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到有人說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也發現,很多心理出現困擾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安全感嚴重缺失,幸福感不強。
在心理學上,安全感是指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感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都是心理有安全感的表現。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
安全感缺失的表現有很多,比如怕黑、害怕獨處、害怕人多、什么都想納入自己掌控之中、過度追求完美等等。
幸福感不強的表現也有很多,比如感覺比較麻木、感覺不到溫暖和愛意、沒有很開心快樂的事情、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人和事等等。
那安全感和幸福感和什么有關呢?
接下來我將逐一對那些最常看到的答案進行探討。
第一種:安全感、幸福感等于錢多錢少?
如果要去做個問卷調查,問你覺得安全感、幸福感和什么有關系,可能排名第一的答案應該是錢。
這個結果不稀奇,根據二八定律,80%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很缺錢,因此很多人就會覺得只要自己有很多很多錢,那就絕對會很有安全感。
大部分都在想,要是我很有錢,那我就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多開心,多幸福,多有安全感!
但事實是,如果一些人因為一些原因突然有了很多錢,那這些人的幸福指數確實會飆升,但六個月以后一半的人幸福指數就會回歸之前的水平,一般來說一年以后其他人的幸福指數也會回歸到以前的水平。
在我身邊,有不少因為拆遷而一夜暴富的人,但這些錢最后帶來的都不是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不少人迷失在賭場,還有不少因為金錢而家庭失和的例子。
還有很多很有錢的人,心理的困惑困擾并不比常人少,那些賬目數字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人可能會說:很多有錢人也很有安全感、幸福感啊?
是的,也有很多很幸福的有錢人,但TA們的安全感并不單單依靠錢。
錢能給人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于,不必承受餐風露宿之苦,不會因為物質上的缺失而痛苦,也滿足于已經擁有的物質生活,而不是還對金錢有著無止境的渴求和索取。
第二種:安全感、幸福感等于權利、地位?
有人說:如果我地位很高,手里有很大權利,手里有權好辦事,那我保證安全感倍增,也不用怕別人了。
但是有科學家做過研究,剛升職的時候確實會帶來極大的興奮感和幸福感,但是3-6個月以后,這種感覺還是會回歸到以前的水平。
而且權利、地位這種東西,總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要走到什么樣的高度才算高呢,才算有安全感呢?
地位高的,做事會有諸多顧忌,日常須謹言慎行,各種表現需要小心翼翼,生怕被別人抓住小辮子把自己拉下來。
而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高位,或者站在高位上做不好的事,更會時時惶恐,生怕一不留神就萬劫不復。
這樣的權和位,又能帶來多少安全感呢?
權利和地位能給人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根基在于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實實在在的做著無愧于心的事,并能造福他人,真正為社會創造有益的價值。
第三種:安全感、幸福感等于有超級厲害的爹娘?
在這個似乎到處都要“拼爹”的時代,有人會覺得安全感就是有厲害的爹娘罩著自己,這樣不管自己做什么事,都有爹媽在后面收拾,不用顧忌后果,你看,這多有安全感,多幸福!
在爹娘的羽翼之下生存,固然是安全的,但卻不一定有安全感。
其實爹媽太強,子女的壓力就會很大,因為子女終其一生都需要不斷的努力才有可能超越爹娘的高度。
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難靜下心來,因為外面的世界太過精彩,誘惑如此之多。
欲望愈多,不安定的因素愈多,二代的身份所帶來的安全感又如何能輕易填得滿欲望的溝壑?
爹娘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不在于爹娘的能力有多強,而在于能否給在外飛翔的孩子提供可以讓心靈安定棲息的港灣,哪怕TA飛得再高再遠,只要想到身后有爹娘,就會很安心,就什么都不怕了。
第四種:安全感、幸福感等于被一個人深愛著?
有人說:如果我有一個深愛著我的伴侶,我就會很有安全感,會感到很幸福。
其實這個事情的因果關系應該是這樣的:我自己有了安全感,這樣我才能長久擁有一個愛我的伴侶,我的幸福指數才會高。
因為如果在親密關系中有其中一方安全感嚴重缺失,就會出現類似這樣的情況:無止境的猜疑,無限制的控制,查手機,盯行蹤,監督異性關系,緊緊抓住對方,不給對方留私人空間。
在這樣壓抑而緊繃的狀態下,哪怕再深愛也會把對方的耐心和愛意一點點磨掉,直至對方再也無法承受然后逃離。
所以如果你缺乏安全感,哪怕被人深愛著,你也依然會下意識的去懷疑TA的愛,會忍不住不停的去做各種測試和考驗,然后再敏感的放大自己的不安,以此來佐證自己的懷疑,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要先有安全感才能擁有穩定的親密關系,而不是幻想著讓親密關系來給我們提供安全感。
第五種:安全感、幸福感等于個人才能?
有人說:如果我非常聰明,非常有才能,個人能力很強,那我一定會很有安全感、幸福感。
但其實安全感、幸福感和個人才能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我曾見過有一個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人,就是那種“別人家的人”的樣板,是大家眼中的佼佼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是個路癡,分不清東南西北,出門經常迷路,他也非常缺乏安全感,總擔憂自己的未來不按自己的規劃發展。
從心理學上來說,如果一個人能力很強,很聰明,精神上往往會有一個病理代價。
能力的基礎是智力,而智力的基礎是學習記憶,而超強的學習記憶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優勢和后果,那就是學東西學得快,往往還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這種能力之下,如果通過學習自動習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情緒時,災難性的后果就出現了。
當情緒反應不再局限于最開始的觸發點,而是延伸到所有類似和鄰近的事物,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因為非理性的恐懼情感也會一點就通。
比如“所有的男人/女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之類的激烈言辭,就是情緒泛化的結果。
由此可見,個人能力非常強的人,對安全感的要求會更高,會更難以滿足。
個人能力與安全感、幸福感的關聯在于,既不鉆牛角尖,也不泛化,把超強的學習能力用在“多角度看待問題”上,用心去維護那些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的關系,用心去體驗生活的美好。
第六種:安全感等于不曾遇到挫折或創傷?
有人說:要是我沒有遇到那個挫折,沒有經歷過那個創傷,那我一定會是一個很有安全感、很幸福的人。
先不說這個“要是……”的假設根本沒有可能成立,因為誰也無法改變過去,事實是即使沒有這個“要是……”,也會有其他事發生,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在有生之年不經歷任何挫折。
但我們也不必把創傷事件的影響放得那么大,正如那些能讓幸福指數短時間內飆升的事件一樣,創傷事件對人的影響一般在3-6個月內也會大幅降低,只要我們不可以去延長它對我們的影響,它自然而然會慢慢褪去。
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時間會化解很多我們覺得無法化解的問題。
并不是遭遇挫折或創傷事件我們就無法擁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相反,如同鳳凰涅槃,浴火方可重生,經歷過挫折或創傷,只要我們從此之后懂得珍惜和感恩,懂得知足常樂,那會更明白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真正涵義。
還有其他答案,但因為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的安全感來源于我們自己,來源于諸如父母、兄弟姐妹、愛人等重要的人,來源于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牽絆,它們千絲萬縷的盤結在一起,結成細細密密的網,守護著我們的心靈。
而幸福就像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幸福就是你心中時時能有溫暖的期盼和溫馨的守候。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咨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