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閱讀的書籍是《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 副標題——碎片化時代的正確打開方式?告別“想得太多,做不到”的瞎忙綜合征,從這本書我想知道怎么才能管理我的時間,把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碎片化時代的正確打開方式。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有“碎片化時間綜合征”——我們大部分人整天被時間趕著走,忙了一天覺得什么也沒有做(感覺失控、大部分時間被他人占用);回頭發現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精力及注意力,這使得我們越發擔心和焦慮,害怕自己比別人落后。因為現在時代變化、信息的變化,事情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碎;碎片化是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普遍現象,我們無從改變環境,那只能改變我們自己。
這本書介紹了三張清單:日常事務清單、碎片清單、今日任務清單;將這三張清單相互結合使用,可以提高每天的工作、學習效率。從早睡早起開始,對身體健康做長期投資,用早起倒逼早睡。可以利用早上的時間做晚上想做的事情:比如玩游戲、看電影、學習、閱讀及工作等,效率會有非常大的提升,能多出很多時間;同時又增加睡了我們的睡眠質量,晚上也有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參加活動,自己幸福指數會比之前好很多。同時白天利用碎片化休息,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睡眠不在于多,而在于早睡點,少睡點,碎片化休息;再就是利用碎片時間做碎片的事情。
上周閱讀的書籍是《番茄工作法圖解》,這本書給出了番茄工作法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建議,以便更好的管理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
番茄工作法是用25分鐘的時間專心做一件事,不干別的,然后用5分鐘休息,之后再用25分鐘工作,再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4次后休息半小時。
番茄工作法是很有效的,但流于形式,規則太機械了,有些"反人性",不應該用"時間"長度來框死專注和放松的時間。如果專心工作、學習25分鐘正帶勁呢,番茄鐘吵我一下,硬要來休息,那將是很大的災難。
番茄工作法只是適用于是給了一種最基礎的訓練自己的方式,用來訓練自己的自我把控意識,但你可干萬不要依賴它。培養意識目的,番茄工作法充其量只是一種最開始起步的手段而已。
如果番茄工作法是一種很基礎的訓練專注的手段,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這個答案是就是禪修或冥想。禪修或冥想在練習時都會強調一個" 觀察者" 的角色, 對自己思維中流淌的想法不控制、不評判, 通過呼吸等方式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點。它的原理和專注、放空的循環很接近。
第一張清單:日常事務清單——構成每一天的基礎
日常事務清單需要列出那些我們每天都做的事情已經每周做兩次到三次的事情,還可以是一些希望自己做到的(這些事情是我們每天相對固定的必須會做的事情),只需要考慮未來三個月的就可以了。
日常清單的作用和意義:1、日常清單是我們每一天的基礎,只有日常事務處理好,才可能處理更復雜的、更高價值的事情。2、列出日常事務清單避免焦慮,在執行過程中不是從大腦中提取,而是從清單中提取。3、有助于思考如何把這些日常事務做得更好。
時間段清單——劃分每天的時間段,安排每天的日常事務(用清單整理碎片事情)
日程表:在上學時候經常使用的,但現在不能去使用了,因為日程表是比較死板,不靈活,會逼死使用者,那是超人用的。時間表規劃得越認真越細致,就越難以執行越受挫。對自己不切實際的嚴格是導致大部分事情失敗的原因。因為現在大多時間和事情都是碎片化的,很容易被內部或者外部中斷。
在“日常事務”,按照一天的時間順序來思考,不需要寫具體的時間段,第二步開始拼“碎片”,把一天中的事情進行安排。
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好自己身心狀態是我們安排事情是要考慮的六大因素,需要我們把自己的一天劃分未若干時間段來安排日常事務。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我們每個人一天有效工作的時間也就2~3個小時,剩下的時間狀態不是最佳的。每個時間段有著不同的特點,把一天的時間分為若干時間段,有助于幫我們發現這些特點,找到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該工作工作,該玩玩。內心既不糾結又能享受生活。
構建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段清單,并用他來安排我們每天的事情,1、明確要做的事情;2、把它們分明別類的放入規劃好的時間段中;3、列出每個時間段的動作清單。
第二張清單:碎片清單
碎片清單是大腦的緩沖池,將每天的碎片及時裝入清單,讓大腦直接面對每天的信息、事情、想法等各種碎片的侵襲建立的一道保護屏障。
碎片清單中的內容:有價值的信息(記標題)?,想做或者別人讓我們做的事情(記事情內容),想要做、改變、嘗試的想法。
往碎片清單上記錄的五大原則要點:1、What 記錄一切未盡事宜;2、When 念頭產生后立刻記;3、Where 最隨身最方便最順手的工具;4、How 用最簡短的詞語忠實記錄原始信息;5、?Why 大腦不靠譜、會多想、會焦慮、會否定、不給它機會
處理:可以不做嗎?可以以后做嗎?可以找人幫忙嗎?可以現在做嗎?有確切的時間點嗎?接下來做什么?
記錄碎片清單的好處:減輕工作壓力、減少焦慮,清楚的知道所有要做的事情多在那里,不會落下,會有更適合的時間出來它們。
通過記錄碎片清單可以轉換新的工作模式——打太極;與番茄工作法中處理外部中斷的方法相類似。
碎片清單時我們隨身大口袋:找到自己的“大口袋”。養成有想法、有事情出現時,第一時間丟進口袋的習慣。這是整個碎片處理系統的第一個環節。
第三張清單:
每日任務清單——別讓計劃永遠停留在計劃
每日任務清單是從碎片清單中挑選出需要處理的事情,把他們放入每日任務清單中。利用任務清單來引導自己在一天中專注和聚焦,將任務逐一搞定。
有些事情是肯定需要做的,雖然不是現在,但越早完成越好,而起比較困難,不是三下兩下就能干完的
執行計劃:時間段清單、任務清單
完成不了計劃?執行力建立在對自己和任務都有充足了解和足夠客觀評價上;所以 任務清單必須包含有效思考——具體做什么,步驟,耗時,而不能將碎片清單的事物直接移到任務清單上。
工作會自覺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時間。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或者增加其他項目使用掉所有的時間。工作膨脹出來的復雜性回事工作顯得很重要,在這種彈性很大的環境中,人并不會感到輕松;相反,人會應為工作拖沓,膨脹而苦悶、勞累,從而感到精疲力竭。
每日任務清單需要關注執行過程的思考,而非結果,思考任務是想的是完成任務的步驟。
建立良好的作息規律
早起早睡身體好——這是一個長期投資過程,短期看不出來。所有需要用早起倒逼自己早睡,早起讓我們改頭換面的起點。
為什么做不到早睡早起的作息規律——我們自由了
睡不著更要早起,要質量不要時長,碎片化休息,晚上誘惑太多控制不住自己:電影、游戲等
“晚睡強迫癥”:及時無所事事也不提前睡覺,總會不自覺地拖到夜深人靜的某個時候才能睡著。原因:出于對白天生活的無聲抗議,晚睡族往往壓力比較大,晚上需要依靠亢奮來緩解心理疲憊(還有習慣性晚睡)
如何做到早起:1、把最想做的事情放到早起后;2、wake up 雙鬧鐘確保下床;3、能否早起取決于晚上
晚上時間的利用:晚上是收獲成就感的最佳時段,哈佛的著名理論:人的差別在于業余時間,一個人的命運覺得與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義的演講、討論,會發現自己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后成功會向你招手。
家人是最重要的,晚上回家后享受家庭生活,放松一天緊張的心情;適度的運動一些,可以時身心放松并促進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