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完了紀元老師的<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這本書,非常受益。通過理論和多個實際案例結合,用人性化、操作性強的的方式進行時間管理和習慣培養,讓我們在這個碎片化時代優化時間利用方案,非常落地。
書中穿插了學員的案例,分析了很多我們生活當中習慣的養成的路上的一些障礙以及容易進入的誤區。他告訴我們,找對方法,才可能實現目標。其實,有些時候,也許我們自己設定的目標本身就有問題。
從書中我學到一些小技巧讓我應付碎片化時代的生活。
1.知道自己抵擋不了誘惑,那么就把讓自己遠離誘惑,比如關掉電腦,拔掉網線,關閉手機。
2.建立睡前程序,固定下來。如泡腳-看TED-睡前閱讀-打卡。泡腳就是儀式起點。
3.記錄早睡時間或準備一張日歷,超過早睡時間打×
4.晚上歇歇早點睡吧,準備第二天更重要,早上效率比晚上高
5.構思最好的工具是紙和筆,不是電腦。(最近發現清單寫在紙上我更加容易完成,也許是加深了大腦印象的緣故)
6.用時間段而不是日程表,優化每個時段,選擇合適的時間段做合適的事情。保持一定的彈性,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7.用晨間日記持續地記錄,每周進行一次回顧。
8.任何習慣都要定義成可操作的行為。
9.學會打太極,不是每一條短信每一個每一個電話你都要馬上處理,先收集起來。
10.不做某事就要找到一個更為積極的行為去替代。如思考不玩手機的替代行為是什么?(這個推薦大家去看看積極心理學)
11.創造行為發生的條件,高效工作六個要素很重要:時間,地點,物品,身心,他人,環境。
? ?個人覺得,行為發生的這六個要素非常關鍵。我們之所以堅持不了,或者目標受挫,很有可能是因為其中一環或者幾環掉鏈子了。準備投入工作之前,認真審視這六個要素并努力去滿足的這些條件的話,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