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內容:支玉恒老師執(zhí)教的課堂實錄《大瀑布的葬禮》(《小學語文教學》2019增刊,支玉恒老師???/p>
現梳理課堂結構如下:
第一課時
一、聊《可愛的草塘》開始(可能之前布置上的公開課是這一課)
1.你們覺得課文上寫的這片?塘怎么樣?(生:非常可愛——師:怎樣可愛?)
2.如果你看到這樣的草塘你喜歡它嗎?你要是到了這片草塘,你打算做什么?
師:看來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草塘,但是我想做一個假設:如果幾年、幾十年以后,這片草塘不是這樣了,變成了一片荒涼的、寸草不生的、干旱的土地……你們會怎樣?這樣的情況如果真的出現,那簡直太可怕了。昨天晚上備課的時候,就讀到這樣一篇文章,使我整夜難以入睡,直到今天早晨還在想那可怕的情境。今天原定的《可愛的草塘》先不講了,一起來學使我徹夜難眠的文章,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
(感想:臨時換公開課的課題,只有支老師這樣的大師才能做到。并且支老師沒有一上來就講換課題的事,而是讓學生交流了對《可愛的草塘》的最初感受,因為這篇課文孩子們已經充分預習,讓他們說說感受,一是檢測預習情況,照顧孩子們的感受,二來能更自然地過渡到新課題,學生容易接受。)
二、由“葬”字引出課題
1.“葬”這個字讀什么,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老師解釋“葬”的準確意思,并補充了“火葬”“天葬”的資料,師生補充了埃及的木乃伊。這里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指導,當學生有“惑”時,教師要敢于講,敢于教,這也要求教師的知識要豐富,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把相關的知識補充進來。)
2.師再書寫“禮”,什么是“葬禮”?(學生回答后,教師講了準確的答案。)你們猜一下,這個“葬禮”是給誰舉行的?師把題目補充完整,沒想到吧,有什么疑問?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剛才你們提的問題都解決了。
三、交流感悟。
1.只解決這些表面的問題不行,大家再仔細地讀一遍課文,邊讀邊把你很感觸的語句、段落標出來,有疑問也可以提出來。
(這師生交流對話部分非常精彩,主要是教師非常善于傾聽孩子的發(fā)言,并做出積極的回應。有把學生引向深入的,比如學生說到很難過再也見不到這個壯觀的瀑布了,師說不僅再也見不到,還會帶來哪些后果,請思考,后面再交流;當學生發(fā)現課文有好幾個自然段都非常短,有的還不夠半行時,老師先表揚了學生的細心,并讓他把這些小自然段前后連起來讀一遍,想一想這些小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后面再來交流。有教師根據學生的感悟補充資料,豐富學生的理解的。比如有學生提出巴西的總統會去給一條瀑布舉行葬禮,但是中國的黃河也在斷流,為什么沒有人給它舉行葬禮這一尖銳問題時,老師沒有慌,更沒有隨便應付,而是引導學生理解每個國家處理問題的方法不一樣,并且講了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這個問題。這一部分,教師與學生的深度對話,不正是佐滕學在《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提到的以學生學為中心的對話課堂嗎?)
2.還有哪些地方你最有感受的,你就起來讀哪里。要有感情地讀。(這一部分是引導學生邊讀邊悟,邊悟邊讀,在關鍵的地方,教師會范讀,會讓學生反復讀。比如,描寫瀑布原來壯觀的樣子部分和描寫瀑布枯竭的樣子部分。還解釋了文中“形容枯槁”的意思。最后還讓學生找出文中對比的部分對比著讀,邊讀邊想象,再說對比讀后的體會。這就是一種深入地讀,讀幫助了理解,理解后更能讀出情感。)
3.交流瀑布的枯竭還會帶來哪些損失?先讓那個之前布置了任務的同學說,其他同學補充,并讓學生找到文中關于這一部分的內容讀一讀,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場驚動全世界的生態(tài)災難。(這里適時的回到前面提到的問題,前后照應,并且把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到這里為止,第一課時結束,在這一課時里,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品讀大瀑布壯觀時與枯竭時的感受,主要用的方法是學生自主感悟、感情朗讀、對比閱讀、邊讀邊想象,最核心的是教師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對積極回應,或補充資料,或范讀,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