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奧克利曾是一位數學極度障礙者,后來參加工作時,機緣巧合被安排參加一個數學方向的電子技術培訓。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她只能接受這個挑戰,并下定決心重新訓練自己的大腦。
全書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出發,告訴讀者學習過程中運用不同技巧的原理,哪些方法效果好,為什么會起作用,比如介紹了如何控制注意力,如何對抗拖延,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明智地對待大腦的優勢和弱點。當對學習有困惑時,可以到書中找到相對應的原理與方法,必定有所收獲。
今天就單刀直入,直接分析其中提到的一些好方法和壞方法,以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好的習慣。
01 復述-回想法
先看、聽一則材料,少做或者不做筆記,因為容易造成大腦已經掌握的錯覺。然后試著復述、回想要點,通過眼睛--腦袋--嘴巴的過程,即可以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例如,背一篇文章、聽一則新聞......都可以運用此法來檢驗是否真正掌握。
對應的壞方法就是被動重復閱讀、滿眼盡是重點標記......
02 問題組塊法
這里主要應用于掌握數學這門學科,將信息碎片組成知識塊,第一步專注于組塊的信息,第二步理解基本概念,第三步獲取背景信息,跳出初始問題,用更寬廣的視角看問題,即概念遷移運用。
這種方法主要的好處是腦海有框架,然后運用框架去主動學習,基礎自然更牢靠、延伸自然更廣闊,最后對學習材料了如指掌,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之前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時,作者李笑來就曾提到小時候,他的媽媽讓他將課本上的概念都記憶下來,這是所有問題的基礎。
那么,這個方法是否可以遷移呢?任何知識,先找到基本點、基本概念或者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去刻意練習,不斷拔高,就會達到“practice makes us better”的境界。
對應的壞方法就是反復解答同一題型、做題前忽視課本......
03 間隔重復記憶
研究證明,要想把某件事牢牢釘進記憶里,一晚上重復20次,不如每天重復幾次,多堅持幾天甚至幾周效果來得更好。
偶爾要記得改變一下重復的順序,這也是練習、考試、閱讀的訣竅之一,不要永遠順著時針走,容易形成知識“詛咒”。如果能達到古人常說的“倒背如流”,記憶基本上就八九不離十了。
對應的壞方法是翻開書本,從第一個字開始;做作業,從第一道題開始......
學習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當學生在一個問題上百思不得其解時,就會覺得這不是他們擅長的學科,那些聰明的學生尤甚。
但作者認為,學習本來就是從困惑中摸索問題答案的過程,是有益的部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第一步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困惑,這就是正面思維;第二步描述問題;第三步尋找答案。
所以,可以看出學習的過程,就如同人生攀爬一坐坐高峰一樣,有苦有甜。永遠以正面思維去面對它,才更能領略一路的風景,更不用說到達每一處山頂的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