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了《結構力思考》第一章:明確理念打基礎。
高中的時候,物理成績一直很不理想,于是會請教班上的學霸,可是聽別人講完后,自己卻變得越來越迷糊;或者有的時候老師會點名,讓班上唯一解出數學試卷最后一道題的學生,分享一下他是如何想到這種方法的,結果同學說:我知道這樣解,但是我說不出來。
而現在初涉職場,我發現有時說了一大堆對方卻仍然一臉迷茫的樣子,又如跟領導同事溝通時,如何盡快地讓領導知道你的意圖和工作匯報,提高工作效率并提高對方的好感。后來發現自己是缺乏結構式的思考力。
為什么思考力難以學習呢?書中指出,因為思考過程很難被人察覺思考過程非常復雜并且很快完成甚至有一些天生思考力強的人,很難表達和傳授清楚。
本章一共2個小節。
第一節闡述了結構思考力特點。四個基本特點: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并提煉出“論證類比”四字方便記憶。
一:結論先行。先總后分,先框架后整體,先重要后次要,先結構后原因。
二:以上統下。中心思想和論點要統一
三:歸類分組。以整理旅行箱為例
四:邏輯遞進。每組的思想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這種邏輯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比如時間順序。
第二節描述了結構化接受信息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識別信息中的事實,理由以及結論,并將它們區分開來。
1.尋找哪些是觀點,它是個人的看法,區別于事實。
2. 確定哪些觀點是結論,一是尋找結論的指示詞,比如“由此”“顯示出,告訴我們,所以,表明,由此得出,問題的實質是”二,關注幾個重要的位置。段落的開頭,結尾處。三,問一問:所以呢?
3.找出支撐結論的理由。關鍵詞:“由于,因為,鑒于,研究顯示”
結論=n理由+n事實
第二步: 找出對應關系,畫出結構圖
第三步:一句話概括主題句
公式:在____的基礎上,從_____幾個方面,說明了_____.
序言,一級目錄,結論。(論文的格式的節奏啊,哈哈)
三個步驟會讓你在紛雜繁復的信息中變得輕松自如。
注意事項,結構思考力在商務環境中必須符合結構思考力的標準,日常親密關系中取決于你的習慣,因為親密關系中很多時候只是需要傾訴想法,但是結構思考力的效率更高。
感受:突然想到這其中很多方法步驟,都是初高中時做了那么多閱讀文章后,老師會教給我們的,比如先總后分等等。原來學習語文更多的目的是教會人結構性思考,如何在當今信息繁雜的時代處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