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00? ? 100天寫作計劃
第85篇 ?看著閨蜜“直播”美國的初識,一方面了解一些美國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覺得她會離我越來越遠了……
現在每天上班路上都會聽兩個音頻,一個是經濟學,一個是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今天被古典老師的一句話給逗樂,那就來說說古典老師說的內容。
他說,玩殺人游戲,特別害怕的就是那些判斷力極差,影響力極大的人。
今天古典老師說的是《謹防潛伏在身邊的5種強盜邏輯》,老師講了5個,我就挑幾個容易的轉述。
什么是強盜邏輯?是指邏輯上根本講不通,卻強詞奪理、蠻不講理的思維方式。就是那些說理說不過,于是就破壞游戲規則的邏輯。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生活中那些先定死了結論,然后往回找證據。
打個比方:得州有一位神槍手,百發百中。因為他先打槍,然后在彈孔周圍畫靶心。
1.循環論證
一般的論證過程是從前提條件推導出結論。循環論證的特點是:前提就是結論,結論就是前提。
舉個例子:“心誠則靈”理論。
“大師,我許的愿為什么不靈?”
“心誠則靈。”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誠呢?”
“愿望實現了,就能證明你心誠了。”
這句話等于說:“只有被證明靈驗了的心誠才會靈驗。”——這就是循環論證。所以“足夠努力你就能成功”,這句話也是強盜邏輯。
2.以偏概全
我們經常會認為:“東北人都是黑社會;廣東人什么都吃;山西人愛吃醋;河南人總被黑……”。另外也會有其他的一些地域性的“歧視”。例如:無奸不商,外國人比較開放……
另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是把“多因素帶來的成功”簡化成“只要……就……”。把某件需要很多因素構成的事歸功于一個點——就如現在好多文章寫的月薪多少,我是如何做到的;三月個內如何速成XX?
所有的成功并非偶然,尤其邏輯性和積累,并不是大家眼睛中直視的那些畫面,還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沉淀,一件件具體的事物做出來。
3.大家都……
“大家都……”也是一個常見的邏輯謬誤——“因為大家都……所以是對的”。比如“這么多人吸煙也沒事,所以吸煙沒問題。”“大家都在讀的書,一定對我也有用。”很容易進入從眾謬誤。
女生去買東西,有時候經常會被銷售員推薦說這個是我們今年的爆款,很火。試問一句,別人合適的東西,對于你來說就真的合適嗎?
4.跨界權威
比如“劉德華推薦了一本小說”,然后這本小說就會被大張旗鼓的追捧,抬得身價很高——但你冷靜下來想想,劉德華真的對小說有專業鑒賞能力嗎?這究竟是個人偏好,還是確有價值呢?
其實專家對于跨領域的判斷力,不僅不會更強,反而有可能更弱。 因為他太專注本領域了,自然會相對削弱在其他領域的專業性。
(以上內容,有一部分摘抄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
所以,遇事要多思考,多分析,謹防人云亦云。多接觸不同類別的知識,看問題的角度多了,判斷事情的能力強了。在此時此刻,夸夸自己,這兩年,的確成長了不少,給自己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