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的時候總喜歡讀小說,讀書所帶來的樂趣就是能夠讓自己處于心無雜念的一種境界,認真的去感受書中主人公的生活點滴,伴隨著它的生活的起伏波折而心生波瀾。讀完一本小說,往往會沉浸在它的世界里,結尾或是美好,或是滑稽,或是感動,或是內心的波瀾化為漣漪,久久不能平靜后,回歸到現實,并帶著故事的精髓,在人世間立存,我想這是帶給我最重要的東西。
《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本想著趁著短暫的時光,到圖書館里尋覓一本小說,打發上課瑣碎的時光。無意中看見了這本小說,或許這本書名本身所具有的靈性,又可能與我當前的生活狀態莫名地相似,內心潛意識里告訴我:在這本書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東西。封頁上簡短的情節介紹,開始吸引著我,想象著六十歲的哈羅德的600多里徒步旅行,年輕時與老友奎妮的情誼......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有開。他跟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了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格蘭的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哈羅德,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一個釀酒廠的退休工人、一個父親、一個老友、一個路人、一個過客,一個徒步旅行者......
一封來自20年未見的甚至已經忘記了是誰的信,打破了哈羅德日復一日,平淡乏味的生活。這樣的一封信,在他的內心世界,產生了蝴蝶效應,這仿佛是一個契機,一個來的恰好的契機。
人的一生,總會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才不會辜負一場人生的禮遇。
1.哈羅德出行的動因
哈羅德,60多歲,本可以閑暇的,每天重復同樣的生活,倒也自在。文章交代的他的出行,是出于一封信,一封回給老友的信。這是直接動因,有些讀者會說,情節出現的是否太過突然,然而我卻相信這是必然的,只是他采取了徒步旅行的方式。
他想要通過某種方式的精神治療,來給奎妮的生活帶來希望,奎妮20年前為他頂了罪而丟了工作,而他卻連再見都沒有說過。對于酒廠老板懲罰他犯下得罪來說,奎妮或許幫的忙不單單是一般的幫助。
那時,他那小時候不愿觸碰,不愿付出關心的兒子因為抑郁癥而逝去,內心抱著無比的愧疚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全書的前面部分從未提到戴維的死,最后在給加油站女孩的心中才真正交代了戴維的死亡,所以他才更加應該堅持下去,給即將逝去的奎妮,盡管改變不了事實的希望,至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不是20年前面對戴維的死亡而無力挽回。
哈羅德一次次在路上想起戴維,想起莫琳,想起奎妮,想起父親,想起母親,想起那群父親換了一個又一個的阿姨,其實更是一種自我的救贖。一場遲到20多年的救贖,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尋回自己,20年前的哈羅德盡管不愿接近兒子,但卻對生活仍抱有希望。而20年后日復一日的無趣的生活,竟沒有一絲改變。
一開始哈羅德面對陌生的街道,面對陌生的人,他甚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是誰?于是他開始了這場旅行,不單單是為了拯救奎妮,也為了拯救自己。
2.哈羅德一路上的經歷
莫琳對于哈羅德突然的舉動,倒也顯得有那么幾分平靜。因為她確幸的是,哈羅德這一決定估計很快就會煙消云散,這是她認識哈羅德四十年來所深知的,結局是必然的。
盡管最初哈羅德的決定受到了莫琳的不屑:我不這么認為,他還是帶著一種信念和信仰開始了他的旅程。
一件事的開始總是難的,哈羅德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習慣了不與人打交道,習慣了準備靠著退休安享晚年的心態。對于接近新的人,新的事物都會產生一種茫然。餐廳里吃飯時對其它飯桌的客人避之不及,言談舉止都十分的拘束。
或許一開始,哈羅德還曾抱著質疑,他是否能夠憑借著自己的,他人所謂的“信仰”,挽救奎妮的生命。加油站小女孩善意的謊言,卻從極大程度上上鼓舞了他,而真正的開始了他的旅程。
哈羅德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酒館老板對他說過的:我們都有過去,都有遺憾,希望有些事情當時做了或者沒做。祝你好運,我希望你能找到那位女士。餐廳里的女服務員對他說:有一天我會離開的;還有熱情的斯洛伐克女孩瑪蒂娜熱情的幫助……
他漸漸的開始堅信,自己可以通過一雙帆布鞋,沒有通訊方式,沒有導航定位,依舊能夠從德文郡抵達貝里克郡。
連續幾晚的一夜無夢……
哈羅德在旅途中相逢的人,面對的事。他明白了,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途中,他也在接受著陌生人的各種不可思議,他們可以坐在一起,暢所欲言,盡情傾聽,站在一個過客的位置,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一切也都是對他開放的。
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到了一些東西,他曾經忽略了那么多的東西,她欠奎妮和過去的那一點點慷慨。
暴風雨帶給哈羅德無助與狼狽,雨過天晴后天空中美麗的云,彷佛沒有下過雨似的,使他看到了如此豐盛的希望。
哈羅德在這條即將通往貝里克郡的朝圣路上,很快的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朝圣者。他們的隊伍越來越龐大,而每天的行程也越來越短。
朝圣者的浮躁與強烈的目的性,最終龐大的隊伍解散,那些提前到達貝里克郡的“朝圣者”接受榮光時,他卻仍舊一個人堅持著。
這時的一個人,哈羅德開始懷疑自己,他迷路了,面對遙遙無期的目的地,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當初的信心。
莫琳這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莫琳從哈羅德徒步旅行開始,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哈羅德影響,也開始去融入這個社會,敞開內心,荒蕪的花園也經營起來。莫琳鼓舞著哈羅德,告訴他:繼續走,別停下來。你可以的,哈羅德。記住沿著B6525國道走。對莫琳來說,她的一切愿望,什么都比不上哈羅德回家重要。
哈羅德,面對妻子,似乎已經獲得了妻子的原諒……
最后一段的旅程是艱辛的,面對著風雨,他再也想不起來溫暖是什么感覺,甚至忘記了兒子的名字。
最終,哈羅德終于走到了貝里克郡……
哈羅德在奎妮即將去世的這座療養院里,想起了戴維葬禮上的一幕幕。見到了奎妮,看到了被腫瘤折磨的奎妮,連一句問候的話都沒能說出口。妻子莫琳的態度改變,對奎妮的遺憾,他都實現了。最終他實現了自我救贖,逝去的人已經逝去,生活還得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