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季 燈塔組《天才少女》備忘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在課程的開場鄭捷提問大家:“誰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在我腦海里的第一想到的是: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那一個,我們希望他是一個天才。只是要讓一個天才成長成為一個完整的、有健康心智、有幸福感的人。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因為在天才面前一名家長可能要面對的有:被天才甩出外太空般的巨大差距,在他天才的那個領域你可能完全不懂它,也可能完全跟不得上孩子的節奏;你可能會被虛榮心淹沒,而迷失方向,給孩子一個浮躁、功利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的情商無法健康發展,甚至處于負發展的境地。你可能失去平靜的生活,而被孩子的天才的影響力所架空。你可能會被抬到推動人類進步的圣壇上,無法承擔這種使命,也承擔不了各種輿論的浪潮…….總之天才的父母不是那么好當的,他需要足夠的智慧和主體作為支撐。

這一場燈塔組的四位小伙伴在組長鄭捷的帶領下為我們準備了一個豐富、多維、有縱深度的電影解析,以下我將逐一談一談自己從中感受最深的幾個點:

一、 天才少女(故事講述部分)——廖欣菊

廖在龐雜的電影敘事中,理出了一條清晰的、不蕪雜的關于女主人公瑪麗的成長脈絡。圖片、視頻和文字解讀相配合。在有限的時間,把她認為最核心的部分展現出來,這個點讓我印象深刻。在她故事講述的內容取舍方面,我覺得她做得很棒!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看似盡量客觀的對電影梗概的敘述,但是我們也不難感覺到了廖的立場。“暖心”的舅舅,“冷酷”的伊芙琳。我們不難體會到她在講述過程中自己的立場,更多從瑪麗、弗蘭克、黛安作為孩子的視角,來體會和看待長輩伊芙琳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冷酷”和“控制”。這是一種比較常規和普遍的視角,讓聽者(至少我是這樣的)情不自禁的也站在了同樣的立場上。

二、 天才少女 ——? 李瑛

李瑛的分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微笑和溫潤、穩穩的電影解讀;另外就是作為律師,她對于電影中幾場庭審的梳理,以及對比中國目前相關法律,會得到怎樣不同的結果。這個點,給大家打開了另外的一個領域,學到知識了。

回到她分享的PPT上來看,從封面的定位:“燈塔組電影季開場電影簡述”再到“目錄”中的:“人物關系”“人物背景”“主線一:上學”“主線二:訴訟”“電影敘述手法”。結構性很強。

1、 在“人物關系”這個部分,李瑛做了一個人物關系圖,人物的出現順序,按照與瑪麗關系親疏,對她影響的大小來進行。脈絡清晰,不蕪雜。

2、 “人物背景”這個部分李瑛主要介紹了以下三位:伊芙琳(瑪麗的祖母)、黛安(瑪麗的母親)、弗蘭克(瑪麗的舅舅)。這三位人物的背景呈現,對于理解的瑪麗成長,以及這部電影的核心息息相關。

3、 主線一:上學

(1) 弗蘭克為什么要送瑪麗上學?

在這個點李瑛的解讀是:弗蘭克認為瑪麗需要同齡的朋友,知道怎么做一個孩子。

在這個點上我有一個疑問,在之前,舅舅意識到孩子需要小伙伴了嗎?為什么之前她沒有同齡的小伙伴呢?因為舅舅擔心她的天賦被發現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當他意識到瑪麗的天賦,已經勢不可當和無法回避,所以決定冒著孩子的天賦被發現的“危險”,讓她到學校和小伙伴中去學習怎么和小伙伴相處。

(2) 學校中瑪麗的天賦很快就被發現。

以及瑪麗處于正義感而打了高年級同學,最終讓舅舅弗蘭克與校長進行了對話。校長因為瑪麗的天賦,建議讓瑪麗去天才們上的橡樹學校,并為其申請全額獎學金。遭到了弗蘭克的拒絕。從這個看似“無法理解”的點,讓我們看到了弗蘭克在瑪麗養育中他的內心矛盾和選擇。看到姐姐黛安的命運對他的影響,以及在姐姐黛安與母親的關系中他站在了與母親對立的立場上。他不希望瑪麗重蹈黛安的覆轍。但是卻也在擔心自己帶不好瑪麗。在這種矛盾中,讓瑪麗成長為一個有著“正常”的建立關系能力和情感能力這一塊站了上風。作為一個曾經大學哲學助教,他該有的心智水平,做出這樣的選擇,在我們看來是有問題的。這個點,回到他站在母親的對立面的立場來看,就不難理解了。母親對他其實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的,雖然表面上看,他比姐姐要“獨立”很多。

