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星
一本書中給出了關于焦慮的公式:高挑戰-低技能=焦慮。簡單說,就是想要的多,會的少,做的也少,就容易形成焦慮。適度的焦慮能夠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正所謂有挑戰才會有進步,當技能值稍低于挑戰值時,人們會為趨近于平等值而努力。然而,過度地焦慮容易產生煩躁、自我懷疑、會給自己扣上枷鎖,它削弱一個人的幸福感,使得人陷入了一個死胡同里。
境由心生,怎么思考一件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心態和情緒。
走出焦慮的當務之急,就是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
放下災難化思維
哈佛心理實驗室曾經對人的焦慮進行過科學統計,研究發現:
有40%的憂慮是源于對未來的擔憂;30%的憂慮是源于過去的事情;
有22%的憂慮是因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憂慮來自于個人無法改變的事實。
只有剩余的4%,來自于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
要知道,我們擔憂的那些事情往往都不會發生,那些負面想法,都是大腦加工后的結果。
拋開令人焦慮的思考模式,你會發現生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通過亮點思維,找到焦慮下的發光點
如果問你看到了什么,你第一反應是什么?
一個黑點?
其實,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小時候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當時他和班上所有同學都回答:“我看到了黑點。”
老師搖了搖頭:“黑點就這么一小塊,周圍那么多白色的區域,你們為什么沒看到呢?”
因為人性有一個弱點:更關注哪里出了問題,而不是哪里有亮點。
正是因為這種慣性思維,我們很難看到表象之下,還隱藏著亮點。
而能夠在一片混沌中,學會隨勢而變,發現亮點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行動起來,平時多提升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被工作搞得焦頭爛額,最本質的原因,是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應付遇到的問題,所以才會焦慮、煩躁。
所以,請行動起來,平日里多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有意識地成長,刻意地練習一些技能,這樣你才能更好地應對工作。
不要羨慕他人的坦途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之路,這是上天為你鋪就的尊貴之路。
我們無法預知這條路是否好走,但必須自己去走、去體驗,他人無法替代,也不能重來。
所以,不要羨慕他人的坦途,不要逃避自己的人生。
只要堅定信念、一刻不停地走下去,就一定會開辟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心境,并從中收獲深深的喜悅。
擁有感知“變化”的能力
在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比起因為變化而產生的危機,意識不到變化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
所以,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滿足現狀;而應該更新迭代,不斷成為更高版本的自己。
很多時候,人的焦慮都源于過多地在意其他人,從而自尋苦惱。
不艷羨別人,不攀比生活,順應自己的發展規律,完成每個階段自己的任務,焦慮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對未來最好的負責,就是全情投入當下。
真正幸福感,不在外面,在我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