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sty’s the best policy.”斯蒂芬·金引用塞萬提斯的名言作為書的開篇,恰合《易經》子曰:“修辭立其誠。①可見作者把真誠放在了何其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我所認知的本書“論寫作”精髓之一,恰吻我心。
一直在自媒體寫自己的經歷與生活曾被一個咨詢師好友詬病,她原是好意,認為我的心理咨詢師身份不宜過多的暴露,只展露學術,保持應有的神秘感會有利于工作。我很理解她對我的友情提醒,但仍固執地堅持本色的姿態示人。好的,壞的昭然若揭,人性本質如此,無需遮掩粉飾。我愛死自己的娃娃音,小任性與臭美,與我的頭銜工作無關。無恐懼自然不焦慮。
“是屎就要臭”!本能地很不喜歡虛假的,刻意變得“美好”的東西。人性本身就充滿了邪惡。而這邪惡是來自本能的攻擊性與力比多。
想起武志紅在工作坊里解讀蝙蝠俠影片。他說:蝙蝠俠是個富二代,小時候被蝙蝠嚇過,父母被流浪漢開槍打死,長大后化身蝙蝠俠除惡扶正,蝙蝠俠是處理的是自己內在的邪惡與黑暗,化身蝙蝠俠拯救世界,他能力越大,世界就越可怕,對立面越強。為什么蝙蝠俠從來不殺人,而懼怕黑色的蝙蝠呢,因為他覺得那蝙蝠就是他自己,惡人就是他自己。
斯蒂芬·金在作品中大量描寫了毀滅—一個人的死亡或群體走向死亡,他擅長挖掘出所有生活中的細微恐懼,像是一面恐怖而扭曲的哈哈鏡,照出人們心底夢魘的原貌,徹底挖出了現代人心底的幽陰黑暗。他善于把握人類內心一閃而逝的恐俱和轉瞬忘卻的不樣預感,將之放大為整個插翅難飛的陷困僵局。
我用7天的時間讀完《寫作這回事》,最順暢最不愿放下的部分是作者的“簡歷”篇。正月初一后半夜12點開讀,讀完85頁,已至凌晨3點。這一章似乎就是他的簡短回憶錄,篇幅不長,卻濃墨重彩地寫到了跌宕童年的經歷,初為作家的婚姻生活以及成名后的飲酒成癖。此前,我沒有完整讀過他的任意一部小說(我想我真正的恐懼是在害怕自己的無知從而聽不懂“故事”,我想日后我會慢慢補上。),單就此書談談我的讀書心得,并摘錄。
婚姻成功
“我們的婚姻長過世界上所有領導人的婚姻,除了卡斯特羅。而且,我們只要繼續談天、爭吵、做愛,跟著雷蒙的音樂跳舞——嘎巴嘎巴嘿——這樁婚姻可能還會繼續下去。”看起來斯蒂芬.金與太太塔碧莎真是堪比模范夫妻的典范——階級相同,志趣相同,性生活和諧。
我很不喜歡“模范”“先進”之類的詞,因為總是會標志著一個對立的意味著“敗類”“后進”的另一面。但是打字的時候它自動跳了出來,也就將就了,記憶很會影響思維。記憶既是個好東西,又是個壞東西,常常左右行為模式。
“我愛上她是在1969年的詩會上,當時我讀大四,她讀大三,我愛上她部分是因為我理解她當時作品的意義。我愛上她更是因為她理解自己當時的作品。我愛上她還因為她當時穿了一件性感的黑色連衣裙,還穿黑色絲襪,系吊襪帶。”這段話很有意味,我反復讀了好幾遍,就在這行文的當下仍然十分傾心。這一段體現了幾點:
1,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2,男子有才,女子才貌皆佳。
3,真實自然的性吸引力被作者毫不掩飾地平實表達。
4,最關鍵的是,彼此聽得懂對方的語言,欣賞對方的創造力。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四折中記載:“今日也魚水和諧,燕鶯成對,琴瑟相調。”這種琴瑟和鳴的感覺也成就了斯蒂芬·金在創作上的多產與自信。在書中多處,作者提到妻子是她作品的第一讀者,是他源源不斷地獲得鼓勵與動力之源。“我聽得最多的是塔碧莎的意見,因為我的書就是為她寫的,我最想得到她的贊賞。”
“塔娜莎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懷疑的話。她的支持始終不改,這是我在生活中難得能夠坦然接受的一件好禮。我每次看到有人將處女作獻給妻子(或丈夫),總會面露微笑,想:有人了解這種感受。寫作是一種孤單的工作。有人相信你對你至關重要。他們不需要發表演講。通常只要信任你就足夠了。”
童年多舛
斯蒂芬·金1947年生于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當金兩歲大時,他的爸爸去買包煙而且再也沒有回來,丟下了金的媽媽讓她獨立養育金和他的認養哥哥大衛,并留下一屁股債。他的家庭四處搬家,金11歲時,他的媽媽帶他們回到了緬因州的德罕去照顧她年老的雙親,她在當地的洗衣店找了一些雜事以養活這一家人。
“我的童年卻是一片霧色彌漫的風景,零星的記憶片段就像孤零零的樹木掩映其間......那種仿佛會一把攫住你,然后把你吃掉的樹。”
2歲半,留宿姨媽家,他被螞蜂叮,把水泥板砸到自己腳趾上;
? ?4歲,給他連續吃了七個雞蛋的不靠譜保姆;
? ?5,6歲時媽媽說起親眼看過一個姑娘的溺亡;看到一個水手跳樓身亡。
? ?一年級,因條狀咽炎躺在床上9個月,耳朵也因為發燒必須穿刺治療。
? ?二年級,在樹林蹲坑用青藤葉子擦屁股,皮肉腫破。
? ?13歲,第一次給《太空人》投稿被拒。
回憶起來這些童年趣事的畫面都很逗趣,可愛,卻是真實地發生在作者身上,六個事件無一不與苦痛相關。本書沒有體現,當金還是小孩的時候,他目擊了他朋友被火車輾過并死亡,盡管他本人說他對這件事一點印象也沒有。
