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茶的味其實在于那邊的石,茶的味在石中,品茶就是在品石頭的味道,沙土和石礪才會出產好茶,好山好水才是出好茶的地方,產好茶之地必是鐘靈之地。于我這分茶緣,彌足珍貴。
兒時,其實幾乎就是記事開始,我的飲品就是茶,那種鄉間的土茶,采下來的茶樹葉子用燒開后的山澗水直接沖泡,看著綠葉在水霧下翻滾地茶水中跳動,仿佛就是有了生命一般。于是乎,我開始喝茶,開始看茶。
從小一直在舅舅家長大,小時候出去玩,玩累了就會回家喝茶,那時用鄉間的大陶壺泡上一壺放在那里,誰想喝就自己倒出一杯來喝過痛快。
夏天的時候,舅舅還會用存著的冬季雪水泡茶。冬季的雪水是在冬天就準備好的,裝在大大的壇子里面,擱在陰暗的墻角,將壇子的一部分凹陷在地面之下。普普通通的嫩葉就會發出誘人的清香和沁人心脾的涼意,在盛夏之時來上一杯雪水清茶,唇齒間都有清涼的意境。
那時我就知道,冬天用第二道雪儲存在壇子里面,在夏季用來泡茶那是一個很雅致而又斯文的喝法。所用的雪是把大雪上面一層用竹條撥開,取中間的雪,靠近地面的雪則因為離泥土太近而有沙土不得采用。
差不多是在念小學的時候,父母把我接回去,我就再也沒有喝到那種大陶壺泡出來的茶水。家里是那種大瓷壺泡茶水,那時的水是沱江水,淡淡的輕輕的口感。
后來讀書了,家里的大瓷壺基本就是裝的白開水,喝茶基本是就著父親的杯子喝。父親喜歡喝濃茶,附帶著我也喝著濃濃的茶,每次喝上幾口,就會給父親杯子里面再續上開水,有一次我續上后,父親端起來就喝,結果給燙了一下。父親說:放在這里都一小時了還這么燙?”我笑著說:“是我喝了再續上的。”于是乎父親給我準備了一個茶杯。
那是我第一個茶杯,是帶蓋子和手柄的。隨著這個茶杯開始,我正式開始喝茶。那時家里經濟比較窘迫,所以小學、初中的時候家里的茶基本都不是很好的茶葉,都是鄉下的老人挑著擔子出來賣的茶,幾塊錢一斤。后來,家里經濟條件好了,那時我才知道茶分品種,也有好壞。
讀大學的幾年,基本都吃不好,學校的食堂那種養豬的伙食之下基本就是喝喝鄉下同學帶來的茶或者買來的農民擔子茶。但是畢業前曾去北方的那一次采風,才讓我明白南方的水為何是甜的,我們這批生長在南方的孩子第一次喝到那帶著礦物質的水,那咸澀的水,那無法泡出正常茶味的水質。
回到南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抱著自來水龍頭,飽飽地喝了個痛快,并喊著:“還是南方的水甜啊!”被其他系的同學見到了,都是白眼,要知道我們生長在南方的人原來聽說水是甜的,都覺得是騙人的,那個時候才明白故鄉水甜的真實含義。
大學畢業后,我曾在深圳實習,在廣東人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下正式開始喝功夫茶,這一喝就不曾停止。
曾經極度癡迷鐵觀音,最后無師自通的在茶中,可以喝出當地的水、土、石質、氣候出來。產茶的地方一般都是山區,平原地區則沒有好茶可喝。
石質不同,決定了茶水骨子里面的滋味,南京的雨花茶明顯帶著那種鵝卵石潤滑過的味道,那是一種清脆的味道,極為明顯。
福建的鐵觀音則可以喝出那種花崗巖的味道,不是福建的石,絕對沒有福建茶的香味。
浙江的茶大抵也是花崗巖的味道,但是相對福建的茶,明顯石頭的味道輕了很多,而紅壤沙土的味道又多了很多,那是一種水霧江南的香,一種迷離的清香。
而西南地區的茶,則可以喝出濕潤的氣候、青巖的味道。我想我喝茶可以喝得出石質的味道,也許是小時候調皮,老把小顆的鵝卵石含在嘴里的原因吧。兒時我就覺得石頭有味。我感覺茶中基本都帶著鐵味,沒有鐵味的茶稱不得好茶,基本也失去了茶的筋骨味道。
喝茶喝到最后也交了一些朋友,有一回在一個茶葉館喝茶,茶葉店的老板也是個妙人兒。他把他所有的茶拿出來各泡上一杯,我基本可以把120元1斤的茶到1500元1斤的茶喝出價錢來,但是超過1500元1斤的茶就很難品出來,同樣品質的茶因為稀有度不同而出現價格極大的差異。
那是在深圳的某個茶葉店,但是具體的地方記不太清了,只記得那天的氛圍和感受,也許是因為太專注,記住了主要的,次要的基本都沒有留意。
在北京的時候,喝茶一度是我很苦惱的事情。后來發現北京其實也是有辦法喝到好茶好水的。比如說水,北京本地的水喝茶基本就是糟蹋茶,如果是喝杭州的龍井,那么可以買農夫山泉的水用來沖泡,而且水源地必須是浙江千島湖的水。如果喝上好的鐵觀音,則需要買西藏的礦泉水來沖泡,雖然是十幾塊錢一壺的水,但是唯有如此才能不負這茶!
