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的成長》課例分析4

接著聚焦第三自然段,除了動植物,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圍繞中心介紹了生物迅速生長呢?第三自然段中心句是第四句話:“隨著太陽威力的增加,溫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長。”1~3句,三個相同的句式組成了一個排比句,用“一天一天地變豐滿”表示山在“長”,用“一天一天地高起來”表示地在“長”,用“一天一天地變寬加深”表示河在“長”,用“連接處的縫隙幾乎填滿”表示鐵軌在“長”,用“軟綿綿的,像是高起來”表示柏油路在“長”。這段話列舉了非典型的事例,抓住事物在夏天的變化,寫得獨特又巧妙。

我們來看海老師本段教學的設計(海老師7:44-9:58)

海老師引導學生在前后事物的對比中發現本段列舉事物的特點:列舉了非典型事例:除了我們熟知的草、樹,稻秧、甘蔗,水、瀑布會在夏天里迅速成長,山、地、河、鐵軌、柏油路這些無.生.命.的事物也在長。這就再次讓學生對中心意思“夏天的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既然是“萬物”,當然要包括方方面面。并關注到了富有新鮮感的詞語和表達,使文章語言更加生動豐富。這些不僅關乎本單元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單元教學重點,還關乎每次習作的技巧——使用有新鮮感的詞語是學生一直以來的寫作追求,也應該養成這樣的習作習慣。

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文章最后一句:“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作者引用諺語“六月六,看谷秀”“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來說明人要在青少年時期抓住時機,努力成長。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讀這篇文章時,對于夏天中各種事物飛快的長,跳躍的長,這些句子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對于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我們來看兩位老師對本段教學的設計(王老師10:00-12:35)

因為王老師進行的只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所以她在對第二自然段進行重點教學后,讓學生通讀全文,知道第二、三、四自然分別從動植物、山河大地、人三個方面來體現課文的中心意思,這是引導學生站在全文的高度發現作者圍繞中心意思表達、構文的寫法。在學生對全文的結構有了整體感知后,王老師話鋒一轉: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呢?繼而從課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入手,抓住對“長”的理解,結合題目,綜觀全文,并與單元篇章頁蕭統的話聯系起來,多.管.齊.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主旨,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理解課文主旨的基礎上,王老師再次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舉一反三,說出其它三個季節立意的關鍵詞——這依然是指向習作能力的培養訓練。

(海老師10:11-12:08)

而海老師則是通過深入讀文,并借助文段關鍵句——兩句農諺理解課題及課文最后一句的引申義。而這些都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兩位老師在不同的課時不僅做了關注,還用適切的方法突破了這一難點。

當學到這里時,教學本課需要重點解決的第四個問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也就水到渠成般地迎.刃而解了。這個問題的最后,我們可以加以總結:課文圍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一中心句,從三個方面層層遞進來寫,把課文的中心表達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

教學時要做的第三個關注是:

(三)靈活處理各板塊之間的關系。

前面我們說到,習作單元六個板塊組成了“整體感知——閱讀習得——總結——初運用——鞏固——表達”這樣一個統整的習作訓練系統,教學習作單元時,我們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順序進行學習與實踐,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將一些內容前置后調或者選擇性的使用,但是無論怎樣安排都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學生圍繞中心選材的能力。

我們先看海老師在總結環節的教學設計(12:18-13:36)

海老師通過一篇精度課文的學習,將習得的方法做一梳理,這就契合了交流平臺的方法總結;并給出一個中心話題,讓學生利用習得的經驗初試身手,及時練習,訓練學生圍繞中心選材的能力。包括在理解文章立意時,王老師也及時調用單元篇章頁中蕭統的話,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難點內容——這些都說明,只要我們清楚單元整體以及每個板塊的教學目標在哪里,完全可以靈活處理各板塊之間的關系。

從以上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來看,兩節課例都很好地領會了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教學目標設定合理,同時所設目標也得到了達成。

從以上課例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參訓老師取得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主體地位突出,教師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發揮了課堂教學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學習的機會。課堂教學各環節使用時間分配合理,舍得把時間讓位于學生的課堂練筆。

2.緊扣課標,有大單元教學觀,對習作單元的教學任務與目標把握精準。教師上出了習作單元課的特點,教學重點不偏不倚,把握準確。例如課例中兩位參訓老師講的都是習作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兩位老師就沒有像教學普通單元的常規課文那樣在理解內容、朗讀課文、積累語言等方面做過多的要求,而是更注重引導學生感受文本表達上的特點,學習習作方法,并能很好地與單元語文要素對接,結合課后習題與單元導讀設計教學。

3.能夠站在單元整體上備教材,能夠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備學情。

4.問題設計科學、規范,指向明確,學生學得輕松扎實。

5.教學形式多樣,設計了比較豐富的教學活動。

6.很好地實現讀寫結合,習作單元最重要的是指向學習寫作方法,最終是要能運用寫作方法來進行寫作。教師在教學中安排小練筆,讓學生用學到的習作方法來進行習作訓練,既讓本單元教學重點得以實現,又讓語文要素落地生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