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綠意
時間:2015-10-25
地點:大溪地
T在課程開始,點評了上次課大家備忘的完成情況。以及T對于文章硬傷的界定比如:武斷、理論與體驗對接的生硬等等。讓我更加明晰了自己備忘中出現的問題。本周T對我備忘進行了批注和指導,當時我的第一感覺是自己的不足被直面的不適,當我定睛一看批注和評語時,內心里充盈著滿滿感激,每畫一個圈旁邊都批注出了T對此的看法和觀點。有這樣的導師在百忙之中愿意持續關注我們的成長,愿意費心力閱讀你的備忘并即時反饋和給予批注,我是多么的幸運。轉而回憶起自己寫這一段是內心的情緒的亢奮,以及寫完這段后自己隱隱的不安。我想在寫這段文字時,我情不自禁的帶入了太多個人內心的情緒,所以判斷不夠客觀,用詞也不夠妥帖。在T的指導下,我開始重新審視案例本身所透露出來的信息與自己內在牽引出的情緒之間的邊界。重新修改了這段文字。
一、回顧和續講客體關系第二次課中的內容。
每一次的回顧都為我們在上一次課內容的基礎上,一次更深入的梳理。
【虛假自體】上次課我講到了它的發展,這次課我們則講到了它的功能。虛假自體的發展:對于不安全的環境或者愿望被反復的忽視將導致兒童出現順從的反應,即用順從去滿足養育者。虛假自體它是作為一個保護殼存在著的。它的功能是:1、虛假自體它需要服從環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護真實自體。2、照料母親(在這個點上,再一次體會到了母親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一個無法響應和照料孩子的母親,將給孩子帶來的是一個盡己所能迎合、照料母親的被虛假自體包裹著的孩子……);3、替代環境中沒有提供保護的護理功能(在這個點上,講到了孩童自己對于自己的保護,由此引申到成人神經質的自己愛自己—— 一種被動攻擊的暴力宣言,以這種神經質性的、瘋狂的、關閉性的愛自己來攻擊自認為沒有給其愛的客體。)。
【潛在空間的發明者】
在上一堂課中,我對潛在空間的發明者這個點,不太理解。于是我在這個點上加入了客體關系的概念解釋,想從概念中去探究潛在空間是從哪個角度和視角去提出的。回到客體關系第二次課的理論點:“……克萊因式的分析師是作為權威的觀察者,溫尼科特式的分析師是作為潛在空間的發明者。”在本次課中T在這個點上提出了關系的空間感,潛在空間包含著:親子關系中的、親密關系中的。由此講到了父母的保質期。以及每一個階段父母之于孩子成長的功能和意義。這個點讓我在我的親子關系中該有的狀態給出了方向。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存在,我們父母最好的給予,不是事無巨細的“犧牲”和陪伴,而是孩子在每一個階段所需要的不一樣的幫助者。目前我的兒子剛剛進入小學一年級,幫助他建立學習信心和興趣,培養和督促他有序和獨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和能力,尊重他的想法和觀點,并和他建立互相尊重、相互商討的家庭關系和氛圍。給孩子他所需要的,而不是給你想給的,這很重要。
【精神分析演化史中的情感本質】
在這個點上,T帶著我們再次從弗洛伊德、克萊因(1882.3.30----1960.9.22)和溫尼科特(1896——1971)三個人的原生家庭關系中去看到他們的理論與生命歷程之間的關系和淵源。
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本能學說等的基礎上,克萊因克萊因首創的.對兒童進行精神分析。克萊因通過觀察分析兒童在佛洛伊德的本能論的基礎上研究母嬰的關系,并且是在俄狄浦斯期前的母嬰關系,也就是嬰兒前語言期的母子關系。(所以她的理論來源不是聽來的,而是看來的,是觀察兒童的行為,然后構想出來的。這個是弗洛伊德所不能企及的領域,因為弗洛伊德的工作是自由聯想,用語言表述出內心無意識的東西,而前語言期的體驗是沒有辦法表述的。所以克萊因的貢獻是十分偉大的。)
克萊因發現:兒童的行為較少受其情欲沖動所驅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克萊因通過對兒童的精神分析發現了和弗洛伊德不一樣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更重要的不僅是解決性本能的沖動的問題而是要和重要人物建立關系。克萊因的學說是本能學說到客體關系學說的過渡理論。克萊因的基本觀點:自我的核心與嬰兒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體關系(即與母親的關系)聯系非常密切。這種關系比其他任何關系更能成為建構兒童內在世界的基礎。