(3) 瑪麗通過動物園的手工,看到了其他小伙伴優秀的一面。

這個點是讓瑪麗看到他人的優點,進而逐漸與同學建立關系一個很棒的起點。

4、 主線二:訴訟

首先是庭審原因的分析,以及訴訟雙方的立場和出發點。

電影中訴訟經歷的程序:

(1) 第一次庭審,雙方各自主張:

伊芙琳覺得弗蘭克不能提供瑪麗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弗蘭克認為是伊芙琳的偏見。弗蘭克勝出。

(2) 生活環境調查及心理評估

瑪麗在回答工作人員的訪談的時候,她說了一句:“我還沒有數學天賦的時候,弗蘭克就養我了。”那也就意味著,外婆是因為她的數學天賦才出現的,否則外婆是不會出現的。在這個點上也可以看出瑪麗理性分析問題以及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在養育者的選擇方面,她是選擇了弗蘭克的。因為她知道弗蘭克愛她,而祖母伊芙琳愛的可能只是她的天賦。

(3) 第二次庭審

伊芙琳把瑪麗的親生父親找來,幫助她爭奪撫養權。敗訴。

(4) 第三次庭審

弗蘭克律師主導,一場對話,讓法官看到伊芙琳是如何把女兒黛安一步步推向死亡的。

(5) 第四次庭審

伊芙琳的律師主導,讓法官看到弗蘭克不能給瑪麗提供穩定、良好的生活條件。

(6) 庭外和解

雙方尋找到一個相對好的解決方法,讓瑪麗在12歲可以自由選擇之前,住在寄養家庭。? 對比中國的相關法律,是不存在這個過程的。中國的法律明確規定了對于沒有父母孩子的撫養責任排序:第一順序的監護人,父母是法定監護人。一順:外祖父母。二順:有能力的兄妹;三順:其他親友。通過這個對比,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國法律對于孩子更加的人性化。對于孩子的關懷到位。

5、 電影敘事解讀

常規性線性敘事:精彩、溫馨、唯美。

三、 溫尼科特視野下的《天才少女》—— 李佩珊

佩珊對于電影的解讀部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情感的溫潤與卷入、解讀的細膩、精微和縱深度。她的分享從溫尼科特的兩句話開始:

“我們與弗洛伊德不一樣,他的目標是治療癥狀,而我們關心的是活生生的人,有愛,有生命整體的人。”

“‘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她的母親。”

其實這兩句話的引入,也讓我們看到了佩珊解讀這部電影的立場。看重生命的整體性,看重客體關系中母女(子)關系中母親對于孩子成長的巨大影響力。

佩珊分享的三個主要部分是:

(一)(電影中)兩組重要的養育關系及關鍵事件。

1、人物素描:伊芙琳、黛安

這個部分佩珊用電影中給出的很多點和細節拼湊出了伊芙琳和黛安的生平,比如伊芙琳的學歷背景、對于黛安的培養方向;黛安的天賦與人際關系狀況和成長環境和主體狀況。信息相對客觀、多面和立體。

2、關鍵事件:黛安的初戀、解納為斯托克斯方程、對母親的憎恨、自殺……再次與黛安的眼神對視,一種莫名的被震撼的感覺。

3、客體關系理論與伊芙琳和黛安之間關系狀況的對接:

? 黛安是伊芙琳的【自體客體】、【母親對于女兒的使用】、【母親對女兒缺乏共情能力】、【抑制性客體】、【一個有抑制性傾向的母親(或者養育者),孩子講面臨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迎合與完成母親(養育者)的要求和心情。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主體的被架空狀態。孩子離合法主體漸行漸遠……

