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與時代的發展,我國的離婚率逐漸上升,家庭重組現象也日益增加,因此各方面的問題都接踵而至,特別是生活在重組家庭的孩子,他們性格敏感,孤僻,有的甚至自閉,更有甚者還有暴力傾向,出現了些許危害社會的行為。原生家庭幼兒和重組家庭幼兒的對比也日漸明顯。
【關鍵詞】原生家庭? 重組家庭? 性格養成
? ? ? ?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血脈所在,靈魂所系,精神所依,是個人與社會的重要鏈接部分,是個體步入學校,乃至社會的預備役。原生家庭,顧名思義是指一個人從小出生并長大的那個家庭,是個體最初接觸的學習與成長的環境,它對個體的情感認知,性格養成,行為模式,親密關系以及依戀風格等息息相關。重組家庭則與之相反,重組之意為打破原有的組合,重新組成,這就意味著兩個家庭原有風格底蘊要進行碰撞與融合。3—6歲正處于幼兒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在此時的家庭重組更是問題頻出。
一、原生家庭對幼兒個體性格養成的影響
? ? ? ? 幼兒在原生家庭中處于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學習者的地位。正如人們所說,你無法選擇你的原生家庭。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將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不斷的觀察模仿并學習,從父母那里習得行為習慣,習得語言,習得個體經驗與感受,并將其逐漸內化成自己特有的帶著原生家庭色彩的應對機制、溝通方式等的生存法則。一個良好的家庭關系對幼兒的性格有明顯的導向作用,父親對母親、父母對孩子、父母對他人的情感,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影響到孩子對人與人之間各種角色扮演及相互關系的認同,即良性家庭關系影響著孩子在其心里確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應該用一種什么情緒去表達,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惡性則相反。父母琴瑟和諧、教養有方,能使孩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因此,建立和諧、愉快、整潔、有序、完好的家庭關系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有利途徑。且父母共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的心理品質及人格發展。
二、重組家庭對幼兒個體性格養成的影響
? ? ? ? 研究表明,家庭重組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影響。對于成長在重組家庭的幼兒來說,他們面臨著更為復雜家庭關系,可能擁有兩對甚至多對父母,因此溝通也更加困難,其原有的家庭結構遭到破壞,從而使幼兒極易產生自卑、自閉、抑郁、逃避、內向等性格問題,更有甚者會產生語言甚至行為暴力。有關調查結果顯示,重組家庭的兒童比原生家庭兒童的心理、性格等方面存在著相對更多的問題。并且重組家庭會有夫妻雙方都攜帶有子女或者重新生二孩的現象,這就在非血親兄弟姐妹中產生了一種非常微妙的攀比關系,在父母眼里可能自認為處于一種持平狀態,但在幼兒原本敏感的內心里就會衍生出‘爸爸媽媽不愛我或者爸爸媽媽更愛弟弟’之類的想法,從而導致一系列心理性格問題的出現。
三、小結
? ? ? ? 由此可見,較之重組家庭,原生家庭對幼兒的非良性影響似乎要小上許多,僅就家庭關系而言,原生家庭的家庭關系更為純粹,且父母均為血親,對幼兒的教養方式及關愛程度也非其他人可比擬,也就是說幼兒的成長會處于且長期處于一種父母雙方寵愛的情況下,并不會存在所謂的缺失愛的狀況,因此原生家庭的良好家庭氛圍多是幼兒心理性格養成的強大助力。而重組家庭則不同,由于家庭經濟、民族文化、個人思想的影響,人們多對現任伴侶所攜帶的前夫或前妻的孩子并不能一視同仁,多數是迫于道德或來自現任伴侶的壓力,才會對非血親孩子有寵愛或關愛的現象;再者,幼兒在家庭重組之時已經有了對原生家庭的基本印象,與重組家庭相比,原生家庭的環境更為熟悉,更能給予幼兒安全感,從而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但重組家庭對幼兒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成人初到一個陌生環境都需要適應時間,更可況是幼兒,所以幼兒初到重組家庭會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久而久之便誘發一系列的心理性格問題。
? ? ? 【參考文獻】
《論原生家庭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從家庭系統理論出發》—— 吳雨薇?
《樹立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價值觀》——翟博
《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響》——王瑞祥
《重組家庭的社會化問題研究》——孫琳瓊;信國芳;宋娜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對策》——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