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的某個角落,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揚名四海還是默默無聞,總藏著一些自己無法釋懷的東西。聰明的先祖們早早的就給我們找好了臺階,人無完人,孰能無過。
我喜歡從頭到尾的看書,不看簡介,不看評價,就像懷揣著一把通往仙境的鑰匙,我知道自己一定會到達,日以繼夜的披荊斬棘一路向前。
哈羅德.弗萊收到信的剎那,就像隔壁雷克斯一樣,我想知道這個沉默的鄰居會在遇見的哪個路口的哪個郵筒投遞那封只有兩行字的回信,回復圭妮.軒尼斯。我是從他猶豫了兩個路口后暗示自己,這,大概就是要開始一個人的朝圣之旅了,走過去,從金斯布里奇到特威德河畔貝里克圣伯納丁療養院,從英國的西南走到北邊的沿海小鎮,英格蘭到蘇格蘭,圭妮會活著,等到他走過去看她,穿越整個英國。
我也是個固執必須從頭到尾的做一件事的人,即使做那件事的結果就擺在我面前,即使這件事的相對人面對面的告訴我結果,我還是會去做,按我自己想的方式去做,讓事情以我認為的方式再發生一遍。我沒有那種圣人偉大的想法,不是要扭轉乾坤,也不是要證明我可以,只是我的性子這樣,不用自己的方式體驗整個過程,就沒辦法心安理得的接受。所以,對哈羅德.弗萊要做的這件事,雖然已經大概知道,但還是放不下書,就算偶爾翻譯讓我理解不了,就算在心里我把它歸類為矯情的文字,還是繼續捧著,挑燈夜讀。
我以為他只是在旅行的途中回憶和圭妮.軒尼斯有關的一切。但哈羅德回憶的閥門好像一開啟就關不住了。他的父母,他的孩子,他和莫林的日常,一點一點穿插在他行走的路上。
當一個人循規蹈矩重復著每天生活的時候,他對社會的貢獻度大概就到這里了,剩下的不過是機械的重復,回憶才是撐起整個人生的支柱,也是整個人生的內容。哈羅德已經退休了,他重復的過完了幾十年忙綠的生活,已經做好準備重復過接下來的幾十年,以簡單的方式。
每個人的心里應該都有一片禁地,別人近不得,自己也進不得,只能埋藏在記憶里。與其說這本書在內容上感動了,倒不如說我是被哈羅德的行為吸引了,他回憶的越多,我越想靠近,靠的越近越明白他為什么要開始這樣一段旅程。
難道真的是因為加油站小姑娘的話鼓舞了他?不是,是他內心渴望的救贖,隨著旅途的拉長,越能感受到這份自我救贖。
他定時和莫林通話,并不至于讓她太多擔心,但他又無法坦誠自己為什么非走過去不可。他只是在回憶太多和戴維相關的事情后,在某次通話中對莫林說,我也想我們的兒子,這份他憋了許多年后的想念終于可以說出口了。
他聆聽那些向他訴說的人們所有的話,只是聆聽,他知道自己不是上帝,而且他是個沒有信仰的人。沒有在聽完后給人們更好的建議,也沒有慈祥的摸著他們的頭說,上帝會原諒你。甚至羞愧去打擾到人們,所以盡量走城際邊,盡量不在白天穿過熱鬧的人群。
火車上和紳士男人分享了茶點后,為了避免尷尬他說,你應該給他買鞋。這是他行走了幾十天后最先說出的建議。
哈羅德想象過母親若是沒有離去的樣子,這讓他第一次清晰的回憶起母親離開時的樣子,穿著什么樣衣服,說了什么樣的話,帶著什么樣的表情,毅然決然的離開他們父子。有些人天生就不適合當母親,瓊是這么說的,哈羅德也是這么認為,只有他父親每天買醉拒絕接受現實,所以進了養老院后變成了老年癡呆吧,哈羅德關于的父親的記憶并不多,甚至安排他去養老院也是莫林聯系,癡呆后的老父親即使離世前也癡顛的叫喊,他不是我兒子!
