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故鄉與遠方都成了妄想
—————蕭紅與《呼蘭河傳》
文/素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穿不暖。
逆來了,順受了。
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呼蘭河傳》
(一)
十年前,當我旁聽中文系的課后,我就寫了蕭紅。
那年我十七,我只是淺顯地看蕭紅,看她的感情,可是一個十七歲的女孩能看透什么愛情呢?只怕如今二十七的我對愛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我此刻我卻不再孤立的只從情愛看人物。
我承認男女之愛這回事在生命中不可或缺但是有時也無關痛癢。人活著,有太多事情要去記掛去操勞,活了半輩子的人更多的時候會關心實際的生存冷暖。
可是也總有那么些人,所托非人,所想非存,一條路走到了黑,從不曉得自我開解,人生走到最后就成了一盤殘局。
大概就是蕭紅吧。
(二)
因為回不去的是故鄉,所以我們愛讀《呼蘭河傳》
故鄉在我們心頭如星星月亮冬日的暖陽,時刻溫暖感染我們卻可望不可即……
成年人的世界里總有一塊領地屬于故鄉,它遺世獨立,熠熠生輝,我們愛在許多場合興致勃勃的談起,眼神閃爍,猝爾熄滅,悵然若失的收場,回不去的是故鄉,不能重頭的是兒時……而現實繁蕪,我們仍舊熱衷一遍遍追憶故鄉,蕭紅也喜歡追憶故鄉,只是她能將瑣碎的回憶變為力透紙背的文字,慰藉自己,以饗他人。
眾所周知,蕭紅心里那座回不去的故鄉就是呼蘭河城。
寫這部書的時候蕭紅29歲,逃離家鄉已經十年。
19歲,她是逃出家門的。家人認為初中畢業的她可以出嫁了,對象就是早就定下的汪家??墒捈t想要讀書還要去哈爾濱讀書。
任憑家人不允,她還是只身前往了。
這次的逃離一走就是一輩子。日后風雨飄搖,故鄉也在身后了。
我相信,蕭紅的那次出走不見得計劃周全不見得早有居心,也許只是少女下意識的叛逆,或者是潛意識覺醒。
很多人說原生家庭的無愛讓她拼死想要逃離。這種說法不健全?!逗籼m河傳》里的字里行間,我們都能看出她對故鄉尤其是祖父有著深深的眷戀。但是喜愛不等于盲目肯定,蕭紅要走是因為她活的太明白,呼蘭河城里那群人多半活的渾渾噩噩,看不見天地,蕭紅恰恰相反,她早就看清了這群可愛的人背后的可悲,明白了比后花園更大的是世界。
*你看她在書里寫的那些逆來順受的人:
呼蘭河城里的大部分人無名無姓。他們活在生活的繭里,不懂與他人交流,亦無法和自我交流。
有二伯,劣根性十足,對旁人不屑對主子卻趨炎。他偷“我”家的東西去賣。不光他偷,廚子也偷,書中的那些人在窮和苦的困擾里對于小偷小摸的伎倆都習以為常。
小團圓媳婦愚昧的婆婆,只因為旁人說她媳婦個子高吃得多就不停地暴打媳婦,活活將她折騰死。她自己還覺得委屈:“別家的媳婦一天打八頓……我就打了她一個多月……我打她是為了她好?!?/p>
這群人如書中所寫:“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穿不暖。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這群人,何其悲涼。
蕭紅也許更加悲涼,因為她看懂了這種悲哀卻又無計可施,更加不甘沉淪,那么大概只能逃了吧……
*原來世界如此遼闊…
《呼蘭河傳》里那一出,她和小伙伴第一次逃離家門走上街時她心里想著:“不料除了后院之外,還有更大的地方,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熱鬧,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車馬,而是心里想: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
很多人的都曾有過這樣的沖動種子埋在心里,像張愛玲,像你我……
我們年輕時都有過某個時刻覺得再愛的家也讓自己囿于狹小了,我們想去遠離父母的地方上大學,想一走了之的自由翱翔……至于如何出走,或者是否成功這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可誰能否認你我沒有過這樣的沖動?
和現實無法彌合的距離,對外面世界的憧憬,所以毫不猶豫,她在該走的時候走了,一切都非偶然。
(三)
寫這部書的時候,蕭紅29歲,離家的這十年她過的并不順遂,很遺憾,如今我們曉得再過兩年她將離世。因為肺結核在香港……
29歲,離鄉多年,帶著累累情傷的她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用細膩冷靜的筆調回憶起當年呼蘭河城的世情世態鄰人軼事,用抓不到的虛空溫暖現實的自己。
此刻的她不再是十年前的自己,她不再那么堅決而不懂回寰了。
茅盾說:“像蕭紅這樣對人生有理想,對于黑暗勢力做過斗爭的人,而會悄然蟄居多少有點不可解?!?/p>
其實很好解,嘗過生活苦酒的人怎么能跟初生的牛犢比嗓門比魄力比精氣神?
苦酒一杯,尚且讓人嗆到頭,讓理想涼了三分,更何況三杯兩盞杯杯苦。
蕭紅從出走后,經歷了三段感情
出逃在外的她,和曾經抗拒的未婚夫汪恩甲在一起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蕭紅并非是因為厭惡而出逃,她對未婚夫本人并無芥蒂。但是汪卻是十足的花花公子。
兩人一直住在旅館,歲月靜好的過了一段日子,蕭紅懷孕了,經濟越來越窘迫,汪怕負擔,拋下蕭紅走了。
蕭紅因為出不起住宿費被旅館老板威脅要賣去青樓,饑寒交迫又身懷六甲的她寫下:“那邊清溪唱著,這邊樹葉綠了,姑娘呵,春天來了!去年在北平,正吃著青杏的時候,今年我的命運比青杏還酸?”