【虛假自體】:在這個點上佩珊通過黛安與母親的關系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母親對孩子自發示意的無法回饋,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具有數學天才之后,更是對孩子除數學之外世界的嚴格控制。心智化水平以及情感的發育等等都受到了巨大的阻礙,最后將她的真實自體的成長逼入絕境。虛假自體的出現在所難免,以及到最后虛假自體也無法承擔和保護真實自體,只能采取自殺的方式來讓真實自體免受凌辱。這個點上佩珊提到了,伊芙琳在法庭上講的那一句:“一年以后,黛安感謝了我。在她初戀上所做事情。”一句看似是母親辯駁的語言背后,佩珊解讀到了黛安隱性的對自我主體的放棄,以及預示著她的自殺結局在所難免。我覺得這一句話,佩珊很深的共情到了黛安。

4、對于瑪麗沒有安全感的幾個精微的點的分析與挖掘。

5、關于弗蘭克內心的不確定感的解讀

6、孩子養育過程中的幾個點:興奮性客體、足夠好的母親(抱持環境)、后現代家庭父親的溫情與智慧、和善而堅定的養育原則

【攻擊性與客體使用? 整合—人格化—現實化】 這個點對接的是弗蘭克在寄養家庭中與瑪麗的重逢。瑪麗面對弗蘭克的“背叛”表達出了她的憤怒與攻擊。在這份攻擊中,弗蘭克承受了這份攻擊且不報復。作為客體讓瑪麗去使用。 在這個點上瑪麗實現了人格化、現實化的一個整合。

(二)瑪麗成長過程中幾個關鍵人物

印象深刻的是瑪麗與獨眼貓弗蘭德關系解讀。獨眼貓之于瑪麗是過渡性客體,它就像瑪麗自己。以及瑪麗覺得這只貓是一只有同情心的貓,一直聰明的卻沒有被別人發現的貓……

(三)弗蘭克心智化發展中的重要人物

佩珊的這一段話寫得非常精彩:“最后攤牌這一幕,讓Frank、Diane和Evelyn站在了一起,共同面對了他們之間的恨,痛、內疚和愛!Frank選擇讓Evelyn發表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完全證明,讓母親直面了Dinae對她的恨,不僅僅是爭奪撫養權的籌碼,也是對Marry數學天賦的一種接納,對母親的一種成全,對Diane內疚的放下,對撫養Marry的信心與擔當。”

四、 天才少女 —— 張秀英

張秀英就瑪麗身上的特質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稟賦、思維傾向、依戀、理想化和現實、獨處的能力、真實感

1、 以下是秀英姐在思維傾向方面引發的思考,很有啟發性。

(1)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符號化的東西,比如語文和數字,這讓孩子失去接觸藝術的機會,? ? ? ? ? ? 導致孩子喪失情感的活力,被高結果性和高功能性的目標導向困住。

(2)由于理智思考的動機,或反思思維的統領傾向而導致的冷漠,與同齡人不能相處的孤獨感(需要情感對于思維型的調和,增加思維型的人的世界里的豐富性。)

(3)容易沉迷興趣而忽視外界

2、瑪麗背后的養育環境,客體關系脈絡。

? 7個點,7各維度來動態的展現了弗蘭克的發展與變化,反思和行動的進程。以及這對于瑪麗的影響力。女鄰居羅伯塔給予瑪麗類似朋友、母親的滿滿的愛與善意,獨眼貓弗雷德作為瑪麗過渡性客體的存在……

2、 這部電影所引發的反思:孩子成長中的樂趣與快樂以及對孩子成長規律的順應與尊重。

秀英的分享,總讓我有種,從精神分析的技術方面往哲學思考方面升的趨勢。很多她自己的思考,很有啟發性。

? ? 在課程最后T結合他的對電影的現場評審,給這一場燈塔組每一位小伙伴的電影解讀進行了點評。T讓分享中很多精微、優質的點,更加的顯露出來。在T的提醒與引領下,再一次回顧燈塔小伙伴的分享,收獲滿滿的。有對于電影的理解方面的,更有小伙伴的動態變化的呈現。看到有一群那么優質的小伙伴們在一個平臺上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再下一周電影分享,我們常青藤要加油哦!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