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真正的文字故事,不是掉書袋,不是學究,文字真的很好玩,所以那么多人才愿意在其中找樂子。回答中有蛋,真的有蛋。
……………………………………………………………………
直接列書上已經有的知識點,之后再從字形變化上,把我理解的“睪”理一遍。其他答主伙伴也有提到了,“睪”常用的有3種音,不做多解讀。
[ yì ]暗中察看。
[ zé ]古同“澤”,澤蘭,一種香草。
[ gāo ]1.古同“皋”,高地;2.古同“睪”。
《漢語大字典》
搬運完上面比較切題的知識點,開始說一些好玩的事。
“睪”是上面一個橫“目”,下邊是“幸”字,那從“幸”字這三胞胎開始說吧。
“辛”的造字本義是“一種尖銳的刑具”,用于“黥刑刺面”。
也就是在禁軍教頭林總、宋江哥哥他們臉上刺字那種刑罪。
不同的是,有的時代是用尖錐刺面,有的時候流行用燒紅的鐵塊摁在臉上留下烙印。
后引申出“辛酸、辛辣”意思,說的都是這種內心受到尖銳刺痛的煎熬體驗。
小時候寫作業,常把與“辛”字與“幸”字弄混,現在看懂了,以后孩子就不會煩惱了。
小篆中“幸”上面是一個“夭”字,像一個人撒開步子跑,邊跑頭還邊回頭看身后情況……所以“夭”最先用來找“逃亡、逃跑”。
“幸”的小篆,上面是「夭」,下面是「逆」
“幸”下面加一個“逆”字,表否則。整個字可以理解為“不用逃亡了、不用跑了”,對于被追擊、追殺的人來說,是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幸”就指“有幸免于不好的命運”,字形中還帶有一種受意外眷顧的喜悅感。
三胞胎最后一個字“?”,至漢末與「幸」字形混用,比如繁體“報”“執”左邊,其實本應該是“?”。
「?」是“一種刑具”,用于銬住犯人、戰俘或奴隸的雙手,可指代犯人。
「執」是一個罪人雙手戴上刑具,表示被“捉住、擒住”
再回來看「睪」字,上面是「目」,下面是「幸」。其他答主引用《說文解字》中的注解也有一定道理:
睪,目視也。從橫目從?。令吏將目捕罪人也。
看完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暫理解「睪」含有兩層本義:
1、“暗中觀察罪人”,被監視的奴隸;
2、“從被觀察和挑選出的奴隸身上,取走的某樣東西”——睪丸
要知道在古代,罪人、戰俘、奴隸及其后代,往往是宦官的主要來源。
「睪」本指“暗中觀察罪人”,之后引申出從被觀眾的奴隸身上割下睪丸,也講得通。在臺灣,“睪”的標準字寫法就是“睪”。
男人看到這個字會感覺好疼吧。接著往下看
滿滿一箱牛睪丸。注意觀察其表面是不是很濕潤、很光滑?
接下來,用「睪」兩層含義(罪人、低賤的人,和與睪丸相關),去解讀題主提到的那些字。
比如在其前面加三點水,成為「澤」字,造字本義表示“水的表面,奴隸睪丸表層一樣光潤”。
《說文解字》文“澤”:光潤也。從水睪聲
江面讓人留意的是它的長度,以及對一去不返的感概。只有足夠寬廣大的水域才能能讓人一眼留意到水面。所以漢字「澤」后多用來指大湖,我們最熟悉的是“云夢澤”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驛」(驛)字形本義指“馬休息時,需要暗中被暗中監視”;
「擇」(擇)字形本義指“用手挑選即將屬于自己的東西(奴隸)”
「譯」(擇)字形本義指“低賤的奴隸說的話”。
《說文解字》里面解釋,譯,傳譯四夷之言者。從言睪聲。羊昔切
古代政治經濟生活中,不僅邊關貿易、外人納貢,以及邊防戰亂時,才需要用到「譯」者。
想想幾千年之后,中華大地上還有著同縣不同音的方言狀況。在“書同文、車同軌”大一統之前,每個諸侯國征伐攻城,當然更需要「譯」者。可想而知,他們的主要來源,依然是戰敗一方淪為罪人或者主動投降的奴隸。
~~~~~~~~~~~~~~~~~~~~~~~~~~~~~~~~~
分割線說點題外話
從上面解讀中,可以看出「睪」字有著非常明顯的階級身分感。這字當中暗含統治者對底層大眾予取予奪的高傲姿態。
我喜歡記錄我從文字中看到的東西,可能這樣狀態于我更真實。在漢字版塊所回答的問題,多是在漢字實料基礎上,加入個人推論得出的見解。如有不妥,請大伙在評論中提出觀點,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