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為生活的贏家,成為冠軍。
每位金牌運動員的背后都有一位卓越的教練。
每位優秀孩子的背后也必定是優秀的父母。
優秀的父母就是孩子的好教練,就是那雙推動冠軍的手。
01
由摔跤手Mahavir Singh Phogat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2017年4月在國內一上映票房迅速超10億。
電影講述了一個退役的印度男子全國摔跤冠軍辛格,偶然發現兩個女兒很有摔跤的天賦,面對家人的反對和周圍人的冷嘲熱諷他依然堅持不懈,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世界級的摔跤冠軍,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此后印度女子摔跤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無數印度女孩子的命運因此而改變,整個印度體育在世界的格局也有所提升。
電影中的爸爸成了許多父母的榜樣。
我們能向“冠軍爸爸”學些什么呢?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也變得優秀呢?
02
父母的第一使命:發現天賦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父母都在為“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
很多父母從早期胎教、貴族幼兒園、學區房、小小留學生、各種少兒藝術培訓班就開始焦慮,奧數奧語班要不要上、興趣和特長課業該怎么兼顧等等更是成天在糾結。與其糾結不如都上,就當是買保險,這是很多家長的普遍心態。
結果孩子的周末和節假日被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塞滿,家長累孩子更累。
每一次考試、每一門興趣班、特長班在他們眼里都是“起跑線”,“輸掉了起跑線“”就等于已經輸掉了人生。
可結果誰又能保證不會是“勞民傷財”呢?
好教練的使命是發現好苗子,好父母的使命是發現孩子的天賦。
一天,同村的兩個男孩被打得鼻青臉腫由父母帶著找上門來找辛格理論。
沒有兒子的辛格原以為是侄子干的好事,卻萬萬沒想到是自己那兩個不起眼的女兒的“杰作”。
多年來印度社會底層的女孩整天都是干不完的家務,然后在學校里隨便讀點書,等長到十五六歲就會被嫁了男人相夫教子、一輩子圍著鍋臺轉。
當辛格發現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因為沒有兒子而被迫放棄為印度贏得世界冠軍的夢想如烈火般重新燃起。
在重男輕女非常嚴重的印度,他毅然決定讓她們學習摔跤,作為一個印度的普通家庭,兩個女兒的命運從鍋臺走向了賽場。
辛格是個摔跤運動員、是個粗人。并不是什么親子教育專家,但他是個好教練,好爸爸。
他教孩子學習摔跤成為世界冠軍,因此成就了兩個女兒的一生。
他用教練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優秀父母的使命,也和孩子一起圓了“冠軍夢”。
沒有教練孫海平從業余體校發現劉翔這顆好苗子,就不會有新的世界紀錄和世界冠軍劉翔。
好教練是伯樂,好父母也是伯樂。
父母是伯樂,每個孩子都是千里馬。
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優勢,把優勢打造成一把利劍。
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點。
父母是一張弓,孩子就是那一支箭。
只有父母把弓拉得滿,孩子的箭才會射的遠。
好父母就是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天賦優勢,堅持把它發揮到極致。
沒有丁俊暉的爸爸發現孩子的天賦,沒有他爸爸支持他退學練球,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冠軍丁俊暉。
韓寒沒有爸爸支持,也不會退學在家堅持寫作和今天的成就。
好父母的標準不是給孩子吃飽穿暖,不是陪他們去上各種興趣班,更不是花重金參加各種夏令營、到國外去游學等等。
好父母最重要的使命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優勢。
為什么我們總在糾結孩子要不要上奧數、奧語呢?
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孩子的天賦優勢是什么!
為什么各種興趣班特長班我們總怕拉下一個呢?
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孩子的天賦優勢是什么!