可是文字不能當飽,走投無路,她寫信向《國際協報》求助。
這一求,求來了蕭軍。蕭軍的經濟條件也一般,可他確實敢借著暴雨借來小船把蕭紅救出了旅館,替她解了圍。
這后來五年,兩人在一起,說沒有甜蜜是假的,蕭紅到死念得都是蕭軍,可蕭軍不見得。在一起時沾花惹草,對蕭紅拳打腳踢也是常有的。
蕭紅呢?仍舊死心塌地,被人看到眼角被蕭軍打出的淤青也只說是磕的。
但蕭軍不領情,輕蔑的戳穿:“是我打的”
這樣的感情分道揚鑣也是意料之中,不平等的愛情分開就是最好的結果。
可是蕭紅的人生似乎跳不出魔咒,這一次的分開她有懷著蕭軍的孩子,這一年,她認識了端木蕻良。
仍舊沒有盼來理想的愛,這一次,在兩人只有一張逃離戰火的船票情況下,端木蕻良拿著票走了。
還能說什么呢?這一生,愛也好,錯也好,蕭紅始終未得上天眷顧,現實中千瘡百孔,所以她的呼蘭河傳,起點是懷念,懷念曾經溫暖的祖父,美好的后花園……甚至對那些書里愚昧的角色都能看出她的原諒和憐憫。
不能說現實讓她死心,想活著的人總會給自己找到水源。
所以《呼蘭河傳》里有美好的懷念,有未曾被泯滅的希望。
*開篇的市井生活
你看開篇那極有煙火氣的呼蘭河城,你讀著像看一副清明上河圖。
畫中城里的牙醫鋪無人問津,中藥坊卻門庭若市。
人們總是遠遠的盼著賣豆腐的來串街卻因囊中羞澀少有下手。
城中那個大泥坑,總是淹死過往畜生讓行人出入不便,但是無人去填,大家更樂于去圍觀旁人被陷的窘態,等著吃被淹死的死豬肉……
從十字街寫到小巷,消除了小說線性的時間軸,但散文化的細微描寫卻讓內容更具畫面感,更扣人心弦。
讓你覺得這樣的小城,偶爾闖進去也不錯呢。
*后花園里的美好
《呼蘭河傳》里最讓我們能夠產生共鳴的部分大概就在此。
我們心里都有過一座后花園,隱秘而溫暖。只是現實里總是失望的人更會時時沉迷過去……
蕭紅說:“祖父,后院,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
因為,在后院,她戲弄祖父,祖父反而笑作一團。
在后院,祖父不厭其煩地教她背詩,及時制止她在人前的口不擇言。
在后院,祖父和她盡享天倫。
可是,畢竟是回憶錄,
寫《呼蘭河傳》時,祖父早就離世,再回首她總是心凄然:“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人身為了什么,才會有這樣凄涼的夜。那河燈,到底要漂到哪里去?”
此時的蕭紅,不見來路不知歸途,孑然立于落寞中。所以到底《呼蘭河傳》總是讓人覺得透著悲與涼。
*終究想好好活下去
縱然過去美好成泡影,將來雖模糊仍舊值得追。蕭紅最終還是再為生而努力的……
在書里眾生皆醉,也有例外。
小團圓媳婦,婆婆打她,她反抗。婆婆說她病了,她卻堅信自己沒病。
馮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規矩,和老王家的女兒私定終身生了孩子。任憑人奚落還是要勇敢的活下去。妻子死了留下兩個孩子,大家都覺得他孩子不中用了,他卻仍看到希望努力持家照顧孩子。
本書的最后以馮歪嘴子孩子的笑落幕:“微微的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這是書里唯一留下的生命力和希望。也是蕭紅的愿景,她對生始終憧憬。就像茅盾也說在離世之前蕭紅仍積極配合治療,仍想離開香港重新開始,只是現實不如意。
可是對于我們讀者,再荒涼的呼蘭河城里也藏著生機。生活再困難我們也要向陽而存,這大概使我們所有人都應有的心境。
(四)
成年的蕭紅站在人生茫茫然無邊的迷霧里,故鄉回不去,未來打不開,故鄉和遠方都成了妄想。怎么辦呢?
她選擇小女孩的“我”的視角寫下了《呼蘭河傳》這樣的視角為她爭取一種中立姿態,一種缺席的權利。她可以對任何觀點還有人物不認同不共識。
終究,對于呼蘭河城,蕭紅的情感不知如何安放,她選擇跳出角色,冷眼旁觀。偶爾淡淡的寫出一兩句心聲。
對于愚昧,她無奈控訴;對于清醒人們,她愛莫能助;對于自己更不知出路。極度的矛盾讓她寫下了這部《呼蘭河傳》。
每一段離別都讓人覺得倉促,是距離讓人領悟,當我們可以跳出曾經的自己一五一十的說起過去時,一來說明那一段讓你刻骨銘心所以你能記得起,二來說明你終究走出了迷霧,否則你怎么可能壓得住情緒全然說清?
可是我仍舊心疼這樣的女性,活著,故鄉和遠方都成了妄想,那人生還有什么期望?
但她終究是蕭紅,是不可多得的才女,無論是否被命運垂青,是否時運不濟,至少她還能提筆寫下自己的詩和故事,謝謝蕭紅忠實的回溯了一座城的喜怒,這短短一生,終究也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