如果不是刻意的思考,如果沒有契機,或者說一個anchor,多半是不會意識到自己當時做的有多差勁!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承認錯誤的勇氣卻越變越少,但承受的不安也會越積越多,直到不得不離開,不得不做一些事,只有做了才能心境稍稍順暢,而要想徹底的舒暢,唯有直面。
盡管哈羅德在獨居陌生婦人面前噎語了,但他說,我懂。他懂,懂得失去孩子的痛苦,他愿意陪她喝下午茶,畢竟她這么認真的準備了餅干和茶,他們認真的和下午茶,雨停了,哈羅德感覺元氣恢復了些,道別后,哈羅德繼續踏上了去往貝里克的路。
后來他遇到了女醫生,她在獨自等待一個不可能回來的人,她是從美國來的,為了愛情。哈羅德還借用了電話給莫林打電話,然而,卻連電話那頭莫林的猜忌和生氣都沒有聽出來,他告訴她一位好心的年輕女醫生收留了他。年輕的醫生,不僅收留了他,還教了他一些戶外技能,她知道男朋友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不可能回來了,只是,或許這種等待已成了習慣。哈羅德這次給了她建議,或許,你不應該繼續等下去了。
如果哈羅德一直緘口不言,如果他不和那個搭訕的年輕人拍照。也許這趟旅途會平凡而乏味,也許哈羅德根本記堅持不了走到貝里克。他的事跡被媒體做了大肆宣傳,甚至他們還分期做了專題,從他為什么上路,到走到哪里。人們不再只是偶遇一個倔強獨自走路的老人,他們為這次旅途命名,叫一個人的朝圣。哈羅德是一個虔誠的朝圣者。
一開始他并不適應身邊多了一個人,這一路走來,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維爾夫堅持要跟在他身后,他說要做個朝圣者,他要幫忙救贖圭妮.軒尼斯。他說話的方式和戴維很像。哈羅德也不知道自己哪刻決定讓他跟隨的。他教如何辨別植物,教他野外生存的技能。他們甚至還撿了一只狗,他想起戴維之前一直懇求養一條狗,他沒有答應。看著跟著他們的這只乖巧的狗,也許讓戴維養一只狗是可以。哈羅德對維爾夫的偏愛還有小狗伴隨的畫面,莫林要是能看到,肯定會被這畫面驚訝到。
報道宣傳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朝圣的隊伍。起先,哈羅德是拒絕,但他們的熱情和態度讓他不懂怎么徹底的拒絕。就這樣,從出發的一個人,變成了一個隊伍,一個叫里奇的人,把大家組織起來,他們制定朝圣者要遵循的規定。凡事看到這里的讀者大概要和我一樣的想,我就知道是這樣,就知道會被媒體曝光,會變成一群人的郊游!
人生是因為回憶變得豐滿。哈羅德的朝圣之路不再是他一個人的回憶之路,凱莉雖然和里奇有爭執,哈羅德還是不是適合做個裁判者。凱莉是第一個離開的,她加入的時候剛離婚,對生活和未來變得迷茫,朝圣之路是她尋找寄托之路。
凱莉走的時候,哈羅德一直望著她的背影,雖然一路隨行的人這么多,哈羅德覺得最了解他的是凱莉,在進行一場暢談后,哈羅德祝福凱莉,即使她轉身,也要讓她走回往前的路,回到自己的生活里。這場救贖里,凱莉是最先上岸的,然后并不是所有的朝圣最終都能救贖自己。里奇通過朝圣之路贏回了兩個兒子,甚至咋人群中獲得了更過的關注度,但那又怎樣?他帶領的小分隊率先到了敬老院,看望了圭妮,拍了照,但多少人關心那真的是圭妮嗎?終于,哈羅德又是一個人在路上了。
當回憶不夠支撐的時候,內心就會被害怕充滿。失去愛人,就什么都沒有了。
歷時80多天,終于走到了,還有16英里就到貝里克,哈羅德害怕了,突然變得好累,他說他錯了,他想回家。莫林安慰他,鼓勵他一定要去見圭妮。莫琳突然發現自己錯了,曾經一直指責哈羅德不關心兒子,但從那些照片看來是自己忽略了,他們都曾努力走進彼此的心里。沒有了戴維,對哈羅德何嘗不是一種無言的痛苦。加油站女孩收到哈羅德明信片后匆忙找到莫琳,她告訴她真想,她的阿姨兩年前就死了,因為癌癥,光有信念是救不活她的。女孩跑到莫琳這里想通過她來糾正自己的錯誤,她后悔將這樣的美好的借口告訴哈羅德了,她覺得現在他受到罪是自己造成的,她更怕哈羅德即使到了養老院卻也再見不到圭妮。
再次面對,需要的勇氣總在人們的意料之外。哈羅德在圣伯納丁療養院自報家門的時候,小護士幾乎要跑著去通知了。年長一點的護士帶著他穿過長長的走廊,哈羅德的難過越來越深。
多希望可以為二十年前的事親自對她說對不起,謝謝!護士說,我們根本沒讓那些人見圭妮!她把他引到一個房間,床上躺著的人手臂就像紙片一樣,這個印象里溫柔的人兒此刻完全找不到印象中的樣子。護士扶起她,腫瘤就在她頭上,看起來像長了兩個頭的怪物,她發不出聲音,只能看著他,模糊的看著。哈羅德難受極了,他訴說完自己的抱歉,只留下了一樣他這一路上為圭妮挑選的禮物掛在窗前,其他分送了護士們,他告訴莫琳覺得這樣比較好。
療養院通知哈羅德圭妮走了,走得很安詳,他們去告別,終于還是止不住痛哭了,同時他也終于釋然了。他的自我救贖之路在見過圭妮,在她的病床前自言自語,之后聽到被病魔折磨成那樣的圭妮平靜安詳的離開了,那顆懺悔的心似乎得到了原諒。
像個小孩一樣哭過后,像個小孩那樣笑得肆無忌憚。哈羅德和莫琳的回憶終于重疊了,那是他們初次見面的地方。他朝圣的開始也是圭妮的開始,他的到達也是圭妮的到達,給自己一個必須做到的理由也是給圭妮一個必須等待的理由,最后,一個釋然,一個安詳。
生活每天上演的都是即興,每個百轉千回,都有一個峰回路轉。隨著哈羅德的朝圣旅程,閱讀的人何嘗不也在經歷自己的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