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此文抄襲古典老師的思維模式,僅加裝了少量案例。建議用15分鐘閱讀,5分鐘思考,30秒點贊。
如果要發展智力、增廣知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會獨立思考,最好方式就是辨析強盜邏輯 。
強盜邏輯之所以叫“強盜”邏輯,就是因為強盜沒法公平交易,基本靠搶。強盜邏輯就是那些說理說不過,于是就破壞游戲規則的邏輯。他們最常見的一種思維方式,被形象地稱為“德州神槍手”。
德州神槍手:得州有一位神槍手,百發百中。因為他先打槍,然后在彈孔周圍畫靶心。比喻生活中那些先定死了結論,然后往回找證據的人。
比如“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
這種思維方式是很底層的,以至于你很容易中招。一旦別人這樣發問,你就會開始解釋“為什么要扶?”。其實你解釋得越多,對方反而有越多“證據”來反駁你。因為對方已經認定了“人就是你撞的”這個結論,而且他只會從你的解釋中,挑選對這個結論有力的“證據”。
我初中的時候,算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班上出現了找不到直接證據的群體性破壞班集體榮譽的事情,老師就會采取不記名投票方式,把我投出來。再去找我搗亂的證據,最終以我的一份檢討書結束調查。
文后我會列舉5種最常見的強盜邏輯的底層思路,但是在這之前先講一個“心智上限”的問題。
《三國志》里有個段子說曹丕,就是曹操的兒子霸占了袁紹的兒媳婦。曹操身邊的一個謀士孔融就看不下去了——就是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于是他就告訴曹操,說這事沒什么了不起,當年周武王推翻紂王之后,也曾把紂王的媳婦妲己賜給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孔融的本意是諷刺一下,結果曹操信以為真,還真去查典故去了。找了半天沒找到,就來問孔融,此事典出何處?孔融哈哈大笑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曹操是一個不易被忽悠的梟雄,可孔文舉用周武王編段子,曹操就不會輕易否定。他確實不知道這個故事,但是不像吃瓜群眾直接接收,而是質疑然后去查詢,他的心智就比吃瓜群眾高。文舉用偉人來忽悠加諷刺孟德的智商,這可能也是其招來滅門之禍的原因之一吧。
人腦是很容易被忽悠的。
只要稍加技巧,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會被植入一個錯誤觀點。廣告、營銷、宣講、談判……有意無意都充滿了這種錯誤的推導——你每天不接觸50個誤導信息,你都不叫現代人。有些錯了就錯了無傷大雅,但有些重大決策,一旦錯誤,背后消耗的時間和人生成本就大了。
這就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對外防忽悠,對內心智糾偏。
想要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思想,我們先要確認下我們是如何判斷一個理論或者思想是正確的。人的心智水平有三個層級—— 體驗、解釋、分析 。
第一層級是體驗。
我們相信“聽上去、感覺是對的”的事情。比如賣中藥的基本上都會用“古方、精萃、泰斗、皇帝內經”這些你看似權威的陌生詞,大腦就自動開始放松警惕。我們追求的不是正確的答案,而是一個“爽”的答案。現在產品設計都講究客戶體驗,實際上銷售對象都是那些不怎么思考,憑感覺就決定的用戶。所以我們大腦天生就有這個層級。
第二層級是解釋。
我們相信“解釋起來是對的”的事情。做芯片的人士都知道,芯片設計的時候總有沒考慮到個別用戶使用情況的時候,所以在技術支持中只有靠外圍應用參數去做補救。那這個時候就要靠應用支持工程師的說服技巧,有時候會說“這個類型的芯片都只有加這樣的參數,否則不可靠......”。
在這個層級, 我們追求的是“合理”的解釋。
第三層級是分析。
我們不再相信現成的答案,而是尋找“接近真相的解釋”。先提問,再搜索信息,然后你會找到好多相互矛盾的解釋,這就需要你評估這些解釋,找到真相—— “提問,搜索、評價、結論”。好在大多電子工程師不去深究芯片設計原理,若遇到技術大拿,他們就會去探尋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根據補救措施來評價風險,最后根據出問題概率小而得出芯片可用的結論。
在第三層級,也是最高層級, 我們追求的是“更接近真相”的解釋。
第三層級之前,我們只能說是在學習,到了第三個層級,才算是獨立思考——不被忽悠,接近真相。
你在哪一層呢?
中國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第一層——這與受教育程度不相關——只要對方是大師、高管、企業家等看似權威的名頭,人們的腦子就不具有分辨能力了,容易全盤接受對方傳達的信息和結論。
這幾年民智有所上升,很多主動學習的人士至少是在第二層的。
大多數人心智的上線是多少呢?
