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大量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并且運用它,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套結論可以反復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
思考力差距化的時代。
轉換思路 "邏輯打動人心" 洞悉本質的過程 ?"非線性思維的建議 讓構想大量涌現 解讀五年后的商機 "開拓者的思維
他之所以能夠在最后實力轉型,完全是得益于之前對于思考方式的訓練
第一大誤區:“思考”不等于“一時的想法”
思考是有套路有流程的,而不是什么"靈機一動"
靈感是靠不住的。比如設計師在決定一個網站的配色的時候,不能說拿著取色器亂選一氣,然后說“我覺得這個、這個、還有這個顏色好像不錯”,這種設計師是很不專業的。正確的流程應該是,先思考這個網站的主要愿景和功能,然后弄清它的主要用戶群體以及這群人可能喜歡的風格。如果是食品類網站,可能就需要突出干凈和新鮮;如果大部分用戶是女性,可能就需要多用一些比較柔和的顏色。在制定了這些基本的篩選要素之后,再有針對性的去選擇和諧好看的顏色組合,這樣選出的方案就有意義得多。
第二大誤區:容易把“假設”和“結論”混為一談
比如,作為經營管理顧問,在分析某些現象后,可能會得出類似這樣的結論:某個行業處于衰退中,成長速度明顯趨緩,應該減少投資。整個邏輯推演看似很流暢,但是如果前提"某個行業處于衰退中"不成立,后面的推演就沒有意義了。這個前提在沒有被證明之前,其實就是一個"假設"。如果假設為真,那么我們推出的結論也是對的;如果假設失真,那么剛才的推演都是胡扯。
現象經過推斷可以提出假設,假設經過證明以后才能導出結論。為了向客戶證明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就必須著手收集數據并且分析論證才行。
第三大誤區:搞不清楚"現象"和"原因"的區別
作者提出,在許多案例中,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其他都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現象。有時候,原因導致的現象,又會引發新一層的現象,這種時候就看我們能不能追本溯源找到本質的原因了。比如,我們發現了某個公司業績不佳,在調查原因的時候,發現公司的銷售人員工作時士氣低落。突然間,我們就覺得找到了業績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們就辦各種團隊建設活動......但是如果根本的問題是產品質量不佳,辦團建有用嗎?士氣低落很可能也只是現象而已,士氣低落的原因,也許是經過努力仍然沒能賣出產品。而產品賣不出去,原因可能是產品本身的設計有問題。這才是本質的原因,其他都是原因導致的現象而已。只有抓到了問題的本質,才能釜底抽薪。
實地訪談法
作者還提出,不能作為解決方案的,就不是結論。
作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邏輯思考力
數據分析,實地訪談以及有計劃的實驗,不斷循環這個過程直到確認結論無誤,然后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科學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種思考力是需要不斷訓練的,
獨特的訓練方法: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時間,隨便找一個可能很無聊的問題進行思考。每天一個題目,腦子會越來越駕輕就熟,各位讀者可以試一試。
簡而言之,就是你得講得有道理、有條理、有邏輯、有證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有邏輯做背書的思路”
說服力就是能夠充分考慮對手的心理狀態的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必須和對方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說要做到的目標,并且強調后續的一切討論圍繞這個目標。
之后,給出建議時也是一樣,一個建議就夠了
只需要提煉出一個最核心的建議,
實地訪談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到了
我們要考慮對方個人或者團隊的主觀感情因素
要注意結構清楚。
在一開始,就要提到自己的整體結論,并且明示自己做了多少證據搜集工作,以免對方先入為主覺得你在胡扯
用簡潔的語言分析,每部分做一個結論,然后應用所積累的多個小結論,導出自己認為絕對正確的整體結論,再以此結論提出有證據做支撐的建議。
就咨詢行業而言,一般的提案內容本身分為幾個模塊:業界的動向、其它競爭公司的動向、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改善條件、解決方案、建議、計劃步驟,可以依次提出。
