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7月2日
地址:昆明 大溪地
主講人:鄭捷、廖欣菊、李瑛、張秀英這一季的電影無疑是閃閃發光,大家都是有備而來的,無論從人員的協作性,還是對于電影充分的準備上,還是細膩的解讀上都讓人拍案叫絕,真心的棒。學習中充滿了那么多的探索與思考,于是,學習是意見很酷的事,燈塔組的小伙伴們全力開火,鄭捷有趣的開場,大家希望有一個天才的孩子嗎?于是這一仗漂亮的拉開了帷幕:
首先上場:廖欣菊
廖欣菊上場以圖文并茂,視頻的方式非常細膩的講解電影的故事,電影情節很有序,思路很清晰,ppt很豐富。
Mary從小和舅舅Frank生活在一起,就在Mary7歲那年,舅舅發現自己的外甥女已經在用犀利的言語和成熟地口氣對自己說話了,她自學著高等數學并預測著世界經濟的走向,而自己已經完全教不了她的時候,舅舅Frank意識到,瑪麗已經不再像一個小孩子了,決定把她送到學校和小伙伴們在一起。
在學校從Mary:狂妄,無理,放學后,舅舅不得不好好地給Mary上了一課。
后來外婆得知了Mary的數學天才,于是她決計要帶走Mary并全力把她培養成一個數學家。 Evelyn:頑固,冷酷,專橫
于是打響了撫養權: 第一場官司:奪取探視權,帶她去自己教書的學校,在外婆家她看到了媽媽黛安生前的照片
第二場官司:奪取監護權,從請出了Mary的親身父親,Mary得知后痛苦不已。 Frank帶Mary去醫院,看出生,獲得的喜悅,不是被拋棄的,獲得愛與溫暖。
第三場官司:奪取監護權,她提出兒子故意不給Mary提供優良的成長條件是因為嫉妒姐姐的出色、仇恨母親的偏心。
最后庭外和解:律師提出最好的方式----主動選擇一個有利于自己和Mary的寄養家庭去撫養。
最后Frank用生前戴安的方程式與Evelyn交換,換回Mary的撫養權 接回瑪麗:這么聰明,體貼。
Mary既沒有浪費自己的天分,到了橡樹天才學校去學習,同時仍然由舅舅撫養她。在舅舅接她放學回家的路上,Mary說著可愛的話、快樂地和小伙伴玩耍,這個小天才不知不覺中已長成了一個心中滿滿是愛的少女! 真的好棒,讓在場沒有看過電影的小伙伴都跟隨著看了一場完整的影片,可見這表達能力真的很棒,結構非常清晰。
李瑛
聽她專業的講述這電影中打官司情節,一聽這來頭不得了,好專業,做了很多普及性的講解,真的眼前一亮,從法律的角度,中國與美國撫養權的區別,以及電影的常規性敘事手法。
接下來的李佩珊與張秀英,拉開場面的講解客體關系中的維度,無可挑剔,太細膩了,全文展現:
張秀英
Marry瑪麗身上的特質:
1.稟賦
2.思維型傾向
3.依戀
4.真實感
5.獨處的能力 6.理想化和現實
分別解說:
(一)稟賦—數學天才
(二)思維型傾向
@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符號化的東西,比如語文和數字,這讓孩子失去接觸藝術的機會,? ? ? ? ? ? 導致孩子喪失情感的活力,被高結果性和高功能性的目標導向困住。
@由于理智思考的動機,或反思思維的統領傾向而導致的冷漠,與同齡人不能相處的孤獨感(需要情感對于思維型的調和,增加思維型的人的世界里的豐富性。)
@容易沉迷興趣而忽視外界
(二)依戀 依戀對象的背叛,帶來異常憤怒
(三)瑪麗心智化過程中真我、自我
@真實感依附于真我與主觀性客體關系的必然結果。
@任何客體的形象都是我們主觀感受在內心中的投影,任何的客體形象都是主觀性客體, 真實感受到真我水平主觀感受的影響。
@真我具有創造力,真我覺得自己是真的,自發的,可以感受到真實和真誠,特質包括 對現實和環境認知能力較高,并能與之安然相處,思想、行為都比較自然、率真、較 獨立自主,喜歡獨處,不介意展現孩童的一面,能夠玩耍、享受有趣的事物。
@自我中的個人價值認同:自我功能發展,自我確認是價值感的根基。
(四) 獨處的能力
@身心處于放松的狀態,不必處于整合的狀態,建立在足夠好的母親的照顧之上, 是情緒發展成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獨處的能力要看一個好的客體是否存在于 個體的精神現實中。
@獨處的能力核心,自我——關聯嬰兒在母親陪伴下獨處的心智(獲得一種養育者不在 場的在場感)是移情的基礎,能力,可以與他人有良好的情感鏈接。 @獨處,自體和客體的分化是完整的。