溫尼科特作為克萊因的得意門生,他在弗洛伊德和克萊因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比如:1、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足夠好的母親和促進環境;2、兒童人格發展的結構:真實自體與虛假自體;3、兒童心理發展的空間:過度課題與過度現象;4、兒童心理發展的攻擊性和其他;5、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
在追本溯源中,我們看到了客體關系的發端與發展的進程。也看到了情感和體驗作為人類重要的存在方式之一被在精神分析逐漸被看重的過程。
【什么是最好的母親 & 主觀全能感——代理自我——撤退】
? ? 原生關系與社會關系是決然不同的兩種關系。在嬰幼兒階段,母親對孩子的抱持與溫情以及無微不至的愛,將有助于滿足孩子主觀全能感,并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與信任感。隨著孩子的身心成長將促進孩子自理能力明顯提升,父親的社會屬性將帶動著孩子逐漸步入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將逐漸登場。母親作為嬰兒的代理自我,需要逐漸撤退,孩子的主體感將在養育者的尊重和適當的邊界中建立起來。
【虛假自體的功能】
1、通過服從環境的要求掩藏和保護真實自體。 (在沒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環境中的自我保護。)
2、照料母親。(滿足母親的愿望、服從母親的意志。)
3、替代環境中沒有提供保護的護理功能。(自己護理自己,自己保護自己。)
?例如:成人后神經質的自己愛自己的宣言,這種愛是神經質性的、瘋狂的、關閉性的愛自己。它形成了一種被動攻擊,攻擊自認為沒給其愛的客體。
? 虛假自體的這三種功能,在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甚至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也能去體會到。更加覺得作為母親的任重道遠。
【虛假自體的分類】
1、極端的,真實自體是被掩藏的。
? 這種自發性的掩藏讓你很難接觸。這樣的孩子你無法和他接話。這樣的孩子幫助他最好的方式是:陪伴和繪畫。ZJ在于XY的關系中的柔和、找到XY的興趣點,幫助XY建立信心和渠道去與世界廣大的信息聯系。
2、不太極端的,虛假自體保護著真實自體,而真實自體被認可為一種潛能,并被允許有一種秘密的生活。
? 隔離的狀態下面,把自己浮現出來。
3、趨向健康的,虛假自體尋求某種環境使真實自體成為它自己成為一種可能,虛假自體保護真實自體的核心是讓真實自體免于羞辱,所以,一旦虛假自體失敗他很可能尋求自殺來防止真實自體被羞辱。
? 例如:剛烈性格的人、自尊非常脆弱,或者是神經質人格,他們對羞辱特別敏感。
4、接近健康,虛假自體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上,通過認同或模仿他人的以保護真實自體不被冒犯和貶低。 我想到的是:迎合和欲望別人的欲望。
5、健康的,虛假自體代表一種日常的適應性的“社會禮節”,這是一種健康的對社會化的理解的妥協,個體仍然是創造性和自發的存在。這讓我想到了00后的孩子們,他們的自我收到的尊重以及個性的自由空間更大。這為他們個體的創造性和自發的存在奠定了一個相對好的基礎。
二、本次課程的主體與內容
【提綱】
1、順從與讓步在自體發育中的喪失感或成就。
2、真實自體隱含著獨特性與辨識標志
3、抑郁的母親制造了一個悲傷和永遠完不成的任務。
4、母親是如何理解不了孩子的。
5、溫尼科特的獨特理論的原點探究“過度課題是如何征服了精神分析的世界。
6、孩子的早期任務:找出欲望的客體。
在這個點上我的理解是:找到你想要的東西,類似你的夢想、你的熱愛。
7、獨處能力與情緒發展的相關性研究的探究。
【讓步】
l順從總是虛假自體的代謝物
l讓步恰恰是一種自我成就。
順從與讓步所造成的結果看似差異不大,但是對于個人的內心和體驗以及造成的結果來說它的差異是巨大的。順從是一種迎合,以及自我主體感的引退。而讓步則是抱有個人的意志,兩個主體同時存在,我明白兩個人的意識是不一樣的,在權衡和博弈后作出的選擇。這樣的選擇帶來的是成就感。要形成意志的主體首先要形成意志的結構。 ?在這里T分析了SH在與女兒關系中,SH的意志與越界,女兒在順從的過程中的難受,進而引發對抗。
在這個點上我的體會是,作為母親需要在孩子的反饋和言語中去反思自己的意志以及與孩子的邊界。作為小學一年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他開始有了他的主體感和判斷,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給他空間和信心去自己嘗試解決他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家長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引導和督促的作用。
