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簡述: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他們三遇妖怪變身尋機傷害唐僧,從給丈夫送飯的妻子、尋找女兒的老太太,再到尋找妻女的老頭,孫悟空火眼金睛及時識破,三打白骨精。師傅唐僧難以理解此情此景下悟空的行為,師徒決裂。
《西游記》不愧為一部經典作品,每次看,都會從中獲得這樣或那樣的感受與思考。今天分享三點:
01 評判的語言可能傷人如刀
唐僧師傅狠狠地說悟空“野性未除,連傷三命”,“連傷三命”這句話是對悟空行為的描述,也表明師傅不能辨別人與妖,單憑這句話或許不會惹怒悟空,他也可以把這一點解釋給師傅聽。但是前面加上“野性未除”這句評判,這句話就形成了因果關系,這種歸因的不合理直接傷害的是人的內心。后來唐僧重復他人的言語“惡徒不除,難取真經”時,又給悟空貼上一個“惡徒”的標簽,在唐僧認為人應為善的信念里,他有那個當下的盲點和視角的有限。“好人”怎么也想象不出“壞人”有多壞,肉眼凡胎和火眼金睛看到的人和物是不同的。
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例子也常見,比方說,父母對孩子說“真笨,錯了好幾道題!”;“不好好學習,以后就沒出息”。職場中聽到“某某紀律散漫,連續請假3次”;“某某就是個書呆子,不懂生活”。當一個人說話時,出現評判和貼標簽時,通常會引發一個人的情緒甚至造成至深的傷害。因此,要以描述事實為主,如,“發現你錯了三道題”,“某某這個月請了三次假”。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有冷暖,說者要感知。
02 干活不如東,累死也無功
悟空三次果斷除妖免去了師傅受害,卻遭遇師傅痛恨,甚至斷絕師徒關系。悟空何錯之有呢?可以肯定的是:悟空的想法和行為不符合師傅的期待。
當師傅和悟空的看法不一致時,悟空果斷采取行動,行動之后缺少主動找師傅溝通,好讓師傅消消氣。師傅帶著一份遠未滿足的期待和一而再再而三反復積累的憤怒,要求決裂,念緊箍咒,這是師傅當下的應對方式,也是他的權力,悟空只好走為上策。
回到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不能滿足長輩和領導的期待,否也會遇到一些懲罰與責備呢?
商場里一個父親正低頭坐在凳子上試穿鞋子,等抬頭轉身時身邊的孩子不見了,急忙邊喊邊找,聽到喊聲,一個大約4歲的男孩子從另一個柜臺誠惶誠恐地跑過來,父親指著孩子“說不讓你走遠,你亂跑什么!”抓過來就連打三下,說“還亂跑不?”。此情此景下,孩子的回答只有是父親期待的答案,才能免去再次挨打。
工作中,有人說“我這么努力做好這事,真心是為自己所在的崗位負責,為單位好,真不是為我自己,怎么領導就不能理解,不懂得肯定和欣賞呢?”。其實,你以為的以為沒有經過核實的話,能有多少次就是你以為的以為呢?有些專業人士為“領導不懂瞎指揮”而苦惱呢,事實是,領導有領導的思路,只是彼此不同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只有了解和明確對方的期待,才能滿足期待,否則,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再好、再累,也未必得到認可。換個視角看,如果想要自己所做被認可、有價值,首先不能忽略別人的感受和對別人的價值。就像商場購物,琳瑯滿目的商品不分貴賤,我需要我認可的商品我才會買,對我才有價值。
03 在溝通中努力看見和肯定一個人的價值
孫悟空苦苦請求師傅留下來保護師傅去西天取經,說 “我如果走了,誰為你降妖除怪?” 言語里透露出孫悟空對師傅未來的擔心、感恩與忠心。師傅回答“難道沙僧和八戒就不會降妖除怪?”悟空一臉無解的表情,痛心離去。師傅這句話里將悟空的角色與沙僧和八戒等同,事實上是這樣嗎?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又各自不同。悟空在降妖除怪這個角色的獨特性被忽略,被否定,技能被貶低,似乎有“這個地球離了誰都轉”的言外之意。盡管沙僧和八戒盡力勸說師傅留下悟空,師傅卻執意寫下一紙貶書,從此不再相見。
常言道:說你不行的人行,你再行也不一定行;說你行的人行,你再不行或許也行。一切皆有可能啊。慶幸的是,悟空后來又回到了師傅身邊,師徒四人共同完成了西天取經。
生活和工作中,人們溝通時因為情緒、信念、習慣不同,忽略或否定對方、不分青紅皂白指責狂吼,因誤解帶來的不快和損失時有發生。有人勤懇樸實,專心干活,不會迎合領導,難入領導的法眼;有人因為別人“不隨大流”而看不慣別人,否定別人。有的孩子因為不按家長意愿行事(如選學校、找工作、找對象)而大動干戈甚至互不相認。
事實是,每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有限性,也有自己的特長,誰都不完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面對一件事,處理方法與溝通效果緊密相關。有人說“溝通是管理的濃縮”,一個管理者需要一定的溝通能力來維護通暢的溝通渠道。
我們生活在一個個組織和系統里,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維護,有效溝通是必備的能力和功課。我認為,共贏是原則,換位思考體現尊重,肯定和欣賞他人的價值彰顯格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