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這么多道理,為什么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個難題的答案,也許就在這個詞:具體。關于這一點,我給你介紹幾個高研院同學的故事,你就會更加了解。
以最小化行動撬動解決問題的杠桿
接下來我要給你介紹的一位同學,是廣州校區的陳健韻。陳健韻是一名保險經紀人,也是班上的“筆記大神”。我在文稿區放了幾張陳健韻制作的課程筆記圖,邏輯簡明,重點清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開看看。
你可別小看這幾張圖,這是陳健韻的絕活,在進入保險行業前,陳健韻在IBM做的是內部管理工作,幾乎沒有銷售經驗。但在半年的時間里,她就拿下了保險行業的最高榮譽MDRT(百萬美元圓桌論壇)。實現這個職業上的彎道超車,靠的就是這個制作思維導圖的本領。
聽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奇怪,一個保險經紀人,關鍵是要看溝通和表達能力,跟思維導圖有什么關系呢?
你看,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陳健韻剛剛進入保險行業的時候,其實非常煎熬。因為她本身的性格比較內斂,甚至有點社恐,別說去說服別人了,就是和人當面交流,她都會感到壓力很大,所以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業績一直不太好。那怎么辦呢?
這個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跟我一樣:既然想要拿業績,就要多去參加社交活動,提高社交能力,盡快補齊自己的短板唄。
但我們也知道,問題哪有這么簡單,要從一個不善言辭的人變成一個舌燦蓮花的銷售高手,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陳健韻剛從外企跳出來,頭頂上還頂著“前外企精英”的光環,多少會有點偶像包袱。要是跟人聊保險、聊產品,沒把握聊出彩,根本不好意思開口。而且我們知道,很多人對保險的誤解很深,對保險經紀人的態度并不友好,這就讓陳健韻更難開口了。
所以,能力短板再加上心態障礙,這一關對陳健韻來說,不好過。
但好在,我們高研院的同學都是樂觀的行動派,就像羅老師在跨年演講上講的,行就行,不行我們就再想想辦法。如果短時間提高不了社交能力,還能做點什么呢?
陳健韻做了一件特別具體的小事,就是把自己說不出來的信息,都用思維導圖畫了出來。
哎,這樣一來,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也很簡單,很多人提起保險,第一反應就是“產品太多、太復雜,不知道自己該怎么選擇”。而陳健韻通過一張圖,就能幫客戶捋清楚。我在文稿中放入了一張圖,主題是“我們為什么需要保險”,大家可以對照著看看。
在圖中,陳健韻把人生的三大風險分別概括為“活太久”“走太早”“病太重”,然后將保險險種和它們的功能一一對應進去。就算你此前對保險業務毫無了解,也能一眼判斷出自己最需要哪個險種。
比如,有的客戶在看完上面這張圖之后就跟她說:“阿韻,你幫我做一個「走太早」套餐吧,我好像還缺一個給太太的保障。”你看,只需要線上發送一張圖,陳健韻不僅幫自己減輕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還能幫客戶快速聚焦需求,直奔溝通主題。
類似這樣的科普圖,陳健韻做了100多張。后來,她干脆把這些圖做成了一本“避坑指南”送給客戶。客戶對這本小冊子的評價非常高,她也因此獲得了很多轉介紹,找到了業績的突破口。
再后來,陳健韻把小冊子升級,出版了國內第一本“保險繪本”。這下個人IP有了,陳健韻再也不用絞盡腦汁找客戶,業績飛速增長。甚至,她還把繪本進行產品化,為同行賦能,幫助新人從業者更順利地拓展業務。
