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家》里的房似錦也面對著原生家庭問題,而在新一期的《歌手》節目里,奇襲歌手秦凡淇也帶來了一首創作源于原生家庭的歌曲—《不透氣的房間》。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原生家庭概念被廣泛提起,帶到大眾視野,并不是因為它的美好、它的寬容,反而是因為它的糟糕與痛苦。是不是與喜劇相比,悲劇更能讓當事人銘記,讓旁觀者感同身受。
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并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在這里,還有一個與原生家庭相對的概念,稱作新生家庭,則由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
毫無疑問,原生家庭對新生家庭的組建起著決定性作用,除了那少部分有著強烈的自我辨識與救贖的孩子才不會因為原生家庭的悲痛而影響自己。
我一直覺得那種父母不爭吵打架的家庭不存在,不存在有誰的寬容能夠無限延伸從而擁抱另外一個人的脾氣;也不存在所有的事情上,有誰能放棄自己的觀點而去毫無條件地轉向另外一個背向而馳的想法。諸如此類,原生家庭不可能存在完美無瑕,一切都是相對而言。
我能理解父母奔波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卻拼盡全力為兒女提供了他們所能提供的最好條件;我也能明白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他們需要有發泄的出口,而在孩子面前恩愛有加是常態;我希望,父母永遠記住,你們是因為有愛而有了孩子,若哪一天,愛走遠了,請不要綁架孩子。
多少父母在離婚事件上,總是因為孩子而妥協或者威脅?!笆且驗槟?,爸爸媽媽才勉強沒有離婚”,“你如今長大了,爸爸媽媽也可以離婚了”,請問,這是什么邏輯?你們生下我只是為了勉強不離婚,還是我長大了你們注定要離婚?
我也是從小在父母的爭執中長大的,每次吵架,他們才不會在意在角落里的孩子。他們的視野只有與站在對立面的彼此與隨手可以用來扔掉的物體。而我,在角落里哭著、看著、顫抖著。
吵架會傷害感情,也會讓吵架者不斷的陷入自我懷疑,懷疑這個家庭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答案,一般都是,沒必要。
到時候,家里會有一到兩周的寂靜期,誰也不理誰,誰也看不見誰,孩子在中間為難,看一會爸爸,盯一會媽媽,生怕自己被丟棄。
我會有一天,從原生家庭走到新生家庭,我也會爭吵,但我不希望拿孩子當擋箭牌與發泄口。孩子是愛的結晶,所以我們要保護結晶,而非摧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