北京真不是一個可以喝好茶的城市,北京就像一杯花茶,有些苦澀地味道,偏偏還帶著歷史的沉香,走過北京的人,往往聞到它濃濃的香味卻很難體會到其間那澀澀的苦味。而北京本地人則自豪的喝著那帶著香氣的苦澀茶水,悠悠然自得其樂。
我愛喝茶,也愛傳統詩詞,穿梭在這二者之間結交了二位茶人,稱之為望年之交也不為過。印象特別深的就是一種廣東的紫金禪茶,如下面我所寫的詞,這里深深地記錄了我與他的友誼。
沁園春.寄紫金禪茶
紫金禪茶,橙紅透亮,清澈明黃。恰高情偶識,蜜香環繞,禪心見說,韻味回腸。品質縈懷,美湯出色,占得閑庭夜未央。功夫外,更詩詞一晤,歲月千章。
由然尋夢他方。面如故、茶人勿兩鄉。愿志同天下,茗泉云嶺,筆連今古,墨海風光。逐鹿無涯,逆行有路,袖手何妨韻律揚。夢漫漫,是眺望煢影,再赴滄浪。
到如今,因在云南工作八年,漸漸不可救藥的愛上了云南普洱茶。我另外一個忘年之交的茶友,也是茶農,告訴我,從他賣茶葉算起已經有四十多年,但他喝過的茶卻是沒人要的才喝。因為他們茶人真的不舍得喝好茶,喝貴的茶,好的茶一般都會留給客人,自己喝的都是一些賣不出去或者頭頭尾尾,只要不污染發霉,包括茶末茶碎都喝。從他那里我很是淘到一些上了年份的好茶。無論是底料、茶紋條索、湯水色澤、入喉茶韻、撲鼻香味、保存條件、保存年限、茶質陳韻,無一不是上上之品,更有的已經形成明顯的藥香。
貼一首茶人朋友的古詩詞作品。
沁園春?茶
作者|享致坊
普洱之名,廣譽千載,清香萬家。產云南高嶺,深林石上,嵐霏飛霧,鳥雀流霞。易武之幽,班章之霸,綠水青山孕嫩花。入村寨,聽傣歌瑤曲,熱舞濃茶。
春來始采新芽。過峰嶂、見姑娘樹爬。看炊煙云繞,落暉月起,爐紅正好,茗潤欣嘉。陣陣松風,盈盈高韻,古法傳承味更佳。邀親友,品壺中歲月,杯里精華。
當然近年來,福建福鼎白茶以及云南普洱茶,收藏價值均上漲,行情一年賽過一年。這二種茶葉也就是白茶和黑茶(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種)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長期保存,而且越陳越香,經濟價值也越來越高。白茶也是我很喜歡喝地一種茶,其淡淡的甜味,不同于普洱的回甘。另外安溪黑茶亦有所涉獵。
泡茶、喝茶的水分為二種,一種是天水,就是從天上降落的雨水和雪水,天水比較輕,又叫做輕水,輕水適合喝綠茶,如云霧、毛尖之類,先用涼水洗干凈,而后用溫水,大約四十度的水慢慢侵染開來。泡上十五分鐘,用工具去掉上面一層薄薄地水膜,聞一聞,慢慢地含上一小口,呼吸,將口齒間的清香慢慢地順著肺部和食道進入你的呼吸和消化系統,剎那間肚腹里有股清香在充盈與流動。隨后,慢慢地喝下去,感覺每流下一寸都在一步步的清潤,剎那間,整個人都覺清馨,最后在頭部上方傳來一陣淡淡的麻,靈魂有股要漂移之感,那一刻,自己和茶合二為一。
另外一種是地水,就是大地深處的水源,被大地涵養了上百年的水分,含在嘴里比天水要重很多,齒間有點金石之味。地水適合泡鐵觀音之類,地水之涵養與厚重結合鐵觀音之幽香與凝重合二為一。
泡茶時,第一道要用來給茶沐浴更衣,俗稱:洗茶,這時的鐵觀音脫掉外面的一層塵與灰,露出她碧綠的凝脂,第二道時,鐵觀音開始展示她完美的香,蘭花般的香,還帶著紅樓夢一位姑娘的名字——“襲人”,一把握住你的感官,生生的讓你傾醉其中。
鐵觀音就這樣,從鼻、口、眼、頭部、身體一步步侵染,讓人著迷,讓人沉醉。這種喝茶已經不是喝茶那么簡單,稱之為品茶也許更為恰當與適宜。
