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寫作者來說,最大的壓力就是要寫文章之前,盯著空白紙張卻無從下筆。寫作離不開閱讀和思考,但是寫作比起讀書和思考來難太多了。真的是這樣嗎?最近參加《卡片筆記寫作法》讀書營,通過學習書中知識以及跟老師同學們的交流,我發現文章寫不出來是因為我們筆記做得不到位。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教授在他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學術高產著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百篇文章。盧曼教授如此高產主要得益于他自創的卡片筆記法。
德國學者申克·阿倫斯對于這種獨特的筆記方法做了系統研究并將其呈現在一本書里——《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這種方法對于我們閱讀、思考、寫作以及從事其他學術性研究等都有啟發和幫助。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利用卡片筆記幫助我們輕松寫作。
01什么是卡片筆記法?
在《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里,作者介紹的是盧曼的卡片盒筆記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將筆記寫在卡片上。但是盧曼的卡片筆記法與傳統的方法不同,他除了做出分類的筆記卡片,還有兩個存放卡片的盒子。簡單來說,就是三種筆記、兩個盒子、一套系統。
接下來,我們先從三種筆記說起:
1、記閃念筆記。就是記錄臨時收集到的信息,一般在兩天內將信息做好處理。
比如,我們在餐桌上吃飯時聊到一個有趣的話題,突然想到這個還可以用在文章中當素材,那么就拿出手機備忘錄或者是便簽記錄下來。當然,如果在思考時迸發出靈感可以將它進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筆記放到盒子里。
可以看出,閃念筆記更像是我們的靈感記錄,在平時生活和閱讀中及時記錄捕捉我們的想法記錄下來。
2、記文獻筆記。在閱讀時,把我們認為重要的內容記下來,用自己的話簡短地描述。因為是從書中內容引申而出,所以我們可以看作是單純的讀書筆記。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并不能將好句子直接摘抄下來,而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語復述出來。如果我們自己說不清楚,或者別人聽不明白,說明我們自己還沒有真正理解。
對于寫作來說,我們需要記錄的內容可以是一般性的概念,也可以是經典的案例,或者是以后可能會用到的故事。
在這一環節和我們平時做讀書筆記的形式不同,以往是在句子下劃線,在書籍空白處寫下自己的觀點,或者是將自認為重要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做卡片筆記一定要用自己的話簡潔概述。
3、記永久筆記。翻閱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看是否有新的想法產生,是否引發了什么問題?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如果說文獻筆記記錄的是認知的內容,那么永久筆記就是對認知內容的整理歸納和反思。也就是相當于開啟了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審視自己獲得了哪些新的認知?這些內容對于以后有什么幫助?
那應用在寫作中,這一環節就是對所記下的觀點、概念、案例等進行深加工,加入自己的思考,將它們整理為永久可用的內容。
做好分類筆記后,我們就需要用到兩個盒子收納整理:
(1)靈感和素材(閃念筆記和文獻筆記)主要是關于我們感知、記憶和思考的內容,它們通過篩選后放入一個獨立的盒子里;
(2)另外一個盒子就是對文獻筆記的進一步思考。比如我當前感知到了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考?通常是我們從底層邏輯方面進行的總結。
兩個筆記盒子做好之后,還需要一套操作流程:隨著筆記內容的添加,讓筆記之間的關系自動生長出來。通過建立“筆記-筆記”的連接,做好索引和編碼,以便后期查用。
而讓筆記之間發生關聯是卡片盒的精髓所在,這樣我們在寫作時就很容易找到相關主題的所有素材和觀點。
做完上述步驟,我們就可以忘掉這個筆記盒子了。
02、卡片盒真的有傳說中那樣厲害嗎?
