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大量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并且運用它,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前研一
今天看了《思考的技術》當中一部分,作者大前研一作為麥肯錫的明星職員對邏輯化思維技術的鍛煉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河馬先分享下思考的三大誤區。
001“思考”不等于“一時的想法”
思考是有套路有流程的,而不是什么"靈機一動",靈感是靠不住的。比如設計師在決定一個網站的配色的時候,不能說拿著取色器亂選一氣,然后說“我覺得這個、這個、還有這個顏色好像不錯”,這種設計師是很不專業的。正確的流程應該是,先思考這個網站的主要愿景和功能,然后弄清它的主要用戶群體以及這群人可能喜歡的風格。如果是食品類網站,可能就需要突出干凈和新鮮;如果大部分用戶是女性,可能就需要多用一些比較柔和的顏色。在制定了這些基本的篩選要素之后,再有針對性地去選擇和諧好看的顏色組合,這樣選出的方案就有意義得多。
然而,大多數人在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是單純地把一時的想法拿來做解決方案,這種時候如果別人問你一句為什么,你就很可能拿不出證據。
002容易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
比如,作為經營管理顧問,在分析某些現象后,可能會得出類似這樣的結論:某個行業處于衰退中,成長速度明顯趨緩,應該減少投資。整個邏輯推演看似很流暢,但是如果前提"某個行業處于衰退中"不成立,后面的推演就沒有意義了。這個前提在沒有被證明之前,其實就是一個"假設"。如果假設為真,那么我們推出的結論也是對的;如果假設失真,那么剛才的推演都是胡扯。
現象經過推斷可以提出假設,假設經過證明以后才能導出結論。為了向客戶證明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就必須著手收集數據并且分析論證才行。
003搞不清楚"現象"和"原因"的區別
作者提出,在許多案例中,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其他都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有時候,原因導致的現象,又會引發新一層的現象,這種時候就看我們能不能追本溯源找到本質的原因了。比如,我們發現了某個公司業績不佳,在調查原因的時候,發現公司的銷售人員工作時士氣低落。突然間,我們就覺得找到了業績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們就辦各種團隊建設活動......但是如果根本的問題是產品質量不佳,辦團建有用嗎?士氣低落很可能也只是現象而已,士氣低落的原因,也許是經過努力仍然沒能賣出產品。而產品賣不出去,原因可能是產品本身的設計有問題。這才是本質的原因,其他都是原因導致的現象而已。只有抓到了問題的本質,才能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