有詩云:
五律.茶韻
手心攢玉葉,喜煮紫砂珍。
白水飛流下,清茶至味醇。
香飄沒歧路,韻繚醒人神。
品茗離騷客,鉛華洗卻塵。
品茶的人一定須要了解和熟悉中國傳統文化,這才能真正的品出茶中真諦,才會明白一杯清茗與一塊白玉、一朵蓮花、一個君子、一盆蘭花之間的相似、相通之處,才會明白君子的高潔、白玉的玉德、蓮花的圣潔、蘭花的雅致、清茶的彌香是何等類似,如是乎,你才是帶著底蘊的去品味,品味那茶中的氣候、水土、山石、人文、歷史,用鼻子和口舌去讀一本獨特的書,去感悟一種美妙地體會與感觸。
裝茶的器物需是鐵制容器,如果用紙容器則會極大破壞茶的味道,茶葉本身就是吸味的東西,紙的味道就會吸入茶中。制作紙張時使用的各種添加劑的味道一旦進入茶中,茶的味道就會被徹底破壞,變成非茶的東西。
舊時茶葉店都是用鐵罐儲存,還在鐵罐里放下幾顆大的鐵釘保證茶葉中依舊含有鐵味,那種鐵味對茶具有極好的保養作用。
與誰一起品茶,也是一個極有講究的事兒。品茶必須是和有修養、有品位的友人一起。設想如果品著茶,面對著焚琴煮鶴的人,行為粗俗的人,你能有雅致心情和心境嗎?若是和朋友一起品茶,聊聊禪、說說歷史、道道詩書、講講典故,若是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或是沙沙的雪花,這意境和人文就徹底的顯現出來。
所以和誰一起很重要,若是極有見解的人一起品茶,講到深處身心皆醉,豈不快哉?豈不樂乎?若是,與紅顏知己一道共賞茶之真諦,味之絕妙,入手柔夷,入心情懷,此時不知是迷茶還是迷人,歡喜間得到了個迷糊,一個迷糊的歡喜。
茶浴,這本是帝王的享受,來上半斤上好鐵觀音,用清水事先清洗,而后用溫水浸泡二十分鐘,再用滾水沖開,將浴池充滿碧翠,脫卻衣物,赤裸裸的與茶進行一場直接的接觸,感受那股茶意浸透入你的身體,從身體到靈魂都受到一股蕩滌,這個時候需一個知己同樣如此赤裸裸的陪伴你,兩人一同感受這天地間的精靈,與她做一次極為親密地接觸。
若是獨處,則響起梵音,雖然那些不懂的字符在抖動,但是何必在意其真實的意思,只要感悟梵音間意味,剎那間天地以你為中心,你也消失在這個世界。你如同一顆茶樹,生長在天地間,赤裸裸地露在天地間感受山風從你的耳際流淌。
茶的味其實在于那邊的石,茶味在石中,品茶就是在品石頭的味道,沙土和石礪才會出產好茶,好山好水才是出好茶的地方,產好茶之地必是鐘靈之地。
男兒如鐵觀音,第一泡是十幾歲,基本難有作為;第二泡大約是二十幾歲,才開始出味道;第三泡是男兒的三十幾歲,味道甘洌,清香撲鼻,是茶也是男兒最好的時光;第四泡是男兒的四十幾歲,味道甘洌而微有平和,清香撲鼻而淳厚,是茶也是男兒最美妙的時光;第五泡是男兒的五十幾歲,味道甘洌不再,清香慢慢有些淡了,是茶也是男兒最后的時光;第六泡是男兒的六十幾歲,味道不再甘洌,清香不再撲鼻,是茶也是男兒基本結束的時光。
再往后走,基本走入殘茶階段,基本上茶是準備化作花肥男人的垂暮之年,基本上沒有什么可以再如何的空間,畢竟人老茶盡,一杯殘茶無香無味,只有對著斜陽回憶、品味過往歲月和輝煌。
最后,讓我用一首七律作結,以表達我對于茶別樣地情緒。
七律.茶
小摘深山喬木葉,新醅清露潤心頭。
紫砂壺里藥香溢,澀味湯中陳韻游。
頰上津生詩買樂,舌端泉涌曲消愁。
甘甜滑度無窮盡,愛了從今不夜侯。
注:不夜候指茶葉。
圖片由我的茶人朋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