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進去看《連載梨生全集》
點進去看《植語連載》
點進去看《讀書筆記匯編》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你還在套用陳舊的理論、懶于動腦、固步自封,你將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惟有改變既有的思維模式,放棄對過去成功經驗的迷戀,學習有創意的思考方法,方能找到正確的出路。
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大量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并且運用它,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
《思考的技術》的作者“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憑借他30多年的管理咨詢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借鑒的思考方式,循序漸進地為我們闡述思考的概念、意義以及方法論。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和經濟評論家,也是經管類暢銷書作家。曾是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的明星員工。這本書就是他以在麥肯錫從事經營管理顧問工作時的視角和經驗來寫的。
雖然是咨詢行業里的明星,但是大前研一的本科竟是石油化工專業。
當他還是大一新生時,在聽信了石油即將被開采完的說法后,認為石油化工前景暗淡,新能源必將取代石油,于是開始自學核能。
后來,他考進了東京工業大學原子核工學系的研究所,之后又到麻省理工學院進修核能。從麻省理工畢業后,他回到日本,進入了日立制作所從事核能爐心設計。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日立放棄了這方面的自主研發。當大前研一意識到"要制造由日本人設計的原子爐"的夢想不可能實現,以及建設核能發電站會被民眾扔石頭反對的時候,他又一次歸零,放棄了核能的研究。
他認為,如果發現自己的假設是錯的,就應該重新做假設,再次出發就行了。之后,他陰差陽錯地進入了麥肯錫,依靠之前作為理科生而訓練出來的邏輯思維能力,成為了經營管理顧問中的明星。
大前研一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在最后實力轉型,完全是得益于之前對于思考方式的訓練。所以說,上了那么多年學校,根本沒有浪費,反而是人生成功的關鍵積累。
書中,作者給出了一個案例,說他在考進麻省理工博士班后,發現以往的博士學位考試太簡單于是就報名跳級。題目是一道非常科幻的計算題,在所有考生之中只有他一個人算對了答案,但他卻落榜了。
老師給出的原因是"你的數字是對的,但是對于思考的過程卻沒有明確的說明,這對一個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于是他大徹大悟,不厭其煩地訓練思維并進行各種的實驗。兩年多后,他成為了全班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學生。
國外的教育方式,和作者的經歷同樣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國外有一種考試形式是把幾道問題帶回家,給你兩個月的時間慢慢做,不允許互相交流。
作為中國的學生,這種形式聽起來簡直太草率了,規定不交流就真的能做到嗎?但是拿到題目后你會發現,就算交流也沒有用。如果開小會討論一整天,你會發現每個人的思路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結論也不同,甚至沒有人可以說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思路。
在這種情況下,分數其實是來自你思考的過程以及你如何把它展示出來。這樣的考試沒有任何作弊的意義,考的是大家在掌握了知識后的思維和運用能力以及表述能力,真的是各憑本事。
開篇前言中,作者就直說了幾個道理。
第一,時代已經大大不同,世界變化的速度太快,老一套的許多道理都不再適用。
一套結論可以反復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必須學會動態的、發展的思維方式,來應對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第二,這是一個思考力差距化的時代。十倍的思考力可能帶來千倍的收入差異,要想富,多動腦!
第三,懶于求知的人沒有生存空間,固步自封的人終將被時代淘汰。
在書中,作者通過七個章節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思考的意義以及方法論。
第一章,"轉換思路",講的是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思考,為什么要思考,為什么很多人自以為在思考而其實不是;
第二章,"邏輯打動人心",講的是學會了正確的邏輯思考方法以后,如何運用,向別人證明你的結論是正確的;
第三章,"洞悉本質的過程",教你如何從現象中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的本質,從而有針對性地運用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非線性思維的建議",告訴了我們現實中有很多問題是開放性的,并沒有固定答案甚至沒有答案,針對這種問題應該如何去思考;
第五章,"讓構想大量涌現",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平時多做白日夢,思考之時如有神;