大部分人心智的上限,就在第二層與第三層之間。他們很難懷疑自己深信的結論,原因是,有人缺分辨的意識,有人缺分辨的能力。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給什么吃什么。他們會在學習中逐漸迷失在各種解釋中,無所適從。他們的信息源,就是他們心智的上限。手機是好東西,是我們快速接收信息的終端。若我們朋友圈看到的整天都是曬娃曬吃曬微馬,那信息是不會再增長的。他們的信息源就是育兒,美食,運動,若在這上面沒有自己特長的話,就很難轉化這些信息而變現。
而獨立思考的人, 因為有了懷疑和辨別的能力,所以能突破自己的信息源,向上追溯,直到站在真理的面前。
這個過程其實挺痛苦的——懷疑自己曾深信不疑的東西,會讓你重新陷入迷茫。放松一下,我們來欣賞一下朱自清《匆匆》里描寫時間的句子。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們認為時間是一成不變的向前走去的,不管你是公主,不管你是農夫,也不管你是白領,時間都是按照相同的方式流逝,就連偉大的牛頓也是認為時間是“絕對”的。但是MM實驗后,發現光的速度是絕對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推導出時間會被空間引力吸引而導致不均勻。時間不均勻,我們能接受嗎?目前我們只有接受,除非你有更好的理論證明時間是連續的,甚至是離散的。
魯迅說:“一般人認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無辜的。假如這種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發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無辜——再說,沒有比裝傻更便當的了…… ”
提高心智上線好重要,心智上線高,就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好多邏輯錯誤。
列舉5種最常見的強盜邏輯的底層思路,與大家一起辨析。它們都是先確定結論,然后回頭找證據,而且屬于“心智的第二個層級”——解釋。
1.循環論證
一般的論證過程是從前提條件推導出結論。循環論證的特點是:前提就是結論,結論就是前提。比如說著名的“心誠則靈”理論。
“大師,我許的愿為什么不靈?”
“心誠則靈。”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誠呢?”
“愿望實現了,就能證明你心誠了。”
你看,這句話等于說:“只有被證明靈驗了的心誠才會靈驗。”——這就是循環論證。
謝霆鋒有首歌叫“因為愛~~所以愛~~~~”,也是這個意思。
聽我這么解釋,你肯定覺得這種邏輯很搞笑吧——但如果我說“足夠努力你就能成功”,你怎么就信了呢?成功學的邏輯就是這樣的——你努力就會成功,哦,你還沒成功啊,那是你不夠努力!
2.訴諸無知
這個邏輯錯誤我們小時候常犯。古典老師小時候,被雜志里描述的被外星人劫持的橋段嚇壞了,當時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如果飛碟不是外星人的飛船,為什么科學給不出合理的解釋呢?”
現在古典是大咖了,他可以回答小時候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科學能解釋的東西極其有限。飛碟有可能是一種還未被發現的心理幻覺;有可能是傳播者的夸張描述;也有可能是未來能解釋的一種大氣現象……”總之,“科學暫時不能解釋”這個前提,并不能得出“一定是外星人”的結論。
有這種思路的人,往往是那些被偽科學和騙術蠱惑的人,他們會用此道來質疑科學結論:“你怎么確保這個結論百分百正確?”或者“科學不是萬能的”。
3.以偏概全
這個應該不用細說。你能看到的太多了,“盲人摸象”是三歲小朋友都知道的故事。
一種常見的以偏概全是“地圖炮”。地圖炮原來是一個塔防游戲里特別厲害的大面積殺傷武器,后來被引申為“地域攻擊者,或是以少數人的行為否定某個群體行為”的地域性以偏概全。
“東北人都是黑社會;廣東人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什么都吃;山西人愛吃醋;河南人總被黑……”。
另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是把“多因素帶來的成功”簡化成“只要……就……”。大部分的成功學和相當一部分的商業書籍,都使用了這個套路——把某件需要很多因素構成的事歸功于一個點。
4.大家都……
“大家都……”也是一個常見的邏輯謬誤——“因為大家都……所以是對的”。
“這么多人吸煙也沒事,所以吸煙沒問題。”
“大家都在讀的書,一定對我也有用。”
“大家都結婚生小孩了,你還不趕快!”
常見微信公號里的標題“10萬人都在看的養生秘訣,早看多活10年。。。。”你信嗎?。
5.訴諸權威
由于我們多年來接受“填鴨式”教育,大腦熱衷于權威,我們就很容易被人反制,而很多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選擇了“訴諸權威”這條道路。
舉一個著名的“生命密碼”理論的例子:
關于“生命密碼”360百科的介紹是:
“現今生命密碼更是融匯了博大精深的《易經》和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數字理論》以及西方科技統計學的科學工具,通過一個人的陽歷出生年月日繪出人生的密碼圖,這個圖表可以解開一個人的天生潛力和性格特質,經由身、心、靈的不同層面來了解自己和他人。”
核心邏輯是:“通過科技統計學(什么鬼?)來計算陽歷出生年月日,來破解人的潛力,源頭是畢達哥拉斯的《數字理論》。”
這太逗了,我們一起來拆解下。
維基百科顯示:畢達哥拉斯沒寫過《數字理論》,也沒有留存到今天的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后世哲學家的描述。
但以此判斷“生命密碼”是假的,也太以偏概全了。
這個故事的笑點在于——畢達哥拉斯死于公元前495年,而計算生命密碼的陽歷出生年月則是按照耶穌誕生之年,也就是公元元年以后的時間來計量的。
這就好比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有個算法,能夠通過你身份證后四位知道你性格一樣荒謬。
比假權威更荒謬的是跨界權威——比如“劉德華推薦了一本小說”,然后這本小說就會被大張旗鼓的追捧,抬得身價很高——但你冷靜下來想想,劉德華真的對小說有專業鑒賞能力嗎?這究竟是個人偏好,還是確有價值呢?
其實專家對于跨領域的判斷力,不僅不會更強,反而有可能更弱。 因為他太專注本領域了,自然會相對削弱在其他領域的專業性。
獨立思考需要避免強盜邏輯,那我們思考到底要用什么邏輯呢?
答案是市場邏輯。
信守承諾,公平交易,有經濟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