首先,講道理的時候順序很重要。不能以“自己想說的順序”來說,而要以“對方能理解的順序”來說。好比說你想和生氣中的女朋友講道理,一般以“我錯了”作為開頭效果會比較好。生活中也是這樣,一開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后來會比較容易說服對方。
其次,不可僅憑現象做判斷。前文講過,現象不等于原因,而是由原因導致的。我們在找原因時不能偷懶,如果你能抽絲剝繭地跟對方分析層層現象底下最本質的原因,說服力一定會驟然提升。
再次,必須把演示文稿熟記于心,不要動不動就照著PPT念,這樣會顯得非常沒有說服力。作者提出了兩個訓練演講熟練度的方法。第一個是不要看稿子,用五分鐘的時間把內容全部說一遍。第二個是隨機抽掉中間的一頁稿子,看能否連貫的說完。如果對自己即興演講的能力沒有信心,可以對著錄音機反復練習一些發散性的題目,比如對著半杯水,以此為題進行20分鐘講話。
最后,作者介紹了一種“金字塔結構法”,為基本的邏輯構成支撐。通過“彼此獨立,互無遺漏”的分論點來層層推出上級論點,然后支撐金字塔頂上的一個論點,確保整體理論的一致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作者給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所以會對邏輯思維感到棘手,和我們的心智模式有關。
邏輯思維的基礎在于積累事實,但是大多數人是不忠于事實的,我們總有自己的私心。當公司業績不好的時候,產品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銷售部不賣力,而銷售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產品研發不行。人性都有根深蒂固的利己性,因而很少會
有人保持客觀的態度去調查和尊重事實。
因此,作者提出,要學會邏輯思維并洞察問題本質,第一步就是要忠于事實。在研究問題時,做到對事不對人,就不會在乎自己的立場。當事實出現后,就要忠于這個事實,坦然接受事實,必須讓自己站在沒有偏見的立場上。不管自己的情緒如何,對于所呈現的事實,一定要虛心接受。
如果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屬于你的責任,那么說服別人采用你的方案就是你的義務。我在團隊工作中經常提出,在開會討論的時候,每個人必須竭盡全力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有義務說服團隊的其他人。在開會的時候,大家看法不一,必須都要積極提出,才可以有多元的思考方向。在這個時候,哪怕是打起來,也沒有關系。但是,一旦最終通過領導決斷或者是民主投票確定了一個方向,所有人都必須在會后嚴格地執行這個方向,哪怕是與自己之前提出的方向完全不同,這就是團隊精神。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總有一些人,在開會討論的時候覺得其他人說的不對,但也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意見被否決以后也不去據理力爭,暗自在心中不忿。而等到實際去執行新方向的時候,這樣的人往往又消極怠工。萬一最后新方向失敗了,他就事后諸葛亮一般跳出來說“我就說吧,當初如果能聽我的……”好像沒有聽他的建議,是其他人的責任。其實,責任在于他自己,因為他明明有正確的建議,卻沒有努力去說服其他人采納。
應該盡量可能地保持團隊內部想法的多元化。
這其實是因為雙方都沒有真的據“理”力爭
爭論時,我們要使用前文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實地訪談法,先搜集好大量證據。沒有證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1981年,通用電氣公司的總裁杰克?韋爾奇采用了“沖突對抗”的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對于某個意見,設法讓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舉手發言。當彼此的意見仍無法統一時,就從公司內部找來第三者擔任裁判員,意見相左的雙方,在裁判員前各自根據事實陳述自己的意見,最后再由裁判員裁斷誰是正確的。采用這個制度后,通用電氣公司解決問題的速度加快了。這個方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特別是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為每一次爭論收集大量證據的時候。
在新經濟的世界里,如果不具備洞悉問題本質的能力、憑一己之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構思創意挑戰新事業的能力、研究打敗對手的企業戰略的能力,就會被所屬的企業驅離職場。因此,現在每一個人都必須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應對未來的世界。面對任何問題,在找出真正的答案之前,我們只有花時間,不斷思考真正的動機是什么、有沒有驗證的方法,以此來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