第六章,"解讀五年后的商機",當我們在掌握了整套思考方法時,我們要自己去尋找問題來思考,形成預知未來的能力;
第七章,"開拓者的思維",當我們有了上述的所有能力以后,果斷地向舊世界,挑戰,去尋找看不見的新大陸,最終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經常動動歪腦筋、做做白日夢,日積月累地訓練你的思考力,漸漸的,你的夢想就可能成真了。
思考的三大誤區
作者認為,他在麻省理工學習到的這種在頭腦中組織思路的方法,其實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
他認為這種思維能力是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原因是有幾大誤區一直在干擾著凡人們的思維方式。
第一大誤區:“思考”不等于“一時的想法”
也就是說,思考是有套路有流程的,而不是什么"靈機一動",靈感是靠不住的。
比如設計師在決定一個網站的配色的時候,不能說拿著取色器亂選一氣,然后說“我覺得這個、這個、還有這個顏色好像不錯”,這種設計師是很不專業的。
正確的流程應該是,先思考這個網站的主要愿景和功能,然后弄清它的主要用戶群體以及這群人可能喜歡的風格。
如果是食品類網站,可能就需要突出干凈和新鮮;如果大部分用戶是女性,可能就需要多用一些比較柔和的顏色。在制定了這些基本的篩選要素之后,再有針對性的去選擇和諧好看的顏色組合,這樣選出的方案就有意義得多。
然而,大多數人在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是單純地把一時的想法拿來做解決方案,這種時候如果別人問你一句為什么,你就很可能拿不出證據。
第二大誤區:容易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
比如,作為經營管理顧問,在分析某些現象后,可能會得出類似這樣的結論:某個行業處于衰退中,成長速度明顯趨緩,應該減少投資。
整個邏輯推演看似很流暢,但是如果前提"某個行業處于衰退中"不成立,后面的推演就沒有意義了。
這個前提在沒有被證明之前,其實就是一個"假設"。如果假設為真,那么我們推出的結論也是對的;如果假設失真,那么剛才的推演都是胡扯。
現象經過推斷可以提出假設,假設經過證明以后才能導出結論。為了向客戶證明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就必須著手收集數據并且分析論證才行。
第三大誤區:搞不清楚"現象"和"原因"的區別
作者提出,在許多案例中,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其他都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
有時候,原因導致的現象,又會引發新一層的現象,這種時候就看我們能不能追本溯源找到本質的原因了。
比如,我們發現了某個公司業績不佳,在調查原因的時候,發現公司的銷售人員工作時士氣低落。突然間,我們就覺得找到了業績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們就辦各種團隊建設活動......
但是如果根本的問題是產品質量不佳,辦團建有用嗎?士氣低落很可能也只是現象而已,士氣低落的原因,也許是經過努力仍然沒能賣出產品。
而產品賣不出去,原因可能是產品本身的設計有問題。這才是本質的原因,其他都是原因導致的現象而已。只有抓到了問題的本質,才能釜底抽薪。
證明你的假設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問題的本質并且去證明呢?作者給出了他的方法:實地訪談法。
通過分析,提出假設以后,為了證明假設,一定要跑到最前線,甚至跑遍全國,和一線人員在一起工作。
這么做,可以讓問題暴露無遺。面對問題,有時候只要對搜集的資料做些分析就能隱約看到結論了。但即使如此,在有十足的把握推導出絕對正確的結論之前,還是必須到現場實證一番。
作者還提出,不能作為解決方案的,就不是結論。有了結論之后,還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出方案之后,你需要說服決策者使用你的方案,這時候,剛才提出的實地考察得出的證據就變得非常有說服力。
作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邏輯思考力。一般我們常說的先見之明、直覺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不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提出解決方案時,邏輯思考力是必需的能力。數據分析,實地訪談以及有計劃的實驗,不斷循環這個過程直到確認結論無誤,然后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科學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最后,這種思考力是需要不斷訓練的,就像“武士不上戰場但仍要練劍”一樣。
大前給出了他獨特的訓練方法: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時間,隨便找一個可能很無聊的問題進行思考。每天一個題目,腦子會越來越駕輕就熟,各位讀者可以試一試。
思考與實踐:
我們不妨去實驗一下作者提出的獨特的訓練方法,找一些問題來思考,比如“如果地鐵車門上的廣告公司要我幫他提升業績,我該怎么做”,堅持一段時間,看看我們的思考力能否得到提升。
邏輯打動人心
思考力需要訓練不斷提高的。我們還要有足夠的說服力,讓別人信服。
大前研一基于經營管理顧問的身份,提出了一些方法讓企業的總裁采納他所提出的方案。
將這一點發散開來講,對普通人也是很有必要的。許多時候你需要讓你周圍的人認同并且采納你的說法。