你看,過去我們以為非常難以改變的局面,只要我們行動起來,一個具體的小事,可能就是一根撬動難題的大杠桿。所以,陳健韻的故事,給了我非常大啟發,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像她那樣,有自己的能力短板,心里還可能有一道自己難以跨越的坎,但沒有關系,深入到具體層面,一個最小化的行動,也許就是問題解決的開始。
深入流程,尋找破局點
接下來我要給你介紹的第二位同學,叫袁希捷。
袁希捷是我們深圳校區的同學,他正在創業的方向,是給生鮮行業做數字化系統。
數字化這個詞咱們一點都不陌生啊,現在各行各業,從小公司到大巨頭,都在喊數字化轉型。我們同事去年去華為物流部參觀,一進門就被華為的數字化大屏給震住了,全球的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的交通路線規劃系統,都在一個大屏上同步呈現。一個個數字的變動,讓你立馬就有一種指點江山,全局盡在掌握的感覺。所以一提起數字化,我們腦子當中浮現的就是一個高大上的場景。
但聽完袁希捷的故事,我對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袁希捷服務過一個客戶,是做農副產品批發的。剛開始他們為這個客戶做了一個高大上的系統,開發出各種酷炫的功能。但當他們拿著這樣的系統去給客戶企業做員工培訓的時候,員工居然鬧集體罷工。因為這樣復雜的系統,乍一看只會增加非常多的工作量,到底有啥用,員工完全感受不到。那員工自然就不樂意了。
那怎么辦呢?跟客戶員工宣講這個系統有多好,讓他們學習嗎?或者讓客戶企業的領導從上到下強行推動嗎?都不是。袁希捷做了一件事,他跟客戶爭取了一周的時間,自己深入到客戶的工作流程中,去買菜、分揀和送菜,體驗了業務員工作的全流程。
親自干了一遍之后,他發現,業務員的真實需求,靠想象是想象不出來的。就拿采購員來說,采購員每天收到不同部門的采購需求,白菜2000斤,蘿卜1000斤,黃瓜400斤,豬蹄200斤等等,這些菜品都在不同的檔口,就得去不同的檔口購買。但你也能想到,生鮮行業的菜品價格,每天都是波動的,甚至一天之內的價格都會產生變化,采購員就得一家家去詢價比價。你想想,那么多的菜品,光問價,都得大半天。再比如,采購員每天買菜,都得手動抄單,光這件事,每天需要耗費很長時間。時間長還不算,因為菜的品種比較多,價格又各不一樣,就經常出現漏抄算錯的情況,這就會給公司帶來損失。
有了這樣的觀察,那要做的就很簡單了,袁希捷在數字化系統里,增加了一個功能,每天會給采購員推送所有菜品的公開報價,采購員再也不需要一個個檔口去問價比價了。而手動抄單呢,也通過任務分類和分發功能,2秒鐘系統自動生成,解決了原來需要消耗40分鐘才能完成的任務,還不會出錯。
任何技術,任何產品,最終都要服務具體的人,解決具體的問題。袁希捷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把客戶工作的每個流程,每個觸點都記錄下來,去發現員工的真實痛點,重新去改造數字化系統,那你說,這樣的系統,員工自然就能接受。
現在,袁希捷的團隊,已經幫全國7000多家生鮮企業完成了數字化轉型。所以你看,即便面對數字化這樣的復雜課題,也需要投身在一個個具體的工作上。
面對一個挑戰,我們總想著從全局出發,自上而下,想一個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其實,沒有具體,就撐不起全局。具體才是撬動全局最有力的杠桿。
用一件小事,改變16000人的社區
我要介紹的最后一位同學,他的故事也能說明這一點。這位同學,是西安校區的張小塵。
張小塵是互聯網公司的一位產品經理,今年25歲,是我們高研院10期最年輕的同學之一了。但他做的事兒,幾乎讓西安校區所有同學都豎起了大拇指。他做了什么呢?
