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是哲鋭。
最近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在各大電影評論網站上的評分很高,也有很多朋友圈提前劇透了情節。起初我是很反感這部片子的。在我的價值觀中,父母強迫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我看來是非常不能接受的。相信在中國家庭成長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能感受到這點。而當我真正在電影院看到了這部片子,我被震撼了。
我的偏見被重重一擊。
我發現我的誤解來自于我的偏見。
1.爸爸確實讓女兒練習摔跤,卻是在……之后
電影中,爸爸讓女兒從小練習摔跤,這顯然是不符合世俗對女人的期待。而一個細節讓我知道,爸爸“強迫”女兒練習摔跤是在發現了她們的“優勢”之后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個大女兒輕易的打倒了一個比她們高的男孩子。這個細節讓爸爸發現了兩位女兒的“優勢”。
優勢發現在生涯中異常重要。理論上,我們可以任意選擇人生的職業。而事實上,如果選擇了與自身優勢匹配的職業,會在工作中如魚得水,在某個領域有過人之處。“優勢”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特長”,例如彈鋼琴,打籃球一類的。“優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內在傾向。有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加專注,有些人天生就愿意與其他人說話,等等。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用”,能發現優勢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我們一般人只能通過工作中不斷的碰壁來發現自我的優勢,也有可能一輩子都不能發現自我優勢,所以,只能很努力才能做到和別人一樣的水平。這令我們很自卑,而開始懷疑自己是天生弱者。
當代的生涯規劃和心理咨詢將“優勢發現”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重視程度。雖然影片中在偏遠山區的爸爸不知道這個概念。但無疑,他發現了女兒的優勢,那就是她們與爸爸有著一樣在摔跤上的優勢。
因材施教的爸爸在發現優勢之后,讓女兒走上了摔跤之路,這顛覆了我的偏見。
2.爸爸確實在訓練女兒,而用的是高明的……
女兒們開始了“痛苦”的童年,每天5點起來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影片中配了很詼諧的印度音樂,但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種高強度的訓練讓女兒們苦不堪言。于是我又開始覺得爸爸是大魔頭。
直到我學習了“教練技術”(coaching)。
在體育中使用的教練技術與在課堂上教學方式的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在課堂上學習場景就是,老師講知識,我們記筆記,然后做題考試。這種就是我們說的傳授,它的貶義詞就是“灌輸”。
而“教練技術”完全不同,這也是近幾年被提到很高高度的技術。“教練技術”的教練和運動員的關系不是教和學的關系,他們是一起去不斷去解決問題的黃金搭檔。
如果你在職場上參加培訓,你更愿意選擇哪種方式的培訓?一種是“演講式培訓”,就是上面一位大牛學富五車,侃侃而談,而我們在崇拜的聽著,記筆記,然后出門,忘掉。另外一種是“學習設計”。課堂上,將同學們分成小組,老師提出一些職場上的真實問題讓同學們嘗試解決,并在過程中給出一些科學工具輔助。全程沒有說教,有的是細節上的指導和探索。這樣的培訓使用的就是“教練技術”。
“教學相長”更多的是發生在教練過程中。教練技術更多的是強調提出問題,讓同學自己去探索解決的方法。
爸爸使用了高明的教練技術,這顛覆了我的偏見。
3.爸爸確實讓女兒實現他的夢想,同時……
即使爸爸“發現了優勢”,使用了“教練技術”,我仍然有一個心結沒有解開。就是我不能接受父母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未來的權利,這不能被剝奪。
電影中,爸爸讓女兒們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后,女兒選擇了抵抗。她們偷偷的跑去參加了朋友的婚禮。正是這次婚禮徹底的改變了她們。這位要結婚的女孩告訴她們,看上去她不用訓練,但她從此對生活沒了選擇的權力,她將嫁給一位素未謀面的男人,過上照顧婆婆照顧孩子的生活,并一直到老。
是的,這就是印度落后地區的現實。爸爸確實想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理想。但他知道這也是他的女兒們能主宰自己命運的唯一機會。
影片中,大女兒要參加最終的決賽,她問爸爸該怎么辦。爸爸的話最后碾碎了我的偏見。
“如果你明天贏了,并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那些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和澳洲選手比賽,更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爸爸始終在為女兒賦能,讓她們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這顛覆了我的偏見。
《摔跤吧,爸爸》給我的偏見重重一擊。還是那句話,生活是具體的。主義、大道理不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我們應該有更多的理解和認知維度。
我愿你事業有成,這也是我寫專欄的初衷。但我更愿你生活幸福,這需要平衡的人格。
我是哲鋭,你職業生涯起點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