那么怎么做呢?簡而言之,就是你得講得有道理、有條理、有邏輯、有證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有邏輯做背書的思路”。
作者認為,只要所提出的建議有完整且足以讓人信服的邏輯結構,就具有說服力。
所謂說服力就是能夠充分考慮對手的心理狀態的邏輯思維能力。而組織一個符合邏輯結構的思維方法,就是提建議時的技巧。
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了"邏輯"的重要性。他還指出,其實處理任何事情都少不了邏輯思維,所以就算不需要對客戶做簡報和提案的人,也要磨煉自己邏輯地呈現結構化的能力。
作者也給出了一套讓對方采信自己解決方案的方法論。
首先,必須和對方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說要做到的目標,并且強調后續的一切討論圍繞這個目標。
要么是“我想提高市場占有率”,要么是“我想改善獲利空間”等。如果對方說他什么都想要,一般就可以直接回絕,不要和這種人多浪費什么時間了。
之后,給出建議時也是一樣,一個建議就夠了。如果給出許多個建議,只會讓對方猶豫不決。一句“總裁,請做這一項”,經營者就很容易動心了。
尤其你要提到,你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做了無數的分析、進行過許多的實地訪談,才得到了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這樣對方就更容易采納你的建議了。
所以,只需要提煉出一個最核心的建議,這就是為什么上一章我們強調要發掘問題的本質的原因之一。
當然,你提出的建議可能會讓對方厭惡,比如有位總裁非常喜歡自己研發的產品,而你的建議是停止銷售這種產品,一定會受到對方的阻力。
那么這時候,你就可以先把他當初說過的目標搬出來,讓他知道我們本質上是要達成這個目標,而不是守住一個產品。
如果對方還是堅持,這時候實地訪談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到了。
你可以列舉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證明,告訴他你得到的才是真實的情況,這樣一來他也無法否認。
實地訪談是收獲真實證據的重要方式,而有了真實證據,再加以邏輯性的推演,除非對方明知理虧還無理取鬧,否則一定不會否認的你說法。
我們在提出建議時,還需要考慮幾個細節。
比如,我們要考慮對方個人或者團隊的主觀感情因素。
當你的建議是有效的,但卻違背大家的利益時,對方是很難有心思去完整地執行的。為了看到成果,我們決不能忽視人的情緒問題。
另外,在實際進行提案時,要注意結構清楚。
用簡潔的語言分析,每部分做一個結論,然后應用所積累的多個小結論,導出自己認為絕對正確的整體結論,再以此結論提出有證據做支撐的建議。
在一開始,就要提到自己的整體結論,并且明示自己做了多少證據搜集工作,以免對方先入為主覺得你在胡扯。
就咨詢行業而言,一般的提案內容本身分為幾個模塊:業界的動向、其它競爭公司的動向、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改善條件、解決方案、建議、計劃步驟,可以依次提出。
作者還提出了幾個打動人心的要點。
首先,講道理的時候順序很重要。不能以“自己想說的順序”來說,而要以“對方能理解的順序”來說。
好比說你想和生氣中的女朋友講道理,一般以“我錯了”作為開頭效果會比較好。生活中也是這樣,一開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后來會比較容易說服對方。
其次,不可僅憑現象做判斷。前文講過,現象不等于原因,而是由原因導致的。
我們在找原因時不能偷懶,如果你能抽絲剝繭地跟對方分析層層現象底下最本質的原因,說服力一定會驟然提升。
再次,必須把演示文稿熟記于心,不要動不動就照著PPT念,這樣會顯得非常沒有說服力。
作者提出了兩個訓練演講熟練度的方法。第一個是不要看稿子,用五分鐘的時間把內容全部說一遍。
第二個是隨機抽掉中間的一頁稿子,看能否連貫的說完。如果對自己即興演講的能力沒有信心,可以對著錄音機反復練習一些發散性的題目,比如對著半杯水,以此為題進行20分鐘講話。
最后,作者介紹了一種“金字塔結構法”,為基本的邏輯構成支撐。通過“彼此獨立,互無遺漏”的分論點來層層推出上級論點,然后支撐金字塔頂上的一個論點,確保整體理論的一致性。
思考與討論:
作者為了展示上文提到的打動人心的技巧的實用性,給出了一個龐大的案例,是對于日本郵政三事業民營化的方法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
此外,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平時你是如何說服別人的,在這一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
摘自:《思考的技術》作者大前研一。卡片作者王嘉喆
碼字第87天,2017.04.05于綿
《思考的技術》-精讀
Day 1 如何思考
№.1 本書導讀
№.2 今日導讀
№.3 科學的思考
№.4 思考的三大誤區
№.5 請證明你的假設
№.6 今日總結
Day 2 如何說服
№.7 今日導讀
№.8 說服的步驟
№.9 相關細節
№.10 幾個要點
№.11 一個案例
№.12 今日總結
Day 3 如何辨明
№.13 今日導讀
№.14 慎重抉擇
№.15 忠于事實
№.16 據理力爭
№.17 自我否定
№.18 今日總結
Day 4 文思如涌
№.19 今日導讀
№.20 保持懷疑
№.21 說說教育
№.22 思考大原則
№.23 思考三練習
№.24 今日總結
Day 5 站高望遠
№.25 今日導讀
№.26 預知未來
№.27 如何預知
№.28 開拓思維
№.29 今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