更不要談什么把優勢打造成一把利劍啦!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不去尋找和關注天賦優勢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所謂的各種興趣班特長教育和培養更是誤人子弟、隔靴搔癢。
你也許會說丁俊暉、韓寒那樣的孩子本身都是天才,劉翔是運氣好,我的孩子很平凡。
先來聽聽胡哲的故事你再說吧。
胡哲生來就沒有手沒有腳,當他“站著”時就是一尊雕像墩在那里。
胡哲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護士。
在他六歲時,父親教他如何用身體僅有的“小雞腳”打字。而母親則為他特制了一個塑料裝置,好讓他學會“握筆”寫字。
八歲時,胡哲的父母把他送入小學。因身體殘疾,胡哲飽受同學的嘲笑和欺侮。
胡哲19歲的時候,在父母的教練和教養下,他打電話給學校,推銷自己的演講。被拒絕52次之后,他獲得了一個5分鐘的演講機會和50美元的薪水,開始了演講生涯? ,開始了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生活。
2005年,胡哲被提名為“澳大利亞年度青年” ,也是國際公益組織的形象大使。
現在的他成為一個傳奇。
一切常人能做到的事情,在他那里也是平常事。
游泳、劃水、打高爾夫球,甚至娶妻生子,一切在常人看來的不可能,都是現實。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是獨一無二的,天才要靠父母的發現。
連尼克.胡哲這樣無手無腳雕塑樣的人都能靠演講成就自己,
還有哪個孩子不是天使不是天才呢?
胡哲的父母不拋棄,不放棄,發現和引領他自強不息走向職業演說家的道路,
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優勢、打造成利劍最好的例證!
03
父母的第二個使命:塑造品格
當別人家父母為孩子準備嫁妝的時候,女兒吉塔卻在爸爸的教鞭下不斷地加量高強度訓練。
因為周圍根本沒有可以陪練摔跤的女孩,沒辦法,爸爸只能想出一招——跟男孩比拼!
爸爸從小給她們種下的信念便是——她們不比任何一個男孩子差。
于是吉塔和妹妹便在哈里亞納頗受男性歡迎的沙地摔跤比賽中摸爬滾打歷練。
當辛格第一次帶大女兒吉塔去參加摔跤比賽的時候,她挑了最強壯的男孩作為對手,結果最終輸了比賽。
吉塔雖然傷心但沒有流淚,下場后第一句話就問爸爸:“啥時候再來比賽?”
孩子樂于挑戰,堅韌,不服輸。
這就是品格。
品格從哪里來?
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來。
辛格就是這樣一個人。
我有個職業經理人的朋友是一家上市公司城市公司總經理。
他女兒今年高考705分,這個分數比好幾個省的高考狀元分數還要高。
看那女孩的照片:亭亭玉立,眉宇間像極了老爸,靈氣而倔強。
當我向他取經時他很平淡地說:我的孩子很普通,更不是什么天才,就是從小養成了學習上的好習慣和做事認真的品格。
比如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直到初三畢業一直堅持每天給孩子批改作業,即使出差在外或加班回來很晚,他也一定會批改完成或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孩子。
所以孩子無論什么情況每次都會寫完作業都給他看,每次考完試父女兩還一起分析卷面得失。
這就是認真的品格。
高中以后,他已經不再批改作業,
可女兒的認真早就成了一種品格長在了身上。
04
父母的第三使命:激發潛能,點燃夢想
電影中辛格沒能拿到摔跤世界冠軍獎牌,但這潛移默化成了兩個女兒的夢想。
每次孩子們比賽得到獎牌,辛格都會和自己曾經的獎牌掛在一起。而那中央最顯眼的位置一直都空著——那里要掛的是世界冠軍的獎牌。
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給孩子夢想,讓孩子敢于夢想,這就是父母的使命。
功夫不負有心人,女兒因為始終和男孩比拼反而水平迅速成長,實力日漸強大遠近聞名。大女兒吉塔在正式踏上自由式摔跤賽場以后所向披靡將諸多比賽的獎牌收入囊中。
2010年,對于吉塔,對于爸爸,乃至是整個印度體壇而言,都是歷史性的一年。
這一年吉塔在英聯邦運動會女子自由式摔跤55kg比賽中擊敗了澳大利亞選手Emily Bensted獲得金牌,成為印度第一位奪冠的摔跤選手。
之后在2012年,吉塔又稱為印度第一位獲得奧運會參賽資格的女性摔跤手。同年,在加拿大舉行的世界摔跤錦標賽中,吉塔又獲得一枚銅牌。在2012年、2015年亞洲摔跤錦標賽中分獲55kg級和58kg級的銅牌……
優秀父母的目標是引領孩子贏得冠軍,平庸父母的目標是只要不輸就行,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電影中吉塔的體育學院的摔跤主教練的目標就是只要不輸就行,還以此自得并且非常自以為是。
在吉塔剛到學校跟隨他訓練時就要求她忘掉以前學過的任何技巧只用他教的方法。
當吉塔的爸爸說明女兒的特點提出建議時更是不可一世地直接把他轟了出去。
在后來的幾次大賽中,主教練的目標就是只要贏得一塊獎牌就行。他不關心吉塔的優勢是什么只是要求她防守不丟分就行。
比賽失利,在他看來都是正常的,贏了比賽才是偶然的意外。
習慣于只是不輸,而不是盡力去做到最好贏得冠軍,這就是教練是否優秀的區別。
優秀父母和平庸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多少父母還在糾結要不要報奧數班,將來學什么專業才能找到好工作,
這不就是在對孩子說:“你的人生只要不輸就好”嗎?
