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原文】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儛(wǔ)①,遵②海而南,放于瑯邪(láng yé)。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③,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juàn juàn )胥讒④,民乃作慝(tè)⑤。方⑥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yuè),大戒⑦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yuè)之樂!’蓋徵招角招⑧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譯文】齊宣王在他的離宮雪宮里接見孟子。齊宣王說:“賢良的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回答道:“有的。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抱怨他們的君主。得不到就抱怨君主,是不對的;作為人民的君主卻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君主將人民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會以君主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君主將人民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百姓也會以君主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與天下人一起快樂,與天下人一起憂愁,這樣還不能以仁德安定天下,那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我想去游覽轉附、朝舞這兩座山,然后沿著海岸南行,一直走到瑯邪山。我要如何修整行為才能與先王的游覽相比擬呢?’
“晏子回答道:‘問得好啊!天子前往諸侯之國,稱為巡狩。所謂巡狩,就是巡視諸侯所守的疆土。諸侯朝見天子,稱為述職。所謂述職,就是報告自己所盡的職責。沒有不與工作相結合的。春天視察耕種情況,幫助生產資料不足的人;秋天視察收成情況,周濟缺糧的人。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巡游,我們哪會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走走,我們哪會得到補助?他的巡游與走動,就是諸侯的榜樣。
‘現在卻不是這樣,出巡時興師動眾,并且征集糧食,使得饑餓的人沒有飯吃,讓勞累的人不得休息。大家側目而視,互相抱怨,人民也開始作亂。違背天意,虐待人民,吃喝浪費如同流水;流連忘返,荒亡無行,使諸侯深感憂慮。
‘從上游玩到下游,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玩到上游,樂而忘返,叫做連;追逐野獸不知厭倦,叫做荒;好酒貪杯不知滿足,叫做亡。先王沒有流連的享樂、荒亡的行徑。就看您怎么做了。’
“齊景公聽了很高興,先在都城內做好充分準備,自己再駐扎到郊外去,然后開倉救濟窮人。他召來大樂官,說:‘為我作一首君臣相悅的歌曲!’那就是《徵招》與《角招》啊。其中有一句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 畜君,就是喜愛君主的意思。”
【注】①轉附、朝儛(wǔ),山名,儛,同舞。
②遵,沿著
③豫,與游意思相同
④睊睊(juàn juàn )胥讒,睊字從目從肙, “肙”意為“細小的”。“目”與“肙”聯合起來表示小眼看,即側目而視。胥,皆。讒,毀謗。
⑤慝(tè),從匿,從心,將心思隱藏起來,即有反意。
⑥方命,方,違反,命,上天的旨意。
⑦戒,準備的意思,不是戒備的意思。
⑧徵招角招,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兩個,招,同韶。南宋姜夔曾以此創作過兩個曲子,并填詞,于是有了詞牌《徵招》、《角招》。
【解讀】1、作為國君或者企業領導,都要站在天下百姓或者公司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正如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有一些人文關懷,多施以仁政。
不能因自己的私欲而不顧他人感受,他人死活。
2、孟子告訴齊宣王何為真正的樂。告訴齊宣王,做事要有目標,對自己的事業、生活有益處,有助力,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享樂。
其實不單單是齊宣王,我們現在依舊要認識到這一點。最簡單的孩子教育。現在科技信息發達的時代,自媒體行業也興旺發展,各種信息充斥著網絡,這里面有好有壞。那我們不是一概的否定,就不讓孩子去看,而是挑選一些對孩子成長、學習有好處的節目或者視頻去看。比如文學類、科技類等等。即使是電視劇,也不全是壞的,就要看家長如何去引導,而不是一刀切的政策。
所以,孩子的教育重點在于家長身上,而不是孩子,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想想我們是否能做好呢?