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擠出時間,用了一個星期終于把《好好學習》看完。雖然是一本講個人知識管理的書,但卻讓看得酣暢淋漓。每次中斷閱讀后,我都迫不及待地想什么時候可以接著看。
看了這么多的書,看了這么久的書,也看過很多類別的書,不是被書中故事情節所吸引,而是被書中的干貨所吸引而手不釋卷的,目前來說只有這本書了。
看完以后,我打算慢慢重讀一遍,再理解一下書中的精華并做下筆記。
術語卡:
- 術語:知識
- 印象: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知識的定義也就是那些能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 術語:臨界知識
- 印象: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百度百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很多知識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這些知識被叫做臨界知識,這樣的思想叫做臨界思想。
物理問題中存在著大量各種臨界問題。分析臨界問題的關鍵是尋找臨界狀態,臨界狀態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種條件稱為臨界條件。臨界條件往往表現為某個(或某些)物理量的特定取值。對這些特定關系的分析和判斷是解題的關鍵。
第1章名為《知識管理和認知優勢》,實際上是全書的引子,提出了如下3個問題,為后續深入探討做鋪墊。
-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 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在這一節提出一個很關鍵的概念——“臨界知識”(見上面術語解釋)。“臨界知識”貫穿本書始終。
而提升認知深度的方法,就是掌握更多的臨界知識。
同樣一個事件,每個人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樣。但大部分人只能看到事件的表象,就表象品頭論足。而事件的本質或規律,只有少數有深度認知的人才能看到。一個本質或規律,在不同的場合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呈現方式,認知淺的人看到這些表象,會認為都是獨立的事件,沒有什么關系,每個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只有提高認知深度,具有深度認知,才能少被事情的表象迷惑,以不變應萬變。
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游戲圈套:我們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
要從圈套中跳出,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杠桿點——臨界知識。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作者提出有三個方面的課程需要學習:(1)公共基礎課:執行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通用必修課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果規律。我們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
讀高中的時候,大家學習都很緊張,每天題海戰術。有一類同學很刻苦,桌上堆滿了書和學習資料,但學習成績一般,進步也不大,還有一類同學書桌上沒幾本書,學習很輕松,可每次成績卻很好。后面這類同學就是將80%的時間用在了20%關鍵的知識上,掌握核心概念,以不變應萬變。
我不幸屬于前者,道理至今才明白了,也不晚。
《好好學習》系列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