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須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想想以前讀的那些書,大多數都是停留在摘抄這一步,偶爾對哪本書中哪類思想有一點想法,整個精神狀態便亢奮不已,好似打破了緊固自己思想的牢籠一般。這兩天讀這本書,在這方面感觸頗深,為了踐行作者的這句話,也為了開啟新的模式,從今天開始,以后的讀書筆記都使用自己的話,當然,特別特別精典的除外,不但不能改,還要記下來不時背誦。
因為最近一直在發愁筆記的事,在突然發現可能是適合自己方式的筆記時,這兩天讀書就有些激動,昨天看到文中的方法,還有些懵,今天百度搜了下“盧曼筆記”,還真有一個鏈接,有簡短的文字介紹,還配有盧曼筆記卡片的照片,從照片中看出那張卡片紙張有些薄脆,像是孩子作業本子紙張的反面,正面的一些線條還依稀可見。可惜紙張上邊的文字是德文,一個也看不明白,不然也能借鑒下原主總結式簡潔的語言及他自己對于此段文字的想法。不過右上角看起來一串雜亂的分類確如本書中介紹的分類規則一樣。
盧曼的筆記分3類,第一類是“閃念筆記”,它的作用是捕捉腦中閃現的想法,這個記錄的方式不限,因為是閃現可能是在路上,或者工作中,這時候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先把這個閃念記下來。如盧曼本人所說,他會時常用手邊的紙先記錄下,不管是餐巾紙還是賬單,或者用手機錄音。之后可以再用卡片記下來。
如果碰巧閃念想法出現時,自己剛好有時間,可以把閃念完整的記錄下來,放到第3類的永久筆記中,整理后的閃念卡片就可以丟掉了。
因為發明卡片筆記法的盧曼是用卡片記錄,所以此文中一律使用卡片,但事實上現在有不少軟件可以很好地實現卡曼筆記的分類記錄方式。
第二類是“文獻筆記”,它是把自己讀過的書中內容,用精簡的文字,把自己以后可能需要的內容,或者自己喜歡的內容記錄下來,方便以后查閱。我覺得一本書中不一個地方,不同的內容也可以分幾張卡片記錄。現在讀書少,文獻筆記這一步看起來沒什么必要,只需要找找以前的讀書筆記,或者查下讀過的書目即可,但如果讀了幾百本,上千本呢!
第三類是“永久筆記”,這才是盧曼筆記的核心。我把這類筆記根據來源又分了三小類,一類是從第一類的閃念筆記整理來的。一類是讀書時對于某些內容的一些想法,思路,觀點的記錄。因為卡片筆記法的要求,每天拿出第一、二類筆記,進行思考、研究,因為學識的不斷增加,思路的不斷開闊,看原來的筆記又會產生新的想法,這類想法也要記錄下來,加入永久筆記,這就是第三類筆記中的另一個來源。
這些分類除三大類分開放置外,每一類下還要再細分,具體怎么分看自己工作或者愛好的需要,沒有十分清晰的標準。比如,我今天便反復思考如何建造自己的筆記庫,除了盧曼的三大類,我還需要一個自己獨特的筆記庫,主旨思想是建造一個古典背景的大地圖,下邊分幾個大類比如規則法律,禮儀,服飾風俗,山川地貌,人物性格特點等等。原來腦子對一塊一直亂糟,雖有想法,但無從下手,讀了不少,記了不少,卻總不成系統。
記與分類雖然十分重要,但它們只是手動操作的步驟,最關鍵的是“思考”,不但讀書時思考,看筆記時思考,還要思考一些筆記間可能存在的關系,使不同筆記間激發出新的想法,這是思想的升華,也是卡片筆記法的精華所在。
具體卡片的寫法感興趣的朋友,比如哪個地方寫分類,分類如何增加鏈接等,可以自己看書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特別是分類與鏈接,我也是一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