【真實自體】
l真實自體從一開始在本質上就不屬于對外部刺激的受動,而是一種原初的東西。
l在現實環境中不能完全沒有虛假自體的存在,因為人必須適應制度、禁忌、人際禮儀,健康的虛假自體是需要的,所以真實自體與虛假自體的互換是要巧妙且適當的。
l真實自體包含著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原創性的部分。
健康的虛假自體是一種適應社會的需要,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處理現實的方式和模式,關鍵在于你的方式和模式是讓你適應社會?還是直接替代了你。(替代:演真了。)“奧斯卡”的虛假自體的健康程度是不高的。 ?虛假自體與真實自體的邊界與交替的恰當與否,可以看出你的虛假自體的健康程度。
不知道怎么的,對于親密關系中的“奧斯卡”我會有種莫名的憤怒。這樣的憤怒也許是源自于自己童年對于愛的渴望。因為得不到所以就對“演”這種不真實的表達方式有種憤怒。面對社會關系中的“奧斯卡”就少很多自己情緒的牽動,而更多的是一種不理解和隱隱的不,如果母親抑郁,不能適應和回應,那么這個過程就反過來了。母親將利用孩子來維系她自身的某種東西。
母親對孩子的利用,將使孩子更加的緊迫和焦慮。作為曾經的孩子,現在的母親。這樣的情況我想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利用是正常的也是在健康范圍內的。但隨著程度的加深,對于孩子主體的建構、自我成長狀況、關系建構能力將逐級遭到破壞。
l有一個永遠也完成不了的任務,他們的任務首先是應付母親的心情,如果他們成功第完成了當前的任務,他們也僅僅是成功創造了一種氣氛,在其中他們可以開始自己的生活。
應付母親,母親馬上就退行。兩個人都退行——抱團死——被社會淘汰。在這個點上我看到了母親自體的問題導致孩子無法完成必要的社會性的成長,深處于拯救母親的原生關系中無法成長出健康的社會關系。這樣的孩子也許終生都不能走出原生關系與退行的深淵。這對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的建構是致命的。
l兒童犧牲了自己的需要,通過參與母親的心情而承受母親的犯罪感和抑郁感,他必須設法維持母親的活力。
容易形成受虐型關系。受虐就一定會引發退行。 反思自己的親密關系,能從里面感受到受虐和施虐的痕跡。當然也不僅僅用這個角度去解讀。比如性別差異導致的思維方式和辨識標準的差異。比如各自的投射和誤判、比如信息的不對稱等等。一個個印在生命中的他者常常能成為我們的老師,幫助我們在反思和鏡像中更加的接近自己、了解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去認識他人、看到邊界、學會愛和尊重并成長自己。
【母親如何不能理解孩子】
l母親不能移情性地與兒童接觸,她們反應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內部幻想、自戀需要和神經癥性的沖突的基礎上,兒童需要生存,只能依賴于適應母親反應的能力,從而遠離了兒童的需要,長大后她們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順從性,對自己和分析師都是不真實的,她們易于猜疑,傾向于退縮,只能通過保護性的外殼產生交流,極端的虛假自體反應發展的失敗,將引發許多嚴重的人格病癥。
母親把孩子當成自體客體,而不是獨立的客體。比如說對孩子的控制,讓孩子聽話,常常滿足的是母親自己的自戀需要。
AP:什么是內部幻想?
T:內部幻想是關閉性的,它與外在現實沒有關系,它是想象的。
l比如母親的怨念,會常常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嬰兒也能夠體驗和感受到。
l順從——易被干擾。
為什么你那么容易被別人或者是外界干擾?它是源自于童年得不到響應,反而去依賴和適應母親,所形成的心理行為的模式。
l兩種學生的對比:1、成績好但是沒有學習動力。(她的動力源自于不服輸等)
2、成績中上但是學習對于他來說充滿了樂趣。
【溫尼科特的重大貢獻,過渡性客體與中間區域,兒童心理發展的空間】
l過渡性客體與過渡性現象是指在內部現實與外部現實之間所體驗到的中間領域。
l安娜弗洛伊德認為“過渡性客體征服了整個精神分析世界”,之前精神分析的文獻還從未表述過介于內部和外部的空間。
l嬰兒從自己的主觀全能狀態逐步發展為越來越客觀性,并能進行符號性思考,這中間有很多事情發生,溫尼科特經過與母嬰30多年的工作,發現兒童是通過對他第一個“非我”對象,即他稱為“過渡性客體”的利用來最終達到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終于提出了一個既非完全主觀也非完全客觀的“中間領域”的概念,這是繼弗洛伊德和克萊因之后對人類本質的又一種表述。
