架。何人挾飛仙,天半飄裙衩......”宋代以后,放紙鳶逐漸成為清明節的習俗。春暖花開,放飛紙鳶,祈除病消災,求太平好運。
至于“端午安康”這個說法,我考古了一下互聯網,大概是2015年6月,據說是一個叫楊廣宇的非遺專家最先提出的,而這個人在網上根本找不到有權威的詳細信息,說明不有名、不權威,可就是這一個用法被這樣的人人安上了一個不這么用就顯得沒文化的標記。動輒得咎,實在是不知道說什么好。
總之古人想盡了辦法要讓節日過得很快樂,現在卻被一條謠傳瞬間摧毀。直到今年這個端午節,依然沒有多少人敢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沒有屈原在端午節這天投江,人們在端午節該賽龍舟賽龍舟,該吃粽子吃粽子,不管屈原是否投江,是否在端午節那天投江,該有的端午習俗都并未改變。
端午節,大家想安康的就安康,希望重慶的就祝你重慶,要瑞麗的就祝你瑞麗,想快樂就去盡情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