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善良固執(zhí)的和尚,三只改邪歸正的精怪,一條妖魔橫行的道路,構成了中國魔幻現(xiàn)實主義鼻祖與巔峰之作——《西游記》的基本框架,作者吳承恩巧妙地將自己在禪宗方面的造詣融匯其中,鑄就了這部我們至今難以望其項背的經(jīng)典名著。而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在于它可以用極其樸素的故事闡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且在其基本框架不變的基礎上任意引申,再創(chuàng)造出更加精妙絕倫的發(fā)展。
在《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恐怕是大家最耳熟能詳?shù)臉蚨危彩菤v來被藝術創(chuàng)作者改編最多的故事。拋開表面的熱鬧,究其根本,孫悟空的這三棒,打醒了和尚不問究竟的善,打掉了猴王引以為豪的傲,打破了師徒心間的罅隙,更打通了西游路上同伴之間的信任,當之無愧是整本西游中最最精彩的一章。
我們知道,修行中需戒除三垢,貪嗔癡。而西游中,讓角色活起來的性格,恰恰是修行者需要避諱的各種缺陷。孫悟空的嗔,豬八戒的貪,沙和尚的癡,奠基了西游之路所謂修行取經(jīng)的真正含義。唐玄奘萬里西行所取的大乘佛法真的只是幾卷經(jīng)文嗎?非也非也。如最初菩薩點化玄奘所言,小乘佛教度己,大乘佛教度人,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jié),能消無妄之災。唐僧師徒從最初,踏上的便已是度人之路。故這一路上師徒遇到的每一個災難,度化的每一個平凡人,都是幫助玄奘理解大乘佛教真意的實踐。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唐僧師徒的九九八十一難,何嘗不是佛祖對金蟬子成佛前的試煉?何嘗不是對悟空、八戒、沙僧于愚妄凡塵中的拯救?于是,我們看到了悟空剛拜在唐僧門下便達成心猿歸正,六賊不見;我們看到了師徒才聚首便遭遇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每個人的變化是一條取經(jīng)路,師徒心間的拉近的距離亦是一條取經(jīng)路。
作為再創(chuàng)作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簡稱《三打白骨精》),弱化了八戒、沙僧的角色,以白骨精和云海西國國王這一妖一人的阻撓,強化唐僧與悟空的羈絆。當悟空問“破經(jīng)講什么”,唐僧答“人生的真相”時,我們或可把此對話看成創(chuàng)作者為自己拔高度權作一笑。但結(jié)合此前悟空笑和尚膽小,問“既然怕還取什么經(jīng)”,而唐僧答“正是因為怕才要取經(jīng)”,寥寥數(shù)字展現(xiàn)的,卻是藝術內(nèi)外無數(shù)現(xiàn)實里的追夢者對真理無畏的追求精神。于此故事,這句話就像一個辯題,而后唐僧要以自我的修行和實踐乃至犧牲來論證其正確。
再創(chuàng)作者的第一個論據(jù)是在悟空一打白骨精被驅(qū)之后,唐僧勸慰他時說“我們很像,因為我們都只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火眼金睛下現(xiàn)行的白骨精,在慈悲為懷的唐僧眼中是遺世可憐的孤兒寡母,對老幼的憐憫和對眾生的善讓他首先是以弱者關懷來看待對方。于是他噓寒問暖,用實際行動走出悟空畫的保護圈告訴婆婆,沒有什么是走不出來的,一切都是自我的設限。當悟空殺死他眼中的婆婆時,他念了咒,悟空憤懣不平,兩人都著了相。
再創(chuàng)作者的第二個論據(jù)是在唐僧被云西國國王攝去,要吃肉啖血以治惡疾的時候。那時唐僧還沒有舍身取義的覺悟,只能坐等悟空來救,然后聽到國王對他說“人性的惡火連佛都滅不了,就憑你?”這一刻他是困惑的,他沒有辦法解答國王的疑問,也沒有辦法度化國王,只是讓悟空保留一條性命以示出家人慈悲。當人們紛紛以救命恩人之稱感謝他救回孩子時,國王的質(zhì)問還回蕩在他的耳間。
當悟空再次殺死幻化的白骨精后,唐僧為自己救度無能的自憤而遷怒趕走了悟空。他對悟空說“就算我解的了你頭上的金箍,你能解開你心里的金箍嗎?”此語亦是一語雙關,既是說給悟空的,也是說給自己的。佛家講正信,慈悲不難,難的是始終不疑,而此時的唐僧卻是動搖的。委屈離去的悟空遇到了觀音菩薩,菩薩告訴他“你看到的是真相,你師父看到的是心相”。如果把本片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這里唐僧的內(nèi)心變化缺失了,從他此時的動搖到最后堅定,中間沒有一個可信的立證,菩薩的一番話就為悟空解了惑也略顯粗糙。但是如果放到西游的整個故事中去看,唐僧也是一步一步在本來無一物的慈悲中變幻成體察民間疾苦的佛家慈悲,悟空也是一點一點理解了師父的真心,倒也是成立的。
最后唐僧用一死度化白骨,用一死感化悟空,也用一死力證了自己內(nèi)里真正的向佛之心。正如他曾經(jīng)對悟空說下的豪言,“小僧取經(jīng)的路上絕不跨過一葉蒼生,否則過了千山萬水,也過不了我自己。”云西國時,他曾因食言而惑;白骨洞里,他終獲真法解脫。于是再創(chuàng)作者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就是,你眼睛見到的未必是真相,你眼睛看到后內(nèi)心仍堅持不疑的才可能是真相。所以佛說六根清凈,不要用眼看,要用心去體驗,去相信。
在這部片子中,悟空少了一打加重師父對他的疑竇,卻多了一打增進師徒間的互敬,從此設計點及對佛法詮釋的層面上,《三打白骨精》倒不失為近來西游改編的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