優秀父母始終在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天賦優勢,把讓孩子擁有贏的能力作為目標。
優秀的父母激發潛能、點燃夢想。
平庸父母自己就是井底之蛙,認為自己井口的天地才是孩子的安全圈。
前些年不是有很多父母托關系走后門花重金,一心把孩子送進銀行、政府、大國企,不圖掙錢只求安穩嗎?不就是給孩子套上自己以為的安全圈嗎?
近些年互聯網的沖擊打碎了多少父母的“安全夢”?
多少父母耽誤了孩子前程不自知還在自嗨呢!
教育就是用生命喚醒生命。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我的另一個朋友孩子在國內上初中,平時酷愛英語。
去年在學校的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冠軍進而被學校推薦代表學校參加了國際辯論比賽,結果得了亞軍。
要知道她的對手可是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孩子啊!
而這都源于這個孩子有一個上常青藤盟校的夢想。
她學英語就是為了交流、是興趣使然,而不是為了英語考試或四六級之類。平時讀英文原版書是習慣,了解探索美國的文化融入生活是目標。
05
父母的第四個使命:自我認可
在女兒吉塔比賽的最后一戰,爸爸被主教練設計陷害關在了行李房中不能到場觀戰指導。
女兒吉塔一面沉著應戰,一面還在心里苦苦期盼爸爸的出現。
在最后決勝的關鍵時刻、在等不到爸爸支持的情況下,她眼前浮現出小時候爸爸把她扔到河里訓練自救時的情形。
那次自救的成功體驗給了她力量,讓她最終完全依靠自己贏得了勝利。
吉塔從心理上擺脫了對爸爸的依賴,走向了真正的獨立,這就是自我認可。
真正強大起來的內心是不會再畏懼任何人的眼光和環境束縛的。
自我認可就是每個孩子的未來,也是每個父母所期待的一刻。
人生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認可,這才是真正的自信。
曾經遭人白眼的摔跤女孩成為印度萬眾矚目的英雄。
她們的父親Mahavir也成為受人敬仰的功勛教練,更是被人譽為“印度女子摔跤之父”。
在Phogat家族的影響和帶領下,哈里亞納有越來越多的女孩開始學習摔跤,夢想著有一天也可以像 Phogat 姐妹一樣站上領獎臺,為國爭光。
吉塔也收獲愛情和同樣是摔跤選手的Pawan Kumar(曾在2014年英聯邦運動會中獲得一枚銅牌)于2016年11月結婚。
06
說到這里,聰明的你已經發現。
父母只要像教練一樣去發現和引領孩子就行。
做教練型的父母并不需要你也是個教練,就像冠軍的父母不可能都是冠軍一樣。
尼克胡哲的父母,一個是工程師,一個是護士,都是普通人。
丁俊暉的爸爸只是一個斯諾克愛好者,連職業選手都不是。
劉翔的父親只是上海自來水公司的普通司機,母親是食品店的點心師,再普通不過,連運動員都不是。
為什么他們都能擁有一個冠軍的孩子呢?
因為他們都有意或無意地自己或借助外力完成了教練型父母的成長之路:
教練型父母的使命:發現天賦,塑造品格,激發潛能,認可自我。
教練的宗旨就是幫助被教練者成為生活和事業上的贏家。
“教練”不只是一種活動、一個過程,它還代表一類人——教練者。
偉大的父母都是成功的教練者。
我們并不奢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世界冠軍,
但是我們相信每個父母都不愿埋沒孩子的天賦。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生活的贏家,成為更好的自己獲得幸福。
本文參考和推薦書目《父母教練》、《做教練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