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的品味都不會和其他人完全相同,一旦我們發現更多更適合自己的選擇,就更多的被它們吸引。這是長尾理論的人性本源。
過去的市場是由熱門經濟學主宰的,那是一個供給不足的時代,市場沒法為每個人提供每一樣東西,商店的貨架、電視的頻道、廣播的波段都是有限的,這是個零和游戲,一樣產品上架,就意味著要有另一樣產品下架,所以商家只能選擇提供最熱門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覆蓋掉他們的貨架成本,從而導致,人們的選擇非常有限,仿佛所有的人都喜歡同樣的電視節目和同樣的明星。家里人都聚在一起過節,朋友們看同樣的電視,聽同樣的歌。但現在不一樣了,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更喜歡的東西,和與自己喜好相似的朋友們在一起。
我們的文化和經濟重心正在加速轉移,從需求曲線頭部的少數主流產品和市場轉向需求曲線尾部的大量利基產品和市場。在一個沒有貨架空間限制和其他供應瓶頸的時代,面向特定小群體的產品服務之和可以與主流熱點具有同樣的經濟吸引力。更具體的來講,市場中2%的大熱門產品、8%的次熱門產品與90%的非熱門產品可以帶來相同的利潤。而在過去只有大熱門產品與次熱門產品才有被展示被出售的機會,因為后面90%的非熱門產品所帶來的利潤在過去并不能覆蓋掉他們被展示的成本,因為他們的數量太多,而單種產品帶來的利潤又太少,花本就有限的貨架資源去展示它們是得不償失的,但現在不同,這些長尾即非熱門產品可以以一種幾乎沒有存儲成本的方式存儲在網絡中,就將淘寶比作一家超市,而這家超市與傳統超市的區別就在于淘寶幾乎擁有著無限的貨架資源,而且正因為每個人的品味都是獨特的,所以幾乎所有被展示出來的產品都至少有幾個興趣獨特者去購買,這樣,那剩下90%的非熱門產品市場所蘊藏的不輸于熱門產品市場的利潤,就能夠被釋放出來了,也就成為了新的增長點。
推動市場由熱門經濟學向長尾經濟學轉變有三種力量:第一種是生產普及的力量(生產者),第二種是傳播普及的力量(集合器),第三種是供需相連的力量(過濾器)。
第一種,生產普及的力量,這種力量又分為兩部分,一是生產工具的普及:現在誰都可以上傳自己做的視頻到B站,誰都可以寫博客發布自己的文章,誰都可以傳自己的開源項目到Github。不再一定需要價格高昂的專業設備以及專業人員的協助,當然那些東西有它們自己的市場。二是,版權保護意識的淡化:由于生產工具的普及以及各種傳播平臺的低門檻甚至更多的是無門檻,人們其實并不是主要為了商業利益去創作(共產主義),更多的人其實是為了聲譽,他們希望自己的東西能夠被更多志趣相投的人看到,而這種聲譽,更可以轉化成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工作、頭銜、擁躉和各種各樣的誘餌。就比如我寫現在這篇文章,并沒人給我錢,但我希望能有一個文集來記錄自己的思想,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種,傳播普及的力量,本質是從原子到比特,同樣分為兩部分,一是市場門檻的降低:每個集合器都可以提供近乎無限的貨架,允許越來越多的產品跨過那道障礙,找到屬于自己的顧客群。二是對時空限制的超越,為第三種力量創造條件,對于原子來講,一個有形物體在任意一個給定時刻只能呆在某一個地方,一個有形商店也不可能隨時隨地根據每一個顧客的獨特興趣重新布置商品。而對于比特來講,可以在同一時間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不同地方。為每個人在同一時間提供個性化的選擇。
另外,對于一個集合器來講,消費者喜歡一站式購物,他們希望自己正在尋找的東西一定就在某個地方等著他們,這就意味著,一個集合器中需要同時擁有頭部和尾部的產品,如果只具有頭部的產品,就難以滿足用戶的要求;而如果只供應尾部的產品,用戶就會變得手足無措,不知該從哪里看起,他們會手足無措,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不熟悉的。同時供應頭部和尾部商品的意義在于,你的起點是用戶已了解的一個世界,而隨后又能滿足用戶獨特的個性化需求。
