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闡述的是“有毒的家庭”“有毒的父母”對孩子們造成了哪些“有毒的影響”。這本書其實可以和《煤氣燈效應》一起看,內容類似。本書中的“共依存”型人格的說法對應《煤氣燈效應》里的“煤氣燈探戈”,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互動關系。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很大部分都是家庭(父母)給予的,因此,原生家庭環境可以說是我們日后的性格養成基礎和溫床。當然,影響也因人而異。
書中并沒提到一個現象:同樣的家庭環境,一個孩子會自強自立,另一個孩子卻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同樣家庭環境的影響,為什么兩個孩子的思想和命運卻截然不同呢?這也是我并不接受那些“原生家庭觀念派”把各種鍋都丟給原生家庭來背的原因。
回到本書范圍,和“煤氣燈效應”一樣,那些在乎“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傷害的人,要多考慮自己的感受,要正視自己的需求,不要把為了追求讓對方(父母)滿意做為目標。這樣才能抓住主動權,才有掌控感,才能打破惡性循環。當你做到了不會被對方(父母)操控,命運才能抓在自己手中,才能改變自己修補性格缺陷和遠離煤氣燈操控。
完美主義的“3P”的階段:
1.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
2.拖延(Procrastination)
3.心理癱瘓(Paralysis)。
追求完美的父母的成年子女通常有兩條路可走:要么為了贏得父母的愛和贊許而不斷地苛求自己;要么極力反抗,甚至到了對成功心懷恐懼的程度。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事情拖延是因為我們想把它做完美,害怕做錯,害怕做不好,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如果積累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會抱怨變會焦慮甚至抑郁。
想要解決拖延導致心理崩潰的問題,就必須要打破我們心中“完美主義”的設想,我在這里分享大家幾點:
1.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物。
2.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誰都不是完美的,他有優點的同時也有缺點,同樣你也有你的優點和缺點。
3.不要總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對方的優點做對比,也請笑納自己的缺點。
4.先開槍再瞄準!萬一打中了呢?
5.分解目標,大目標分解成數個小步驟,行動起來,一點一點去實施。
6.一邊行動一邊修正,我們就可以不斷的接近完美。
7.當你又茫然的時候,請參考第一條到第六條從新循環起。
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為了不把問題擴大傷害到自己的子女和家人、朋友,請鼓起勇氣面對它,解決它。困難和恐懼就像投射在墻上的影子,當你背對它的時候最害怕,內心中對它無限地放大。而當你鼓起勇氣面對它的時候,發現其實并沒什么好可怕的。借用古典老師《拆掉思維里的墻》里的一圖。
送上一段,小朋友們都會念的段子,當你困惑的時候也可以念一段:
我們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
最后,小魚兒想說的是:事物都有正反兩面,請不要像某些專家提倡的那樣,遇到什么事都先找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者說先想和父母的關系。這樣會著我們放大對“原生家庭(父母)”的不滿,造成我們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推脫責任的一個思維慣性。因此,就算你解決了“原生家庭”的問題,那遺留下來的推脫責任的思維慣性又會是你另一個可遇見性的性格缺陷。所以,當我們談到了想到了“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不好的影響的同時也希望去挖掘去思考得到了哪些好的影響,這樣才是一種健康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