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中的依戀》第十二章冷漠型患者:從隔離走向親密02

為了使冷漠型患者將治療師的存在感受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那么真實地表達治療師的主體性可能是必需的。

即便患者曾經感到自己被父母過度控制而因此縮回自身,對他們來說重要之處可能在于,能從治療師這里聽到,作為一個人,在脆弱的時候也具備感覺和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

尤其當冷漠型患者更加疏遠時,他們可能需要有一些刺激或者鼓勵,也就是治療師的主體性可以提供的豐富的情感表達;另一方面,當患者有更多情緒上的參與以及靠近時,他們可能僅僅需要,治療師在他們身邊幫助他們更深地感受和理解自己的體驗

患者的憤怒是通過公然的貶低,作為其降低活性策略中固有的方法,這種憤怒通常會喚起治療師強烈的感受。

感受是什么以及如何表達這些感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的依戀模式。具有冷漠傾向的治療師可能會顯得冷漠或退縮。或者,他們會變得具有控制性。或者,他們可能會做解釋,可以說,是在傷口上撒了一些洞見而已。

理想的狀況是,我們有足夠的安全感來表達自己感受到的內容情感要剛好足夠飽滿以便能夠在情緒層面觸及到患者

有三種模式比較引人注目,并且每一種都與不同的回避型依戀的歷史有關。第一種模式里,貶低是患者的第一道防線;第二種模式中的患者是理想化他人的;第三種模式,患者的座右銘是控制。

1、貶低模式

關于冷漠型患者,我們一定要記住,他們宣揚自己的完美——更多的是——宣稱我們不完美,這種自我生成的宣傳手段提供了保護,來防止自己感到羞恥。這種保護方式是自我挫敗的方式,因此需要在治療中予以關注。

然而,與直接聚焦于患者自我保護性的敵意相比,更有效的方法是給出評論,強調讓他人變得重要對他們是多么困難

無論遇到哪種情況,如果我們既能承受住自己可能被進一步貶低帶來的不舒服,也能承受住患者感覺“被曝光”的不舒服,我們就有機會去探討一個重要的關系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塑造了患者和治療師之間的互動,也塑造了患者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

2、理想化模式

與貶低模式的冷漠型患者類似,理想化模式的冷漠型患者是在過度自我專注顯然不安全的父母身邊長大的

通過幫助自己的父母感覺到特殊,他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同時避免了依賴以及憤怒的危險。

從這個角度來看,理想化模式的患者,雖然比起他們貶低模式的同類而言,看似有明顯更好的參與性,但實際上可能在回避方面并不遜色

貶低主要是出于需要回避依賴這一動機,理想化則主要是服務于患者需要保持二人關系中相互贊賞的氛圍,患者學會了利用這種方式來強化自己對自身特殊性的感受

要注意,我們對來自患者的贊賞是感到不舒服還是很享受,通常都會成為這種理想化是否出現的線索

3、控制模式.

有些冷漠型患者可能將他和治療師的關系看做一場權利斗爭。這類患者常常被列為“強迫性人格”,有強迫性的控制欲以及對被控制的恐懼。不足為奇,這些患者可能在具有控制欲、聲色俱厲、過于挑剔的父母身邊長大,這些父母壓抑了自己的憤怒,對肢體接觸感到不舒服。

在這些未來的患者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會以兩種方式來應付。

第一,像所有采用冷漠型防御的人一樣,他們盡可能遠離自己的感受

第二,他們通常是隱蔽地反抗父母的控制,好像要避開追尋舒適和聯接會帶來的危險,轉而全神貫注地去跟無權利的感覺進行抗爭。

關鍵是要確定這種掙扎對于患者的意義何在。常見的是,可以這么說,這些掙扎的意義可能代表著像是與父母間的又一次較量,而且也回避了潛在的依戀議題:人們通常都不會愿意和那些跟自己爭斗的人接近。

在控制方面的而爭斗對于不同的患者有著不同的意義。失去控制,對于 有的患者來說,就等于患者的身份、自給自足或自主權受到了威脅。放棄控制,會被感覺為投降或者屈服。

通常,當治療向前推進。我們和患者的關系更加深入,關注的焦點會從攻擊轉換為愛——從被控制或控制他人額風險,變為愛及被愛的風險

4、神經生物學注解的結語

左腦主導認知,右腦主導情緒。后腦被描述為社交——情緒的大腦。

我深有體會的是,我最近沒有那么強烈的要跟別人過度互動了,大約經過了自己的覺察,可以把這些能量升華到讀書覺察和跑步之中。開始接納身體的感受,跟著身體的感受寫作覺察和咨詢。

正常情況下,關系的聯接滋養著神經的聯接,聯接起思考和感受、語言和體驗以及與他人有關的對自我的感覺,這些正是患者缺失的主要部分,這些患者是跟著冷漠型父母長大的回避型孩子。

要記住,依戀和照看行為、臉孔識別。解讀自己和他人非言語的、身體的線索,都是右腦的功能。

要循循善誘地把患者的“右腦心智”引進到與治療師的關系中,則需要依靠右腦對右腦的溝通,這種溝通很大程度上是非言語的以及內隱的,但也可以通過喚起情緒的和具身的言語交流來展開。

依靠著我們自己的心理組織,我們可能需要讓心理狀態足夠平靜,以便或者通過感受來給我們的想法提供信息,或者讓我們的感受可以有效地被轉譯成想法。

與冷漠型患者一起工作時,進入一種覺察性狀態的能力也許特別有用,因為覺察促進了治療師身上那種開放和整合的體驗,而這正是我們希望能夠鼓勵患者去體驗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