第三種,供需相連的力量,第一種力量讓長尾壯大起來,第二種力量讓長尾變得人盡可得,而第三種力量讓人們在數之不盡的選擇中找到自己的最愛,真正發揮出長尾市場的潛力,在一個無限選擇的時代,統治一切的不是內容,而是尋找內容的方式。在熱門經濟學主宰的市場中,因為內容質量并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一個人眼中的好東西很可能是另一個眼中的壞東西,如果一個生產者想讓某種產品絕對符合某一類顧客的需求,那么,這種產品注定不會符合另一類顧客的需求,如果要保證產品有足夠的銷量,也就是幾乎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一種折中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大眾產品』。在長尾市場之中,由于貨架成本的幾乎為零,任何產品都有機會出現在集合器之中,而隨著長尾的向后延伸,產品數量指數級增長,如果沒有第三種力量,也就是過濾器,長尾對大多數人來講只是一個噪聲源而已,人們根本無法從數之不盡的產品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過濾器就是谷歌。過濾器又分為兩種:事前過濾器和事后過濾器,熱門經濟學時代起作用的主要是事前過濾器,這些事前過濾器,包括專業的編輯,采購員等,他們決定了什么樣的商品能出現在貨架上。而長尾經濟學中,起作用更大的是事后過濾器,當產品以一種幾乎無門檻的方式進入市場之后,負責篩選他們的就是用戶本身,比如用戶評論、口碑。而且這種自下而上傳播方式的力量影響會越來越大,人們會更容易相信與他們愛好相似朋友的推薦,而不是等待一個神圣的數據來告訴他們他們該喜歡什么。
在過濾器這部分,表面上其實存在著一個矛盾:既然口碑傳播成為了一種更強有力的過濾方式,好產品和壞產品的差距會變得比之前更大,那用戶的需求理論上應該會更加集中的聚集在頭部,而與長尾理論所描述的需求由頭部向尾部擴張相違背。實際上,一個完整的大長尾市場是由無數領域的小長尾市場疊加而成的,在每個領域的小長尾市場之中,由于口碑效應,或者稱之為網絡效應的存在,這個長尾曲線會變得更加陡峭。但網絡效應的影響力更多的局限在某領域的小長尾市場之中,而對于跨領域的傳播影響不大,比如向一位某音樂流派的愛好者朋友和另一位根本不喜歡音樂的朋友同樣推薦該流派內的新晉歌手,所得到的效果也必然是不一樣的。而在大長尾市場,人們的需求會由于得到更多個性化的滿足而向尾部擴張。如果要更清楚的講清大長尾市場和小長尾市場的區別的話,大長尾市場是由幾乎沒有好壞之分的不同喜好領域的集合,而小長尾市場是同一領域內具有好壞可比性的產品集合。
在長尾市場中,有三種力量可以推動需求從頭部移向尾部:第一種力量就是品種豐富性,源泉在于上文提到的前兩種力量。第二種力量是較低的搜索成本,包含推薦系統以及其他各種過濾器。最后一種力量就是樣本示范,比如一個軟件的免費版,一個付費電影的免費試看,一個游戲的免費模式。這能降低購買風險,鼓勵用戶進一步深入未知世界。
其實我覺得長尾理論的適用范圍遠不止由不同喜好領域所組成的大長尾市場和用于描述同一領域內部的小長尾市場,就比如我在分析的時候發現,在長尾理論的過濾器部分的用戶評論領域里,又存在著另一個長尾,頭部是熱衷于給任何產品提評論的人,尾部是數不清的其他人。生產普及降低人們寫評論的成本,傳播普及讓更多人能夠看得到同類的評論,而理論上又存在一種把與你最相似的人的評論推送給你做過濾器的過濾器。因為長尾理論的本源是人性,只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同,表現出來的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