2021年12月16日,西安的同學可能記得這個時間,對,就是西安疫情剛剛爆發的時間。而張小塵所居住的小區,就是西安第一批出現確診病例的小區。
張小塵說,16號那天,他剛剛起床,準備像往常一樣去吃早餐,就發現自己的小區突然被封了。疫情來得非常突然,很多居民家里并沒有儲備充足的食物,眼睜睜地看著外賣、快遞堆積在小區門口,卻沒辦法下樓。你可以想象,在當時的情況下,整個小區的氛圍有多么焦灼。
這個時期,網上關于疫情的消息,又在放大大家的焦灼。這個時候,如果你是張小塵,你會怎么辦呢?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處在隔離中的人,改變不了任何事情,能照顧好自己、安撫好家人就算不錯了。只能坐在家里,等待著形勢的好轉。
但張小塵沒有這么做。剛好,他正在學習高研院的課程,受到愿景集團案例的啟發,他想,能不能運用課程中的知識,為大家做點什么呢?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是好的啊。
說干就干。張小塵在業余的時候,曾經投資過一家叫“陜鍋俠”的火鍋食材連鎖超市,陜西的陜,火鍋的鍋。這家火鍋食材超市所在的小區,也面臨著被隔離的情況。小區里很多居民都是這家超市的消費者,于是,張小塵就把自己所有有聯系方式的居民,都拉到了群里。這個群用來做什么呢?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個群最開始,只是做一件特別具體的小事,就是幫大家觀察做核酸的排隊情況。
疫情期間,所有人都要一輪一輪地做核酸檢測,每一輪排隊,都是兩小時起。張小塵借助社區超市的地理優勢,觀察排隊進度,每半小時在群里匯報排隊情況,這樣就減少了大家下樓排隊的時間。你看,就這么一件具體得不能再具體的小事,一下子給群里很多居民帶來了確定感,減輕了大家的焦慮。
于是,這個群接下來就變成了互助群,誰家米不夠,誰家差蔬菜,誰家缺奶粉,等等,都可以在群里求助。這些問題,張小塵都會一一聯系社區超市的員工和志愿者,幫他們解決。
剛開始,大家發出來的還是米面蔬菜這些生活需求,但慢慢地,群里開始有人問,我的貓糧快用完了,能不能幫我問問隔壁寵物店有沒有存貨?還有個女孩在群里說,我的鼠標壞了,可是晚上還要加班,誰能借我一個鼠標?甚至有人開始借電鉆、借螺絲,這些看起來不是生存必需的東西。
你看,按理說,這個時候大家更關心的都是更緊急的需求,但因為這個群的存在,大家發現,即使你求助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總有人回應;即使解決問題的資源不充分,但你也一定能看到,有人在幫你想辦法。
就是這樣一個個具體的小事累積起來,讓大家逐漸從緊急隔離時的恐慌里走了出來,心里越來越踏實。很多居民也開始行動,主動搶著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對夫妻說,我們每天多做點飯,讓志愿者們也能吃一口熱飯,還有居民說,睡在露天很辛苦,志愿者可以來我家午休,等等等等。
你發現了嗎?這就是具體的力量,一個小區16000名居民,原本都在焦灼的氛圍里,這個時候,好像除了疫情結束,沒有其他辦法能結束這種情況。但張小塵就是從一件具體的小事出發,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幫助大家在內心中建立了一層安全感。
像張小塵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高研院西安校區的班長耿輝,他在隔離期間,組織同學間的管理經驗分享和線上的K歌大賽;還有趙璐同學,每天晚上在同學群里推薦一部好電影,喊著大家一起在線觀看。這些看起來都是很具體的小事,讓更多人在不確定的疫情里,抓住了日常的確定感。
關于具體,我還想再提幾位同學。
比如,杭州校區從事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設計師李柳英同學、杭一通同學,幫助鄉村維護建設成果,并實現長期發展的高熠同學,他們都是深入到鄉土之中,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小事兒,推動鄉村振興的實干家。
還有深圳校區15年的創業老兵陳慶堯同學,他們團隊研發的產品,被中國航天研發中心采納,為中國航天打造五星車間,貢獻了力量。
就是這樣一批同學,他們不去空談未來,而是扎根于具體的目標;不去強調抽象的困難,而是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案;不去糾結“為什么”,而是聚焦于“怎么辦”。在日常的生活與生命中,全力以赴,讓自己成為一個答案。
我認識高研院同學三年多時間,這是他們帶給我最深刻的啟發。
如果你也想和他們成為同學,歡迎你,加入這個終身學習者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