親子關系、戀愛關系等等的親密關系中越界的發生,常常源于不能很好的意識到自我和“非我”的邊界。T說成熟的關系就在于:你明白那個人真的不是你,他沒有絕對的權利和義務完全服從你的安排。你可以進也可以退。而“非我”常常作為一個過度性客體存在。
例如子女一味的要求父母必須滿足他。如果你的心里不裝人,全裝的是你,那么久不存在“非我”。
真實客體在你的內心當中,他只屬于你不屬于這個世界。
自體客體——將——發展成:過度性自體
過度性客體——是非完全主觀也非完全客觀的。
【找出欲望的客體】
* 嬰兒在全能感中以為是自己創造了欲望的主體,如乳房,并相信能完全控制它,在根據客觀現實組織的體驗中,嬰兒發現自己必須找出欲望的客體并敏感地覺察到與客體的分離和不同,感到缺少對它的控制。
? ?關于欲望的客體T提到,它是變化著的,人的每一個階段它欲望的客體都在變化。比如童年:欲望的客體是——無憂無慮的玩、滿滿的愛、響應。
少年:學習、競爭、完成符號化系統的建構。
青年:萌發私密的情感,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值得被愛。
有好的親子關系的孩子,到了初中,他會更注重榮譽感,而不是簡單的肉欲的表達。
* 雖然外部客體代表了所有母親養育的成分,但它也表示嬰兒創造他所需要的東西的能力,過渡性客體是嬰兒第一個所有物,他創造了它,每個嬰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創造出第一所有物。
?上面所說的外部客體指:母親的情緒、意志、強勢、父母關系、養育成分等等。孩子與過渡性客體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鏈接。有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性客體進行切割。
【過度空間,經驗中的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區域】
* 過度空間同游戲、象征的產生密切相關,屬于游戲、創造力、幻想,想象和錯覺的范疇,兒童的游戲場就是一個過渡的空間,兒童由此發展出人際交往的能力。
小孩子在過渡性空間中完成了關系的建構和戀舊。
* 溫尼科特的論文《被剝奪的兒童以及如何補償家庭生活的喪失》,孩子在過渡性空間中藥創造出那個過渡性客體,就是他的最大的幻想和現實之間微妙的鏈接,在這個鏈接中他有多少的自發性,有多少的促進還是抑制,有多少的認同還是忽視,有多少的創造性的資源將決定了這個孩子的本心的發展程度,母親在這個階段所承擔的就是那個是否給予創造性資源的可能性。
T:母親的缺失不一定是物理的,但一定是情感的。某一級的缺位或丟失,直接后果就是整個系統的缺失,尤其在整個家庭生活這個層面。
三、提問階段。
? ?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個接的過程。同學們在試圖與T與課程接起來,與案例和現實鏈接起來。
HSQ:成熟關系與幼稚關系。
T:幼稚的關系就是:你沒完沒了的欲求別人。
(在這里,我看到了自己,在關系中的欲求和補償,再次警醒自己親密關系中注意邊界的把控。)
HSQ:幻想與現實怎么鏈接?
T:全能幻想沒有現實、沒有母親,所有現實全淹沒在幻想中。鏈接將聚焦在:滿足你需要的手段、策略和選擇。“非我”它是過渡性客體,而不是自體—客體。
LXF:小孩子喜歡一個玩具和戀物癖的區別在哪里?
T:戀物癖的形成是:過渡性客體形成當中,被固化了,情感發育不了了,只通過那個物(沒有發展成人,它是不能分離和發展不了的。)來滿足他的需要。
FXL:4至5歲的小孩,有一個階段一直向父母提要求。
T:這很正常,這是一種全能控制感的顯現。他會慢慢發現,父母不是自己。在受挫后,“非我”出現了。
DK:在親密關系中認識到你的“非我”,會有種不安、恐懼感。
T:哪個問題?你是你,我是我嗎?這是過渡性空間沒有很好的發育出來。恐懼是情緒的最高級,能量最大也越原始。
CXQ:母子先天的隔離,是不是也是一種缺失和丟失?
T:母親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孩子失去母親也就意味著孩子失去了原生的、先天的、成長的養分。后面用社會關系來補,社會關系永遠替代不了原生關系。
從成熟關系與幼稚關系、到幻想與現實,從感受到“非我”存在的恐懼感到母親的先天隔離造成孩子的缺失……在提問與解答中,理論開始與現實對接,以解答各自現實困惑的方式。我常常在課堂現場提不出問題,那我就靜靜的聽。在聽的過程中去接近別人人的問題。去看到T的解答思路......
作為母親,在這樣的階段接觸這個課程可以說是瞌睡遇到枕頭了。一直在跟隨課程的過程中去反思自己當前的親子關系,同時也回望自己童年發成長之于現在的影響。以及在自己的關系中去看到和分析自己。這個過程本身是充滿著發現的樂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