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寫這篇文章,已經是看過影片很久了。當時也有想記錄下來一些想法,奈何剛看完情緒激蕩,百感交集,竟理不出一個頭緒。現在,我對影片的細節已然模糊,想法卻愈發清晰起來。
《海上鋼琴師》,對我最大的觸動,是孤獨,歸宿,和人間大愛。
什么是孤獨?什么造就了孤獨?動物會感到孤獨嗎?人要怎樣才能不孤獨?
這類問題沒有定論,且歷久彌新。無論放在哪個背景環境下,放在不同人群中討論,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我亦不敢下定論,但是,1900無疑是孤獨的。他生在船上,長在船上,最終也死在船上;他不知道父親是誰,不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去哪里尋根;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沒有人能跟他進行靈魂深處的交流,甚至鮮少有人,在乎的是他這個活生生的人(大概除了撿到他的黑人父親,和小號朋友),他沒國籍,沒生日,沒家人。他除了那架鋼琴,除了音樂,一無所有。
連唯一堅持收養他的黑人爸爸,也在他小時候意外去世。在黑人爸爸的葬禮上,他第一次聽到鋼琴曲,從此,鋼琴陪伴了他一生。
沒有人教他,他仿佛天生就為鋼琴而存在,不需要學習五線譜,不需要譜曲,不需要練習,只要雙手往黑白琴鍵上一放,音符連成曲,歡快的跑出來。在船上,他一個人彈琴,給一群人彈琴,快樂的彈琴,憂郁的彈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和新上船的小號手,在風雨交加,飄零搖曳的船上,隨著船的傾斜,搖擺,歡樂的彈琴的樣子。
歡樂跳躍的曲子,隨船滑動的鋼琴和人,小號手的害怕和笑聲,吊燈砸碎在地上是配音,月光照耀著是配舞,看得我整個人,也隨著船體的傾斜歡快的擺動起來。
這就是1900,在任何情況下,都用鋼琴表達自己的,孤獨的1900。他是天才,是異類,不被人理解,沒有人交談,只能將一切心思賦予大海,賦予鋼琴的1900。
他一生在船上,迎來一批一批的人,又送走一批一批的人,目睹船上眾生百態,用鋼琴,帶給人短暫的歡樂。而自己,從未被人惦記。
一個人,當真赤條條來,在人世沒有牽掛,對萬事萬物敏感透徹,像一個局外人,像一個在地球短暫停留的外來生物,熱情的參與一切狂歡而又冷眼旁觀。船要炸毀的時候,沒有人記得他有沒有下船,沒有人關心其死活。要不是小號手記得,并堅持上船去找他,恐怕,人們都不會知道有這么一個人。這,就是極致的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
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1900不肯跟小號手一起下船,1900在愛上一個女子的時候,差點為了她下船,已經踏上了下船的梯子走了一段路程,最終還是回到了船上。我一直很疑惑,為什么1900為了愛情,為了生命,都不肯下船?
我把自己帶入成1900,想象自己一生的在船上,成長在船上,親人死在船長,一切喜怒哀樂,心動美好都在船上;有一天,船要被摧毀了,我是選擇下船還是死亡?
是誰說過,一個人存在的價值,是需要和被需要。如果一個人沒有需要和被需要的需求,也就失去了在世間存在的意義。這種需要和被需要,是連接個人和社會的線,一旦斷了,人就飛了。
1900,是不被需要的那個人,也是沒有需要的那個人。船破了,旅客下船了,船上不再需要鋼琴師;陸地上萬家燈火,沒有一盞為他而點。他敏感通透,在船上閱盡人生,看透了這人間;他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在下船之后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1900,始終是那個多余的人。
有人或許會說,1900可以去陸地上彈琴,一定可以收貨一批粉絲,名利雙收,混得風生水起。是的,如果他真的下船這樣做的話,毫無疑問會成功。但那個成功的人,不再是1900。
1900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藐視規則,無拘無束,因為看不見世界的盡頭,害怕對陸地不可控的恐懼淹沒了對音樂的掌控,所以,他選擇犧牲愛情甚至生命。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并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 ”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托!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落葉歸根,倦鳥回巢,1900認為,船,是他的故鄉,是他最終的歸宿;對音樂的掌控,是他所追求的靈魂的自由;隨著船一起消亡,是他的宿命。
歸宿這個問題,是個很玄,少有人清楚的東西。你不一定意識到它的存在,可它卻實實在在指引你一步一步向它靠近。好比,魯迅生來是適合拿筆而不適合拿手術刀,中途雖然學了醫學,最后還是棄醫從文。1900,生來是感受音樂,感受孤獨的,漂泊,是他的宿命。
盡管1900一生孤獨,更多是心靈上的獨奏,他的一生,其實被包裹在愛中,也在愛著音樂,愛著船上的工人和客人。這種有別于情愛的愛,統稱為大愛。
影片中第一個感動到我的鏡頭,是黑人爸爸在清理頭等艙的時候,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小孩,并為其取名1900,不顧船長反對堅持養育他。這是一份跨越階層,跨越種族的,人世間的大愛。
除了黑人爸爸的愛,1900同時還得到了幾乎所有船工的愛,看似嚴肅死板的船長,其實也對1900諸多包容。黑人爸爸死活,在1900要被送到船下的福利院時,聽過1900一首無師自通的鋼琴曲后,船長還是找借口把他留在了船上,像1900希望的那樣。
1900大概8歲的時候,黑人爸爸因為意外癱瘓在床上,他會每天給黑人爸爸讀新聞,陪他說話。與其他船工之間也是其樂融融,時常闖禍,也常帶來歡樂。黑人爸爸死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覺得他走的很平靜和安詳,全然沒有了撿到1900之前的戾氣。船工因為1900的存在,和1900的琴聲,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在這段關系中,他們彼此得到了救贖。
1900對于因為的愛,更加純粹和熱烈。他熱愛音樂,不計較輸贏。他因為音樂,因為追求自由的靈魂,放棄了愛情,放棄了生命。這份執著和愛,超越簡單的男女之情,深深烙印在1900的骨髓里,像影片最后船爆炸時發出的光芒,擊打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門。
人間大愛,使得俗世里的日子變得值得紀念和念叨,使得社會一片祥和,使得人性熠熠生輝。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愛,和對人世美好事務的追求,對靈魂自由的執著,都值得被夸贊。
回到之前提的一個問題,如果我處在1900的境遇下,會不會選擇下船?
我會。
和1900不一樣,我始終堅信: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
我不是一個逐夢人,我愿做一個英雄。
愿滾滾紅塵中的你,也能成為一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