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派認為,行為主義只關注輸入和輸出變量,對學習過程中的復雜多樣的心理過程無從了解,但是在許多場合這種過程的探索和研究卻是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為此,認知學派提出“輸入——加工——輸出”的學習模式,重點研究信息的獲取、加工、儲存和使用的過程,研究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各種可變因素。
認知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加涅、布魯納、奧蘇泊爾和皮亞杰等。
1.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
布魯納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他把學習看做是認知過程,看做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不斷發(fā)展智慧的過程。他認為,學習就是類目及編碼系統(tǒng)的形成,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具體的東西,以便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組織(編碼系統(tǒng))。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強調理解的作用,強調認知結構與教材結構的結合,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并主張“發(fā)現(xiàn)學習”,認為學生在一定情境中,對學習教材的親身體驗,通過內部動機的作用,從而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和掌握知識,才是學習者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布魯納還進行了大量的數(shù)學學習實驗,從中總結出了四個數(shù)學學習原理:(1)建構原理;(2)符號原理;(3)比較和變式原理;(4)關聯(lián)原理。
2.奧蘇伯爾的認知接受學習理論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語言形式理解知識的意義,接受系統(tǒng)的知識。他提出了“有意義學習”的概念,要使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學習材料對學生有潛在意義;(2)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備適當?shù)挠^念用來同化新知識;(3)學習者要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愿。
有意義學習是掌握事物的意義,把握事物內部實質性聯(lián)系的學習。一個內容是否有意義,與學習者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有關系,學習過程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原有認知結構對于新的學習始終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一切新的學習都是在過去的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接受新的知識總是通過與原來的有關知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然后才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把人的學習過程看做類似于計算機的操作,提出了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加涅把學習看成是一個復雜的、不斷抽象的模式體系,即把學習新知識看成是新的信息輸入進來,和原有的知識經驗相聯(lián)系,并對它進行信息加工處理形成一個高一級的模式體系。
4.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
瑞士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杰集中于兒童認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研究,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認識論研究而言,他把著眼點由如何獲得可靠的知識轉向了認識的發(fā)生過程。皮亞杰被稱為兒童心理學之父。他認為,學習就是兒童與環(huán)境“運演”的結果,語言改變格局(又稱圖式),學習乃格局的改變。格局即動作的結構或組織,最初來自于先天遺傳,在與環(huán)境“運演”的過程中,不斷變化、豐富和發(fā)展起來。個體通過同化(即把環(huán)境因素納入有機體已有的格局或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與順應(即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兩種形式進行“運演”,以達到有機體與環(huán)境的平衡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