通過上述筆記方式,我們了解了不同筆記的類型以及記錄步驟,那么,為什么最后的要求是忘記所有筆記呢?這正是卡片盒的神奇之處。
其原理就是:把事情外化,為大腦減輕記憶負擔。
你是否有這樣的時刻:想寫一篇文章時總要下功夫去上網搜素材、找主題或者是絞盡腦汁想要尋找合適的線索。但是很多時候大腦并不如我們所愿,越拼命想,越是一片空白。
其實,大腦的短期記憶容量是有限的,心理學家關于短期記憶的看法是:我們最多可以同時在腦海中保存7+2件事。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海里記憶的信息是有限的,而這些信息會一直懸空游蕩,占用我們的注意力。
好比我一直想著給孩子列計劃表的事情,一邊做著飯一邊想著如何安排時間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一直沒有解決就會一直放不下。
而這種現象可以用一個心理學概念來表達,就是“蔡格尼克效應”,它是指沒有完成的任務往往會占據我們的短期記憶,直到它們被完成。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的注意力容易被干擾了。
完成一篇文章之前干其他事情也會心不在焉,因為總是想著選取什么樣的素材,列出什么框架等問題,大腦空間一直被它們占據,沒有心思去做好其他事情。
“而盧曼卡片盒筆記系統則是為了給你呈現你已經忘記的想法,讓你的大腦專注于思考。"我們可以輕松從卡片盒中找出相關的素材和論點,無需疲于回憶和搜索,只要靜下心來專注寫作即可。
除此之外,卡片盒筆記系統還有很多的優勢,比如,通過整理筆記,我們將知識點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就是將知識內化的過程。
整理筆記前期比較費時間,但是卻有益于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和提取。因為最新研究表明,人的存儲與提取是負相關,也就是說,存儲越難,提取越易。
由此看來,卡片盒一方面可以減少大腦短期記憶的空間,保存注意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將一部分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卡片盒就相當于我們的外置工作臺,能為我們提供所有需要記憶的內容,從而幫我們更高效,更輕松地寫出一篇文章。
03如何運用卡片筆記,讓寫作自然發生
如果我們認真寫卡片,將不同的卡片筆記及時進行分類和整理,把功夫用在平時,即便我們不去搞學術研究,在寫文章時也會容易很多。
那么我們如何實踐卡片筆記系統,為寫作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和知識網呢?
1、每天記幾條筆記
正如盧曼提醒大家的一句話:”不寫,就無法思考。“寫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
有時候看書沒有感悟,可以先寫一寫,或者很平常的詞語不經意間就觸發自己更多的思考。
有時候我們不寫下來只是自以為懂了,那其實只是一種假象。我們總是見到老生常談的道理,會給我們很熟悉的感覺,其實你不一定真的學會了,弄懂了。這就是”曝光效應“帶來的影響。所謂”曝光效應“就是我們見到某種事物的次數多了,就以為真的了解它了,其實不然。
每天寫幾條筆記,每天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是寫作的基石。
2、將思考放在卡片盒內
我們寫下新的卡片放入盒子里后,要尋找與它相關的卡片,也就是在卡片之間建立關聯,這樣在我們大腦中也建立了同樣的網絡,從而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些內容。就好比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的群體,他結識朋友越多,在群體中的影響就越持久。
赫爾穆特·D.薩克斯說:“我們知道的信息越多,就有更多的信息鉤子來連接新的信息,就越容易形成長期記憶,學習也會變得越有趣。”他給出的學習建議也可以當成卡片盒的說明書:
(1)、關注你想記住的東西;比如我們關注一個寫作主題。
(2)、對要保存的信息進行適當編碼;分析卡片信息可以作為案例還是論點用到文章中去。
(3)、練習回憶。對一個內容進行多場景應用,比如,思考這種情況還可以在什么場景出現?我還可以將它用在什么地方?這個觀點和素材還可以寫出哪個主題的文章?
3、養成習慣
用卡片做筆記不難,難的是習慣這樣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流程。因為我們能夠長期做一件事情依賴的不是意志和熱情,而是習慣的力量。
因此,養成習慣很重要。然而,我們需要意識到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過程,舊習慣會來干擾,新習慣還不穩定。
我們需要覺知自己以往的習慣并不能帶來成長的改變。比如,以往記得讀書筆記一個個本子,但事實是從來沒有看過,筆記只不過是思想的墳場。再比如,以往很少思考,自己的大腦只不過是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所以,要去嘗試新的方法,期待改變發生。
在寫作方面培養新的記筆記的習慣,閱讀時拿著紙和筆,將最打動自己的內容記下來。然后,將這些發現轉化為永久筆記存入卡片盒,并與卡片盒里的其他內容聯系起來。
“只要我們養成了這種新習慣,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憑直覺做事,借助卡片盒這個外部大腦進行思考。”
04寫在最后
盧曼利用這套方法,一生積累了90000個知識卡片。它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個“系統”。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可以利用更優化的流程去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寫作也不例外。
《卡片筆記寫作法》傳遞的核心內容是一種思維模式,刷新了我們對思考的認知,也重新定義了記筆記和寫文章的過程。
這本書為我們寫作者提出了寶貴的指導:建立筆記之間的聯系,形成個人知識體系。而一旦有了知識網,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鏈接找到我們需要的信息,對于構思一篇文章將不再疲于回憶和搜索之中。
每一張卡片就像一個積木組塊,我們只需要按照不同的需求和意愿排列組合,將它們拼成不同的樣式。寫文章也是類似的工作,我們有一大堆的素材和觀點,只需選取合適的內容進行組裝即可。
對于寫作愛好者來說,從積累卡片開始,寫作將會逐漸變成自然發生。
不單是寫作,對于個人成長,這本書帶來的價值也不可忽視,因為它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