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寄人籬下、缺失父愛、目睹死亡的童年經歷是斯蒂芬·金能夠看透人生,從而深刻表達恐懼與焦慮的最厚實基礎。金的大部分作都在描寫人類因為自身罪惡而走向崩潰和毀滅,心靈在孤離、孤獨、壓抑的情緒中逐步異化,由此產生一系列反常行為并帶來反常的社會現象。金在多部作品中都向讀者傳達了一個信息:罪惡,是人性本質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毀滅”的根源。其作品特點與多舛的童年記憶密不可分。
挖掘于真實,并非創作
“首先,真實的生活都是未經構思的;故事幾乎都是自發,作家的職責就是為他們提供發展的空間。”
“我相信故事有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們發掘出來的。”
“我再重復一遍:這些都沒什么大不了。這些只不過是我的興趣所在,來自我的生活和想法,來自我作為男孩、繼而作為男人的經歷,以及我作為丈夫、父親、作家和愛人的不同角色。”
最動人的故事都是生活本來的樣子,無需雕琢。甚至斯蒂芬·金自己很不喜歡用副詞這樣的修辭手法,能夠直白講清楚的話絕不矯揉做作。無論如何第二稿要比第一稿精煉掉10%。
我最為欣賞的一點說法是:“它們是遺跡,屬于一個未被發現但已經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利用他的工具箱里的工具,把每個故事盡量完好無損地從地里挖出來。”這讓我聯想到空間維度。也許他所寫的驚悚懸疑的故事正在另一個維度里發生,金只是窺見了它并把它記錄下來,并非他創作了這些作品。
我想盡可能描述清楚我的聯想,漫畫愛好者稱漫畫為“二次元世界”,而與之相對的是“三次元”,即“我們所存在的這個次元”,也就是現實世界。而是否有四次元甚至更高次元的存在呢?更也許無需用遺跡這個詞來強調過去時態,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只是在不同維度空間里。作家的慧眼發現了它。
硬著頭皮上
“我在寫《魔女嘉麗》中學習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家對角色的最初認識可能和讀者一樣是錯誤的。我緊接著又認識到,僅僅因為創作困難,不論是感情上的原因,還是因為想象力缺乏,就中途放棄一部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可取。人有時候就得硬著頭皮上,哪怕力不從心,仿佛坐著鏟屎,使不上勁。因為你趕出來的活兒會可能還不錯。”
“硬著頭皮上”有種執拗的勁兒在里面。執拗是因為相信:相信自己能寫出東西來,相信自己的表達會得到認可。青年時代的斯蒂芬·金曾經把退稿信訂在墻上,厚厚一沓,以勉勵自己。并始終鍥而不舍地寫作和投稿。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輕而易舉的達成。
“硬著頭皮上”還有一種無奈的力量。也許不寫作,他不可能變成億萬富翁。寫作是他對于命運的一種抗爭,是走出洗衣工宿命(他在做洗衣工的時候感知在重復媽媽的命運)的最佳途徑。
我的一個朋友,十年前我覺得他很棒在大學時代飽覽群書,他在跟我通信的時候也彰顯了他十分了得的文學功底,他曾說自己要寫一部小說,至今未見動筆。問及原因,他覺得自己寫不出驚天動地的故事,于是不動筆。他最初的小說夢也在蹉跎的歲月中漸化為泡影。我想他需要“硬著頭皮上”的勇氣和重要人物鼓勵的聲音。
注解:
①《周易·乾·文言》里面的話,原文是: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是《文言》里面所說孔子為解釋乾卦的九三爻辭所說的。
大意是:君子通過整頓文教以確定其誠實的態度,可以此來保其功業。
百度百科:
斯蒂芬·金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恐怖小說家,發表過四十多部長篇小說、十多部中篇小說、上百部短篇小說、兩部散文作品、以及數不清的電影劇本和網絡小說,包括一部動漫小說。斯蒂芬·金個人獨立作品高達550部,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他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他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制片商的搶手貨,有超過七十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取材自他的作品。1979年,他32歲時成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億萬富翁。斯蒂芬·金還是第一位在互聯網上發表作品并提供收費下載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