@獨處不是遠離他人的獨處,而是有自己的空間,也有小伙伴的群體。
(五) 理想化和現實
@人若無法理想化是絕不可能面對現實的
@現實根本上是定位的問題,(自我定位和社會定位) 沒有畏懼感、沒有燈塔和榜樣,如何建構你的意義呢?信念的建構,意義的建構。(孩子的自我定位——瑪麗“以后這里會掛上我的照片”——自我確認
(六)后現代孩子
@現代社會是強調結構的完整性和精細,后現代則是更高的個體化水平、自我體驗更 充分的發揮。
@后現代資源豐富,不需要通過結構的完整來維系安全感,他可選擇的資源特別多 @后現代還有一個特征是沒有權威了
@后現代化的孩子會有些冷漠,太個性化,情感鏈接可能被削弱了
李佩珊:
Evelyn與Diane的關系: 在Evelyn的眼里,Diane不是一個主體,甚至都不算是一個客體,而是她的自體客體,是她的一部分。一方面她認為Diane軟弱,考慮問題不周全,另外一方面她架空了Diane的自體,扼殺了自體的發展。看到的從來不是鮮活的女兒,而只是一個有著數學天賦,可以幫他實現抱負的機器,她需要的不是將自己提供給女兒使用,而是去使用女兒。 讓我們家修建草坪的男孩兒用性征服她
抑制性客體:母親不能移情性地與兒童接觸,她們的反應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內在幻想、自戀需要和神經癥性沖突的基礎上。母親將利用孩子來維系她自身的某種東西。一個抑制性客體的孩子,有一個永遠也無法完成的任務,他們的任務首先就是應付母親的心情。如果他們成功地完成了當前的任務,他們也僅僅是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氣氛,在其中他們可以開始自己的生活。 完全沒有共情能力,即使早戀,也仍然沒有看到Diane情感的需要,而是完全定位在性上。 在客體使用中,破壞遭遇了報復
興奮性客體:持續的,穩定的,有情感響應能力的客體。
夠好的母親(抱持性環境):夠好的母親充分提供嬰兒所需要的一切,她不僅認識到嬰兒的本能需要,而且了解他的創造性,尊重他的邊界,依據兒童需要的變化進行適應和改變。
后現代的父性:溫情、智慧 和善而堅定的養育原則 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主體來與之對話,在智商和天賦之外,把孩子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鮮活的人來對待。
內疚和補償這個黑洞一直存在于Marry的教育中,一開始的Frank有堅持也有掙扎有不確定感,他不確定他堅持的方式是否是對的,是否會毀了Marry。他希望Marry不要向Diane一樣再次死在“天賦”下,甚至希望她就像一個正常的小孩一樣生活就可以了。所以他在Marry的教育中,對天賦是有回避的。這種回避正導致了他們在撫養權爭奪官司中的妥協。但正是這樣的分離,最終讓Frank和母親攤牌奪回了Marry的撫養權。 攻擊性與客體使用 整合-人格化-現實化 只有體驗到了被恨才相信被愛 Frank到寄養家庭把Marry接出來的那一幕 童冒著攻擊性的危險,體驗到了客體的幸存,也體驗到了自己全能感的局限,破壞性是一種成就,還意味著對矛盾情感的容忍,承受攻擊和破壞的客體要有彈性而不是相斥性,能夠承受攻擊又不報復。
所以這一幕結束以后,我們看到了一個經歷了整合-人格化-現實化的Marry。
養育是一場修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任何好的教育,都是先使我們成為自己 保持性環境 足夠好的母親 虛假自體與真實自體 攻擊性與客體使用
過渡客體 整合-人格化-現實化的兒童成熟過程 游戲理論 舉例自己生活中孩子不去上學,威脅與恐嚇 lMarry身上的真實自體在一個抱持性的環境中得到了發展。因此,至關重要的不是剝奪,而是母親對嬰兒的需要作出的反映的特性,是母親對因而體驗的“個性化”特征的響應。
Diane和Marry都有著數學天賦,但是Marry的數學天賦在影片中是以一種自發示意的狀態來呈現的,因此我們在天賦后面也看到他的理想,信心和為止付出的努力。
兩代天才少女的不同結局
太全面了,細膩每一個電影的縫隙都是滿的,溫妮科特下的《天才少女》,佩珊拉開了場面來講太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